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7 11:26:51作者:佚名
普陀山經(jīng)過歷代的興廢,除建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外,還有七十余庵和許多茅蓬,世稱“海天佛國”。普濟寺號稱“佛國第一大寺”,既然如此,那它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普濟寺又名前寺,占地3700多平方米,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計231間,建筑面積11400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筑有山門、御碑亭、天王殿、大圓通殿、藏經(jīng)樓、方丈殿、靈鷲樓,主殿兩旁有普門、文殊、普賢、地藏四菩薩配殿。
普濟寺的山是一個石牌坊,四柱三門,正山門平時關(guān)閉,山門高約20米,柱上橫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綾和石葫蘆。坊內(nèi)北側(cè),樹一石牌,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jù)傳這是某位皇帝下達的圣旨,以示對觀音菩薩崇敬。
御碑殿,在山門內(nèi),有明萬歷、清康熙時的御碑三塊,正中一塊為雍正所書御碑一方,碑文記載普陀山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簡潔遒勁。碑立于3.5噸重的赑屃上,赑屃昂首伸頸,眼珠能轉(zhuǎn)動,可見其雕刻之精。
進入山門的第一座殿宇是天王殿,天王殿亦稱“金剛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進門迎面是彌勒菩薩,光光的腦袋、一張笑瞇瞇的面孔,袒胸露乳,盤膝而坐,一手拿一只布袋,據(jù)說他能將世人一切苦難裝入布袋之中。佛像兩旁有一副對聯(lián):“慈顏含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間難容之事”。殿后有香樟八株,直徑0.8—2米多,枝繁葉茂,遮蓋了整個庭院。
大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圓通”是觀音菩薩別號,這座殿供奉的正是觀音菩薩。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黃琉璃頂,九踩斗拱,門心板雕二龍戲珠。大殿可容數(shù)千人,有“活大殿”之稱。
殿內(nèi)正中端坐高達8.8米的觀音菩薩,全身金黃,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邊站立著善財和龍女,神態(tài)天真活潑,令人喜愛。東西兩壁又各塑有十六尊服飾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菩薩,稱“觀音三十二應(yīng)身”,即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時的現(xiàn)身說法形象,加上中間供的觀音佛身,一共三十三位化身。這種塑法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旁建有配殿,東首文殊殿,供奉應(yīng)化于五臺山的文殊菩薩;西首普賢殿,供奉應(yīng)化于峨眉山的普賢菩薩。大圓通殿后的法堂配殿,供奉應(yīng)化于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這樣排列,把中國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一起了,賓主相比,使“第一佛國”普陀山主佛觀音菩薩顯得更為突出。
普濟寺后灣有真歇庵遺址,為開山祖師真歇和尚修靜處。多寶塔坐落在普濟寺山門的左側(cè),由孚中禪師募建于元代元統(tǒng)二年(1334年),取《法華經(jīng)》“多寶佛塔”之義而定名。建塔時曾得到江南藩王宣讓捐銀千錠,故又名太子塔。塔全用太湖石砌成,呈方形,共六層,高32米。第二層之蟠龍柱,體態(tài)雄健,紋飾線條流暢。以上三層,塔身每面鐫有佛像一尊,全跏趺坐式,形象生動。整座建筑造型別致,雕工精巧,具有濃厚的元朝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