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21 09:40:43作者:佚名
包拯(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初授大理評事,景祐四年(1037年),任天長知縣,頗有政績。康定元年(1040年),遷官大理寺丞,知端州。
嘉祐二年(1057年),任開封知府。由于包拯在開封府執(zhí)法嚴(yán)明,鐵面無私,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不久,又以御史中丞兼領(lǐng)京畿轉(zhuǎn)運使,因成績卓絕,被宋仁宗任命為樞密直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嘉祐六年,遷給事中正三司使,未幾再擢升為樞密副使。七年病逝,被追授禮部尚書。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在一次朝會上,宋仁宗下詔,以三司使、戶部侍郎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jié)度使、景靈宮使。聽到仁宗的詔書,張堯佐忙興沖沖地跑出班列,叩頭謝恩接旨。然而,滿朝的文武百官卻冷眼旁觀,沒有一個人表示祝賀。因為張堯佐任這個朝中要職,是由其侄女的裙帶關(guān)系得來的。他的侄女就是宋仁宗寵愛的張貴妃。張貴妃受到宋仁宗的寵愛,張堯佐自然也跟著青云直上了。
雖然朝廷眾官對張堯佐升遷之事不滿,但事后也沒有人再放在心上,只有一個人為此事憂心忡忡,這個人就是包拯。
當(dāng)時,包拯正任監(jiān)察御史,負(fù)責(zé)對皇帝百官的糾彈。他認(rèn)為,宋仁宗一再拔擢張堯佐,任人唯親,不合大宋的法度。因此,他上疏指出宋仁宗這樣提拔張堯佐是錯誤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宮干政、個別大臣曲意奉迎。包拯這一舉如天驚石破,激起了一片稱贊。
大臣們也紛紛上書反對仁宗任命張堯佐。面對強大的輿論,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轉(zhuǎn)眼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宋仁宗經(jīng)不住張貴妃的一再請求,再次下旨擢升張堯佐。包拯冒著再次觸犯宋仁宗和張貴妃的危險,又一次挺身直諫。張堯佐見包拯等人言辭激烈,感到眾怒難犯,當(dāng)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順勢下臺了。
可是,這件事卻讓張貴妃很不高興,她一再在仁宗耳邊吹風(fēng)。這年八月,宋仁宗在金殿上又一次降旨提拔張堯佐??墒怯家幌?包拯馬上上奏。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堅持己見,說:“張堯佐并無大過,可以擢升。”
包拯諫駁道:“各地官吏違法征收賦稅,鬧得民怨紛紛。張堯佐身為主管,怎么能說是無大過呢?”
宋仁宗嘆了口氣,婉轉(zhuǎn)說道:“這已是朕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貴為天子,難道擢任一個人就這么不容易嗎?”
包拯聞言,直趨御座,高聲說道:“難道陛下愿意不顧民心向背么?臣既為諫官,豈能自顧安危而不據(jù)理力爭!”張堯佐站在一旁,直聽得心驚肉跳。
宋仁宗見包拯這么執(zhí)著,眾大臣又紛紛襄贊,而自己又沒有合適的理由反駁,心里非常生氣,一甩手就回了宮里。
張貴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顏直諫,惹得仁宗下不了臺,所以等仁宗一回來,她就馬上迎上前去謝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舉袖擦臉,說:“包拯說話,唾沫直濺到朕的臉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還在當(dāng)御史!”
在包拯的努力下,張堯佐最終沒有得到升遷,使國家避免了不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