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19 16:22:25作者:智慧百科
始皇一死,趙高就慫恿秦二世搞大清洗。秦二世聽信趙高的讒言,先是誅殺自己的骨肉至親,然后就將矛頭對準了朝中大臣。首當其沖的,就是曾經最受始皇器重的蒙氏兄弟。
在秦國橫掃六國的戰(zhàn)爭中,蒙氏一族戰(zhàn)功顯赫,蒙恬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的優(yōu)秀將領,為秦攻城略地,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自昭王以來的秦國歷代國君對蒙氏一族都非常器重和信任。
嬴政發(fā)動統(tǒng)一戰(zhàn)爭后,蒙恬參與過伐楚和攻齊的戰(zhàn)爭,并因戰(zhàn)功被封為內史。內史就相當于后世的京兆尹,或者說相當于現在的北京市市長,是首都的最高行政長官。一般來說這一職位都是由皇帝的親信擔任,由此可見始皇對蒙恬的信任。蒙恬的弟弟蒙毅是始皇的貼身參謀,常常與始皇共乘一車,其待遇之高在朝中鮮有人及。在當時的秦國朝堂上,其他將相都不能與他兄弟二人爭寵,蒙氏家族的權勢也就到達了巔峰。
正所謂物極必反,月滿則虧。蒙氏的權勢到達了巔峰,其衰落也就是必然的了。在他們得到無數人羨慕的時候,也得到了許多人的嫉妒甚至是仇視,趙高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嫉恨蒙氏兄弟,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蒙恬石像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趙高是如何恨上蒙氏兄弟的?這還要從蒙毅說起。
趙高的祖先是趙國的宗室貴族,到了趙高祖父時期,他們和宗室的關系已經極其疏遠了,因此就舉家搬遷到了秦國。到秦國后不久,趙高的父親就觸犯了秦國法律,結果就被處以宮刑,留在宮中做了太監(jiān)。趙高的母親也受牽連,受到處罰,在宮中做了奴婢,世世代代地位卑賤。
趙高是其父親在宮刑前生的,還是后來其母與他人野合所生,史書上并無明文記載。按照當時秦國的法律,趙高和其兄弟一生下來就被處以宮刑,留在宮中做宦官。
趙高雖然做了小太監(jiān),但他非常聰明,在宮里也很討人喜歡。他在宮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書法和秦律都比較擅長。當然,他也學到了宮中的爾虞我詐,漸漸變得工于心計。不久之后,趙高的才華得到了始皇的賞識,始皇提拔他做了中車府令,一個可以常常接近皇帝的官職。
趙高得到這一職位后簡直如魚得水。他極其善于察言觀色,當他注意到始皇十分喜歡小兒子胡亥的時候,就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不斷找機會接近和討好胡亥。這樣趙高就在始皇和胡亥父子那里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日子過得自然優(yōu)哉游哉。
但不幸的是,趙高不小心觸犯了秦律,罪名還不小,于是始皇就將他交給蒙毅處理。蒙毅素來以剛正不阿聞名,他就按照秦法判了趙高死罪。但趙高平時在始皇和胡亥那里積累了不少“印象分”,因此始皇就出面說趙高精通秦律,而且也很機靈,是個難得的人才,只是一時不小心觸犯律法的,然后便下令赦免了趙高,讓他官復原職。
但始皇沒想到,他一時仁慈放過的這個宦官,竟然成了秦帝國的掘墓人之一。蒙毅也不會想到,他嚴格執(zhí)法,竟會給蒙氏帶來滅門之禍。
前文提到,始皇巡游途中病情惡化,于是就派蒙毅禱告山川神靈為自己祈福。但沒等蒙毅趕回,始皇就駕鶴西去了。趙高伙同李斯等人沙丘密謀,立胡亥為太子,并矯詔令公子扶蘇和蒙恬自殺。
扶蘇死后,蒙恬覺得事有蹊蹺,不愿自殺,于是使者就將他囚禁在了陽周。胡亥得知扶蘇的死訊后,就覺得蒙氏是功臣,蒙恬無罪,應該釋放。但此時的趙高,一方面害怕蒙氏勢力重新崛起會對自己不利,另一方面對蒙毅欲殺自己之事懷恨在心,于是就充分發(fā)揚自己善打小報告的優(yōu)良作風,對秦二世說:
“我聽說先帝早就想把陛下您立為太子了,但當時蒙毅就勸諫說不可以立您,所以先帝才一直沒立太子。如果這事兒是真的,那蒙毅就是知賢不立,這不就是不忠嗎?所以微臣斗膽進諫,不如將蒙氏兄弟二人統(tǒng)統(tǒng)誅殺,不留后患?!?/p>
于是,秦二世就沒有釋放蒙恬,還下令將蒙毅也囚禁了起來。
回到咸陽后,胡亥順利登基,但始終沒有下達殺掉蒙氏兄弟的命令。趙高對此很不安,怕秦二世會改變主意,于是就不斷地在秦二世面前詆毀蒙氏兄弟。不久,秦二世就下決心將二人殺掉。秦始皇的弟弟子嬰聽到這一消息后,就急忙出來勸諫。
他說:“我聽說趙王遷聽信讒言自毀長城,殺掉大將李牧而啟用顏聚;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背秦之約”;齊王建殺掉忠臣而聽信后勝的胡言亂語。這三個人,都是因為錯殺好人才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的。而今,蒙氏歷代忠義,有大功于國,是秦國的謀臣良將,怎么可以說殺就殺呢。我還聽說,“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誅殺了忠義之臣而讓那些毫無節(jié)操的人為官,就會使朝堂之上國君毫無威信,朝堂之下將士毫無斗志。因此,我以為蒙氏兄弟不可殺,還請您三思而后行!”
蒙恬劇照
子嬰的這段話說得在情在理,也可以看出他是個頭腦清醒的人,他已經暗示秦二世,趙高是奸佞之臣,不可聽信其言錯殺忠臣。但秦二世此刻已被趙高蠱惑,聽不進子嬰的逆耳忠言,最重要的是他對趙高所說的蒙毅曾阻止他被立為太子之事深信不疑,因此十分討厭蒙毅。為了自己的皇位安危,他也要殺了蒙氏兄弟,哪里還會聽子嬰的說教。
于是,他就下詔給蒙毅。但詔書并未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蒙毅有罪,只是把趙高編造的蒙毅阻止立他為太子之事作為罪名,還說這是不赦之罪,要牽連宗族,但他不忍心,就開恩賜蒙毅自盡。
“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
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莫須有罪名,蒙毅悲憤至極,就對使者辯駁道:
“難道我不能懂得先主的心意,不能侍奉好先主嗎?我自年輕為官,就深得先主信任,一直到先主逝世,這難道還不算是能了解先主的心意嗎?難道是因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華嗎?眾多皇子中唯有太子能陪先主周游天下,這樣的待遇是僅有的,我還有什么懷疑的。先主立太子定然是多年深思之后的決定,我怎么敢進諫呢,更談不上什么謀劃了。這些話,不是我想借以逃避死罪,只怕辱沒了先主的名譽,希望您能認真考慮,也好讓我死得明明白白。
況且這樣做是道義之所在,嚴刑殺戮是道義所不容的。從前的時候,穆公死了讓車氏三良為他殉葬,給百里奚加了莫須有的罪名,于是后人就給了他‘穆’的稱號。秦昭王曾錯殺白起,楚平王錯殺伍奢,吳王夫差錯殺伍子胥。這四位國君都犯過大錯,因此才遭到天下人的非議,認為他們不賢明,也成了其他國家詆毀他們的借口。所以說,‘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于無辜’。希望您能認真考慮這件事!”
蒙毅的辯駁很有力,使者自然無法反駁。但他的使命就是看著蒙毅自盡,而且他知道這是一場政治斗爭,胡亥不可能赦免蒙毅。于是就逼蒙毅自殺,然后回去復命了。
蒙毅死后,秦二世派出的使者也到蒙恬那里下達了令他自盡的詔書。使者對蒙恬說:“你的罪就不用說了,現在你的弟弟又犯了大罪,牽連到了你?!泵商褡灾约菏嵌悴贿^這場災難了,但同樣不甘心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誣陷致死,于是就對使者說:“我們蒙氏三代忠義,為秦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之功。如今我手下有三十多萬秦軍精銳,即使你們把我囚禁了,我手下的將士也會發(fā)動叛亂。
但我不打算這樣做,因為我不敢辱沒祖先的教誨,即使知道必死無疑我也會堅守節(jié)義,不忘先主對我蒙氏的恩寵。周成王剛剛即位時,還只是個小孩,周公輔政時就背負著成王接受群臣的拜見。后來有一次成王病了,而且病情惡化得很快,于是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黃河并祈禱說,‘國君只是不懂事的幼兒,有什么過錯呢,這都是我輔政不周,因此上天若要降罪,就應該由我替成王接受受懲罰?!堰@些寫成禱詞,以顯示其誠意,后來就放在了王室的檔案館里。成王親政后,有奸臣造謠說周公旦要作亂,若不戒備,就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變故。
成王聽信小人之言,大發(fā)雷霆,周公被迫逃到楚國避難。后來成王到檔案館閱讀學習時,發(fā)現了周公的禱詞,明白是自己錯了,就殺了那個造謠的大臣,將周公請了回來?!吨軙飞险f,‘查案時,一定要多方詢問,反復對比?!F在我蒙氏一族,世代忠心耿耿,但卻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這一定是有小人欺君罔上?。≈艹赏踹^而能改,所以才能使周朝興盛;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比干,都不知后悔,才最終落個身死國滅的下場。所以,過而能改可以重新振作,聽勸可以重新警醒,查案時要多方詢問,這些才是明君治國的原則。我所說的這些話,不是為了要逃避死亡,只是想以死規(guī)勸,希望陛下多為蒼生百姓著想,以后凡事都要深思熟慮后再做,把國家引到正確的道路上去?!?/p>
蒙恬以死明志,在死前給秦二世提出了錐心泣血的忠告,無愧于“蒙氏忠義”之名。但蒙恬的忠告是轉達不到秦二世那里的。使者聽完蒙恬的話,就對他說:“我是接受皇帝的詔令要將軍自盡的,實在不敢把將軍的話說給皇上?!泵商衤牶髲氐捉^望,仰天長嘆:“我何罪于天,無過而死乎?!?/p>
良久之后,蒙恬才慢慢地說:“我犯了大罪,本來就該死啊。修筑了從臨洮到遼東的萬里長城,這中間豈能不截斷地脈呢?這就是我的罪過啊?!闭f完這些,蒙恬就吞藥自殺了。
實際上,蒙恬在對使者說的話里已經推斷出自己是遭人陷害,所謂的筑長城傷到了地脈,只是臨死前給自我安慰而已。
司馬遷曾這樣評價蒙恬:“我到北方邊境地區(qū)后,沿直道返回,一路上觀察了蒙恬修筑的長城和各種軍事堡壘,他們都是挖山填谷而成,與直道相連接,這本來就是不考慮百姓的勞役之苦啊。這時秦國才剛剛滅掉諸候,天下人心未安,百廢待興。蒙恬身為秦軍大將,不盡力諫諍,勸始皇做安定百姓的事,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規(guī)模地修筑各種工程。這樣看來,他們兄弟被誅殺,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跟地脈有什么關系呢?”
司馬遷雖然指出了蒙恬之死是和地脈無關的,但他說蒙恬兄弟是因為迎合始皇勞民傷財而被誅殺,卻是有失公允的。同始皇一樣,蒙恬也被秦國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秦國的大多官員都是如此,他們并不認為役使百姓修長城是勞民傷財,在他們看來這是理所應當的。而且,作為一名軍事將領,他負責修筑一些軍事設施也是無可厚非的。他不勸諫始皇更無法與他的死掛鉤,因為當時的秦國官僚,誰也沒有對始皇修筑長城提出異議。因此,蒙氏兄弟之死只是統(tǒng)治集團的內部斗爭而已,與勞民傷財、挖斷地脈等都無關系。
蒙恬作為秦朝最著名的將領,為秦帝國掃除了最大的威脅——匈奴,還為秦帝國筑造了有效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這樣為秦朝立下了不朽之功的戰(zhàn)將,卻在趙高等人的陰謀之下無辜慘死,怎能讓人不扼腕嘆息。到了唐朝的時候,有一次太宗對眾臣說:“我想向上古的堯舜學習,勵精圖治,不使本朝出現冤案。之前的歷朝歷代,冤死的將相太多,諸位愛卿你們說說,古代死得最冤的的是誰?”
當時房玄齡、魏征等重臣都在場,眾人議論紛紛,有的說是白起,有的說是伍子胥。聽完眾人的議論,太宗搖搖頭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眾人恍然大悟,不約而同地點頭。
三軍將士聽說蒙恬將軍冤死后,都很悲憤。他們感念蒙恬昔日之恩,就用戰(zhàn)袍撩土,將蒙恬葬在了綏德城。而今那里還有一座小山丘,與公子扶蘇的墓遙遙相望。后世有人作詩云:
春草離離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筆千枝,難寫孤臣一片心。
有句話說地好;“歷史的瞬間,也許就能改變整個歷史發(fā)展的軌跡?!泵商裨┧溃瑯酥局ズ挖w高枉殺忠良的屠刀已經高高舉起,秦國的朝堂上再也沒有了忠良之音,政治徹底走向了腐敗和黑暗。蒙恬的死,還直接導致了一個結局,就是秦帝國少了一大支柱,三十萬秦軍將士徹底心寒,對秦政權不再抱有希望。所以說,蒙恬之死是一個標志性事件,他標志著秦統(tǒng)治集團中的正面因素已經消失殆盡,秦帝國的滅亡已經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