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18 21:22:32作者:智慧百科
1965年,考古學家們在發(fā)掘湖北江陵(今荊州市荊州區(qū))的一座古楚墓時,發(fā)現(xiàn)了兩把珍貴的寶劍。其中一把便是傳說中的“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此劍通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劍身雕刻著黑色菱形花紋,正面有“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八個鳥篆銘文,專家正是通過對這八字的解讀,才確定了此劍的“身份”。
勾踐劍的出土令考古學家興奮不已,但隨之而來的也有諸多疑閉。這把青銅寶劍為何在沉睡了兩千多年后未見絲毫銹斑,而且還鋒利無比?它千年不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另外,越王勾踐的寶劍為何會出現(xiàn)在楚墓中呢?越王勾踐劍重見天日之后,在學術界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們對寶劍千年不銹的原因頗為關注。剛開始有些人認為,古代工匠們對勾踐劍的表面采用過硫化處理的工藝。但是這種說法很快便被推翻了。因為將青銅劍硫化過后,會形成一種叫硫化銅的物質(zhì),硫化銅結構不穩(wěn)定,人們在用劍時,很容易使劍身觸碰到其他東西,硫化銅很容易就被磨掉了。既然如此,用此方法來保護寶劍是不太可能的。
一些專家在對勾踐劍的成分和其出土的墓地進行研究后,對此問題做出了以下兩種解釋。
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一是此劍的主要成分是銅,而銅是一種不活躍的金屬,在一般情況下不容易發(fā)生化學反應,也就不會生銹;第二個原因也是最為主要的因素,這與勾踐劍所埋藏的特殊環(huán)境有關。勾踐劍出土前,被放在一座墓棺外的槨室內(nèi),槨室周圍是用一種質(zhì)地細密的白膏泥填塞的,白膏泥致密性好,使墓室?guī)缀醭闪艘粋€密閉的真空。另外,該墓室曾經(jīng)長期被地下水(地下水基本呈中性)浸泡,幾乎完全與外界隔絕。我們知道,在完全隔絕氧氣的情況下,金屬就不會被氧化,所以即使是在中性或弱酸性水中,鐵都不易生銹,更別說不活躍的銅了。
為了證明勾踐劍的不銹之謎是由它所埋蔵的環(huán)境所致,專家們還列舉出了幾條證據(jù)。
第一,勾踐劍出土后就被放在囊盒(專門存放文物的器具)中妥善保管,但是在出土后還不到半個世紀,該劍的劍身就不如剛出土時那么明亮了。這說明,目前這么好的保管條件也不如它埋在地下時的條件好。
第二,當時與勾踐劍一起出土的還有一把青銅劍,但是它卻沒有勾踐劍明亮。后來查明,雖然此劍與勾踐劍同放在一個墓棺的槨室內(nèi),不過它所處環(huán)境的密封度卻不如勾踐劍好。
第三,1983年,在江陵馬山楚墓出土了一件與勾踐劍時代相近、制造工藝也相近的吳王夫差矛。由于該墓地的保存情況不好,夫差矛在出土時銹得幾乎不成樣子了,表面布滿了綠色的銹斑。
至此,古劍的千年不銹之謎算是解開了,那越王勾踐的寶劍為何會在楚墓中出現(xiàn)呢?
剛發(fā)現(xiàn)勾踐劍時,考古專家興奮不已,但隨之又陷入了困惑。古越國位于現(xiàn)今的浙江一帶,那越王勾踐的寶劍,又怎會出現(xiàn)在遠隔千里之外的江陵楚墓中呢?
香港考古學家呂榮芳和中山大學的專家在對隨勾踐劍一起出土的竹簡進行研究后,一致認為此墓就是楚懷王時期的邵滑(也被稱作淖滑)之墓。據(jù)《史記•甘茂列傳》和《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記載,楚懷王曾派邵滑前往越國,邵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實施了離間計,使越國內(nèi)部的矛盾越來越激化,最后使越國發(fā)生內(nèi)亂。楚懷王就是趁其內(nèi)亂之際,才一舉消滅了越國。呂榮芳認為,很可能是楚懷王為了表彰邵滑這位滅越的大功臣,便將從越國掠奪而來的勾踐劍賞賜給了他。勾踐劍是“天下第一劍”,邵滑自然十分珍愛,另外,這也是他顯赫功績的象征,所以其死后,便將這把寶劍殉葬。
呂榮芳的觀點出來后,陳振裕先生又對其提出了反駁意見。他在對勾踐劍出土之墓的形狀、陪葬的器物,以及出土的竹簡進行分析后認為此墓的主人并非邵滑,而是邵固(淖固)。邵固生活在楚威王時期,或者更早些,他生前的社會地位并不很高,只相當于大夫級別,而此墓的陪葬物正符合他的等級。但是邵滑生活在楚懷王時期,地位顯赫,這些陪葬物與他的身份不太匹配。另外,史書和墓中的竹簡都有記載,在楚威王之前,楚越之間的關系密切,越王勾踐曾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妻。所以陳振裕認為,勾踐把自己的寶劍送給女兒作為陪嫁品也是很可能的。據(jù)査,邵固是楚悼王的曾孫,對楚國忠心耿耿,楚王便將此寶劍賜予他,其死后便作為隨葬品,也是極有可能的。
已故的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則認為,春秋末年,楚國曾聯(lián)合越國一起攻打吳國,勾踐劍也很有可能是作為兩國的互換禮物,才流入楚國的。而這次楚墓發(fā)掘的主持者,也是著名考古學家的方壯猷先生卻說,在被楚國滅掉之前,越國正處于強盛時期,越王勾踐最心愛的寶劍是不太可能流入他國的。因此也有可能是越國被滅之后,越國的王子帶著勾踐劍投奔到楚國,后來又客死異鄉(xiāng),寶劍自此落入他人手中,成為楚國人的隨葬之物。
其實,勾踐劍之謎還不止這些,比如寶劍埋于地下兩千多年為何還鋒利無比,輕輕一劃就能將20層白紙劃破?另外,古人是如何在劍柄上鑄出只有0.2毫米間隔的11個同心圓的?這些疑惑都有待破解。
更多精彩推薦:
兵馬俑出土“失色”之謎 “灰頭土臉”的兵馬俑
懸空寺千年不倒之謎 半山腰的寺廟
返回大全頁:
地底謎案匯總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