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6 20:17:07作者:佚名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極為重要的軍事理論著作,歷來被稱作 “兵經(jīng)”,被譽為“百代談兵之祖”。雖然,長期以來人們只能看到其中的十三篇,但也足以令全世界震驚。人們不僅將它運用于軍事領(lǐng)域, 還將其精邃的思想、深刻的哲理應(yīng)用于商業(yè)競爭、體育競賽、外交談 判等多種場合,其學術(shù)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孫子兵法》又有許多未解之謎。首先,《孫子兵法》的作 者,就是令史學家長期困惑的問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兩個孫子,一是 春秋后期吳國的將軍孫武,一是戰(zhàn)國中期齊國的軍師孫臏?!稘h書•藝 文志》著錄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和《齊孫子》八十九篇,而唐 顏師古對前者的注釋是“孫武也,臣于闔閭”,對后者則注曰“孫臏”, 可見兩個孫子各有其人,又各有兵法傳世。
但是,后世能見的《孫子 兵法》只有一部,于是,自宋代開始,就有許多人產(chǎn)生懷疑和猜測。 有人認為《孫子兵法》源出于孫武,完成于孫臏,因為書中有不少關(guān) 于戰(zhàn)國的內(nèi)容。有人認為孫武的事跡如吳宮訓練女兵等“奇險不足信”,因此吳未必有此人,其事其書都是縱橫家作偽。還有人認為孫武 與孫臏本是同一人,武是其名,而臏是他的綽號。包括現(xiàn)代學者錢穆也認為,孫子在吳國和齊國都逗留過,司馬遷不能辨,而把一人分為二人。
紛紜離奇的爭論直到1972年才見分曉,當時,山東臨折銀雀山發(fā)掘西漢墓葬,出土的大批竹簡中包括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使失傳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孫膜兵法》重見天日,也證實了《漢書•藝文志》關(guān)于兩個孫子及兩部兵法的記載是正確的。
盡管如此,仍有學者對《孫子兵法》保留懷疑態(tài)度,因為兵法闡述的大多是戰(zhàn)國時期的情況,如出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常用的“形名”“霸王”等詞語;所談的大多是運動戰(zhàn),這正是戰(zhàn)國時慣用的打法;文中好用“五”數(shù),而這是戰(zhàn)國時“五行”流行后的習俗;又稱國君為 “主”,但這是三家分晉后的事情。其他如言兵動輒十萬、言戰(zhàn)爭往往曠日持久、“將”可獨當一面、出征時要求“智者務(wù)食于敵”等,都是戰(zhàn)國時期才出現(xiàn)的情況和策略。于是,要斷言《孫子兵法》是孫武所作,似乎還留有尾巴。
即便人們承認《孫子兵法》就是《孫武兵法》,也還有疑問存在:《漢書•藝文志》明確記載《孫子兵法》是八十二篇,為什么只有十三篇傳世?歷史上是否有過《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如果有,它是否還保存在人間?它與現(xiàn)存《孫子兵法》十三篇又是什么關(guān)系?這些,正是史學家和軍事學家苦苦探索的千古之鏈。
1996年,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在各種新聞媒體廣為傳播,記者楊才玉聲稱,他在西安親眼看到了完整的《孫武兵法》八十二篇,包括一卷漢簡和根據(jù)漢簡手抄的兵書全文。據(jù)說,在光緒三十二年 ( 1906 ),號稱“清末良吏第一”的山西籍進士張瑞璣被調(diào)任陜西韓城知縣。
上任途中,他慧眼識寶,以重金購下《孫武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古兵書竹簡。辛亥革命以后,張瑞璣出任過山西省財政司司長和陜西省軍政府顧問等職,因不滿于軍閥混戰(zhàn),辭職歸里,不問政治, 與其子張聯(lián)甲共同整理《孫武兵法》。張瑞鞏病逝后,畢業(yè)于保定軍官學校、參加過北伐的張聯(lián)甲繼續(xù)深入研究,將《孫武兵法》一篇篇書于宣紙上。
經(jīng)數(shù)十年不懈的努力,終于初步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wù)。 “文革”時期,張聯(lián)甲恐漢簡兵書“惹禍”,不得不采取毀簡保兵法的策略,將古兵書竹簡公開燒掉了。乘著“紅衛(wèi)兵”不注意的時候,他在火中抽出一捆即將點燃的竹簡(即八十二篇中的第三十一篇),從而幸運地保存了一件漢竹簡和全部兵書的墨跡手稿。如今,這些珍貴的文物保存在張家第三代手中,被稱作是“中華民族燦爛的古文化寶庫中嶄新的華章”。
楊才玉分析兵法的創(chuàng)作:孫武有感于戰(zhàn)亂不絕,生靈涂炭,“禁爭奪”是當世之急。但要禁爭奪,必須“以戛去戛(古兵器),以殺去殺,以暴去暴,以戰(zhàn)去戰(zhàn),方可國泰民安”。于是他嘔心瀝血,苦修兵法,修成之后,沒有立即定簡,而是深入研究,字斟句酌。
在為吳王輔政的七年間,也沒有將兵法和盤托出,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它。功成身退之后,隱居數(shù)年,繼續(xù)修訂兵書,直到周敬王十六年 (前504)才最后定簡。原文八十一篇,卷末有本人寫的《終語一預(yù)示》,詳細敘述他研究兵法的緣由和寫作經(jīng)過及主要軍事觀點,西漢楚王韓信研讀后,將《終語》定而入為《孫武兵法》第八十二篇。
那么,《孫子兵法》十三篇從何而來?楊才玉認為,孫武在完成兵法巨著后,認為這部集大成的兵書只能傳給賢明之君和智賢之臣,若為昏庸之君和奸詐小人利用,必將危害國家和人民。于是孫武采納了兒子的建議,并讓兒子幫助他完成了縮寫工作,終成《孫子兵法》。
如孫武在《終語——預(yù)示》中所寫的:“吾子慟褅, 天機陰殺,去步圖,而留大則,縮立成簡,一日計,二日謀,三日形, 四曰勢,五日爭,六日戰(zhàn),七日變,八日實虛,九日行軍,十日地形, 十一曰玖地,十二曰火攻,十三曰用間,此為十有三篇矣,定名孫子兵法。”這就是《孫子兵法》十三篇的來歷。
《孫武兵法》八十二篇被發(fā)現(xiàn)的消息轟動一時,但很快就有人提出質(zhì)疑,認為這一發(fā)現(xiàn)漏洞百出。首先,簡文內(nèi)容違背史事處頗多,如 《拾中》篇多次提到騎兵,大談騎兵作戰(zhàn),而中原各國直到公元4世紀末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后,才開始發(fā)展騎兵這一重要兵種,孫武怎能在兵書中侈言騎兵作戰(zhàn)?#p#分頁標題#e#
再如《預(yù)示》中云:“縱觀天下,盤古開國傳于姬周,五千余年。”這也與史實相悖:盤古開天地之說起源很晚,直到宋修《太平御覽》引三國徐整《三五歷記》中有關(guān)盤古的傳說,才逐漸流傳開來,作于春秋時期的《孫武兵法》怎么會稱道盤古呢?
其次,所謂“發(fā)現(xiàn)”的過程邏輯混亂,不能自圓其說。如既然孫武將兵書定簡秘不示人,那么,韓信怎么會看到簡文?稍晚于韓信的司馬遷卻又只看到“孫子十三篇” ?到了東漢班固時,又成了八十二篇?班固憑什么機緣能睹秘不示人的竹簡的風采?臨沂漢簡出土后,國家組織眾多史學家考釋,仍有不少文字無法辨讀,可見漢簡的識讀并不簡單。而作為收藏家的張氏父子就可將洋洋 十四余萬言的兵書整理識讀,這本身也令人懷疑。
其三,先秦著作往往不止出自一人之手,大多為同學派累世輾轉(zhuǎn)而成,即便是 《孫子兵法》十三篇,也可以看出后人增益的成分。而孫武不僅獨力完成了八十二篇巨著,還自己命其著為 《孫武兵法》,這豈不是太不符合一般規(guī)律了嗎?
總之,所謂的“重見天日”的《孫武兵法》八十二篇,來歷蹊蹺,疑點太多,其可信度是讓人持保留態(tài)度的。人們希望盡快看到被張氏收藏的一卷漢竹簡和八十二篇手抄本全文,唯有這樣,才能盡快地揭開史實的真相,給《孫子兵法》這一千古之謎一個確切的解答。
中國古代帝王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權(quán)臣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嬪妃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美女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戰(zhàn)爭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宮廷未解之謎
古代王侯將相未解之謎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謎
民俗風情信仰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作品未解之謎
歷史名勝的未解之謎
古代科學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