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2 11:26:31作者:未知
四大古國,即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就是農(nóng)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在古代四大農(nóng)耕文明中,華夏文明是非常有特點的。它有三個“最”:最封閉、最廣闊、最艱苦。
首先是最封閉,這是華夏文明最幸運之處。除了華夏文明之外的另外三大古文明都在地理上互相連通。
中東兩河流域位于四大文明的交通要道上,四周無險可守,所以這個地方戰(zhàn)亂最頻繁。沒有一個民族能夠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
從古巴比倫,到古代波斯帝國,然后是馬其頓地區(qū)的蠻族入侵,然后是羅馬帝國入侵。羅馬帝國衰落以后,阿拉伯帝國統(tǒng)一了這一地區(qū),時間長達數(shù)百年,催生了空前的文化繁榮。后來又被蒙古帝國入侵,接著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tǒng)治。最后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進入。可以說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埃及靠近中東,通過西奈半島跟中東地區(qū)連接,同樣無險可守。一般稱霸中東的帝國也會順便把埃及滅一遍?,F(xiàn)在大家干脆就把埃及也視為中東的一部分。
印度東西兩面都是大海,北邊是青藏高原,看起來很封閉,但是在西北角的地方有一個開闊的高原地帶,通往中東地區(qū),可供大兵團出入。
歷次的外地入侵都是從這條通道打過來的。印度本土的古文明早在中國商朝的時候就被雅利安人征服了,形成了今天的“種姓制度”,雅利安人是高種姓,而印度本土居民則是低種姓。
后來波斯人、大月氏人、匈奴、突厥等中國西域地區(qū)的民族又排著隊來侵略印度,16世紀初又被改信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后裔入侵,建立了莫臥兒帝國。這是它最后一個古代帝國,后來就是西方殖民者的海上入侵了。
由于主體民族不斷變化,三大古文明最終都沒有傳承下來。唯一主體民族沒有發(fā)生變化,主體文化流傳至今的,只有華夏文明。
這種幸運主要是地理上的原因。華夏文明被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跟另外三大文明隔開了。東南方向是大海。
在古代,軍隊雖然可以翻越崇山峻嶺,但是后勤物資跟不上。要想征服中國這種幾千萬人口的大國,大兵團行動沒有充足的后勤物資補給線是不可想象的。
在中國的北邊的陰山-太行山脈不算太高,中間有一些山谷,蒙古高原上的騎兵可以長驅(qū)直入;在東北方向燕山山脈靠近渤海灣的地方有一條平坦的通道,也就是從錦州到山海關的這么一段地區(qū),今天連接東北和北京的鐵路公路也都是沿著這個走廊地帶修筑的。
所以中國歷史上兩次亡于少數(shù)民族入侵,第一次是蒙古,第二次是來自東北地區(qū)的滿清。就是在地理上存在著這么兩個缺口。
不過,北方處于寒冷地帶,人口非常稀少,這些少數(shù)民族雖然偶爾成功的入主中原,由于人口基數(shù)太少,無法取代中原文明。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國不到一百年就覆滅了;滿族則最終被漢化了,現(xiàn)在滿人和漢人在外貌和生活習俗上已經(jīng)無法區(qū)分。
這兩次入侵最終沒有毀掉中華文明,漢民族仍然是主體民族,蒙古和滿族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是最廣闊
在這片相對封閉的空間里面,適合人類生活居住的腹地最為廣闊,比另外三大文明的發(fā)展空間都要大。
我們的先輩從黃土高原開始發(fā)展,到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然后開發(fā)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最后開發(fā)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和珠江流域。既有適合農(nóng)耕文明早期萌芽的干旱地區(qū),又有適合農(nóng)耕技術發(fā)達以后可以開發(fā)的長江、珠江流域。最后供養(yǎng)了好幾億人口。成為世界上第一大人口大國。
在農(nóng)耕時代,人多就是硬道理。什么外敵入侵、自然災害之類的,在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面前,都不過如滄海一粟,不足以動搖中華文明的根基。
第三,就是最艱苦。
在形成古文明的四條大河中,黃河是“脾氣”最不好的一條河流。這個從它的形狀上就能看出來。
另外三條河(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隔得很近,而且在下游合流了,所以也可以算成一條河)都是比較直的從源頭流入大海。
唯獨黃河從青藏高原至西向東奔騰而下,然后突然掉頭向北,穿過黃土高原,經(jīng)過蒙古高原,在拐一個大彎向南直奔關中盆地,然后又拐道向東,經(jīng)由華北地區(qū)黃海,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形。一看就是一條非常暴虐的河流。
黃河上游穿過了黃土高原地區(qū),攜帶了大量的泥沙。讓它成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巨河。大量的泥沙給中下游帶來了肥沃的沖擊平原,但是長期的泥沙堆積讓它的河道上升,甚至超過了地面的高度。
這就讓它很容易“改道”:也就是原來的河道太高了,河水沖出老河道以后尋找新的更低的河道入海。中國古代關于大禹治水的傳說,就是黃河沿岸的原始部落不斷跟水患戰(zhàn)斗的反應。
根據(jù)歷史記載,商朝的時候至少六次遷都,主要原因就是黃河泛濫。
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也就是基本上每隔一百年改一次道。幾乎每一次改道都會造成巨大的災難,并帶來農(nóng)耕區(qū)域的變化。
中國的古代王朝,中央政府大的行動主要就是兩件事:一是抗擊外敵入侵或者平定叛亂的軍事行動,第二就是治理黃河。
在長期跟水患戰(zhàn)斗的過程中,華夏民族很早就學會了如何組織起來。因為治水是一個規(guī)模浩大的工程,依靠單個部落的力量無法完成,需要很多的原始部落聯(lián)合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治水領袖開始掌握了巨大的權力。大禹治水的時候,召開部落會議,防風部落的首領遲到了,大禹就把他殺掉以樹立權威和強調(diào)紀律。這樣,原始部落聯(lián)盟就逐漸的走向了國家形態(tài)。
所以,中華文明雖然起步晚了一點,但是由于有了最艱苦的耕種環(huán)境,在國家組織和政治文明方面很快就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這對于我們成功抵抗周邊蠻族的入侵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推薦閱讀: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