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6 20:16:57作者:佚名
商鞅簡介
商鞅是戰(zhàn)國時政治家,衛(wèi)國人,也稱衛(wèi)鞅。秦孝公時,因戰(zhàn)功封商十五邑,號商君,因稱商鞅。他先后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駟繼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乘機誣陷商鞅“欲反”,惠文王就下令逮捕商鞅,“車裂以徇”,并滅其家。
商鞅為什么被殺
商鞅被殺的原因,古今之人皆有定說。古人一般都歸咎于商鞅的刻薄寡恩,用法太過。剛推行變法時,“法不行,太子犯禁”,商鞅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因太子是嗣君,不可施刑, 就“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雖然取得了“明日,秦人皆趨令”的效果,但卻使公子虔等懷恨在心。
因此,當支持變法的孝公去世,太子及其師傅就“挾怨而殺之” 了。今人常用階級分析法解釋商鞅被殺的原因:商鞅變法觸動了奴隸主舊貴族的利益,于是公子虔等就唆使太子出來搗亂,商鞅為了新法的順利施行,只好將他們繩之以法。等太子即位,被壓制的舊貴族立即反撲,誣告他謀反,這是古代君王最為痛恨的罪名,于是,商鞅也就必死無疑了。
但是在1996年,張子俠卻指出了上述兩說的破綻:
第一,《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太子犯禁是在新法初行之時。《史記•秦本紀》又載,商鞅變法始于秦孝公三年(前359 )。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太子駟“十九而立”,以此推算,孝公三年時,太子尚未出生,又怎么會有太子犯禁而刑其師傅的事呢?
第二,如果說公子虔等是代表舊貴族的利益仇視變法,那么,殺害商鞅只是他們反攻倒算的開始,接下來的必定是全面廢棄商鞅之法,但事實卻不然。《韓非子•定法》說:“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賈誼《過秦論》說:“孝公既沒,惠王、武王蒙故業(yè), 因遺冊。”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也說:“鞅去衛(wèi)適秦,能明其術, 強霸孝公,后世尊其法。”可見,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卻繼承了商鞅制定的政策法令,這說明他們之間并不存在什么政見之爭。
如果古今關于商鞅被殺原因的分析都不能成立,那么,商鞅究竟為何被殺?張子俠認為完全是權利之爭的結果。
《戰(zhàn)國策-秦策一》有這樣一段記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按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愿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這段史料揭示了一個原本為人忽視的問題:商鞅在主持變法時權傾一時,太子等必定感到不安和不滿,孝公臨死還要將王位傳給商鞅,這更是太子所不能容忍的,這一矛盾是無法調(diào)和的,因此惠文王不會容許商鞅的存在。
在實行嫡長子繼承的中國古代,秦孝公有無可能產(chǎn)生禪讓的想法?張子俠的回答是肯定的。“禪讓”之說最早出自墨家,墨子主張 “尚賢”,便假托堯舜禪讓的故事來推行其政治主張,甚至提出“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戰(zhàn)國時期,墨家已成為顯學,禪讓說也成了一股思潮。秦孝公剛即位就頒布求賢令,表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此舉一方面是受形勢所迫,另一 方面也是受墨家的“尚賢”思想影響。商鞅原是魏國棄之不用的人,秦國重用了他就富國強兵,魏王大為后悔。所以,用不用商鞅,是秦 魏間的一場人才爭奪戰(zhàn),秦孝公為了讓因變法而強大的局面能長期保留下去,想傳位于商鞅也是極有可能的。
事實上,商鞅在秦主持變法二十余年,孝公對他言聽計從,軍政大權集于一身,達到“人畏鞅甚于秦君”的地步,對此,太子早就不滿于心。孝公的“欲傳商君”,等于是點燃了這場權利之爭的導火線。 正因為是危及自己的王位,惠文王才會如此急不可待地在即位之初就大開殺戒。商執(zhí)之死,與其說是死于他的“用法太過”,還不如說是因為他的“權勢太重”。
點擊閱讀更多商鞅的文章
中國古代帝王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權臣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嬪妃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美女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戰(zhàn)爭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宮廷未解之謎
古代王侯將相未解之謎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謎
民俗風情信仰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作品未解之謎
歷史名勝的未解之謎
古代科學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