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22 09:47:53作者:未知
鄧
了解晚清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鄧世昌是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甲午海戰(zhàn)中為國英勇捐軀的事跡被后世所銘記。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鄧世昌簡介資料及鄧世昌紀念館在哪。
鄧世昌是廣東人,晚清著名愛國將領。一八九四年,身為清廷致遠艦管帶,在黃海海戰(zhàn)中壯烈殉國,犧牲后被封為太子少保銜。后世紀念鄧世昌有《鄧世昌傳》等書籍,鄧世昌紀念館,根據(jù)他的事跡改編的電影等等。
鄧世昌出生于1849年,是我國最早的海軍軍官之一,任北洋水師致遠號艦長,胸懷一顆愛國心,常常教導士兵死要死得其所,必要時當為國獻身。一八九四年,中日海戰(zhàn)爆發(fā)。當年的九月,日軍艦突然攻擊北洋艦隊,黃海大戰(zhàn)拉開序幕。戰(zhàn)時,北洋的旗艦被擊中,艦上的旗子被擊落。要知道當時的旗艦是指揮全軍作戰(zhàn)的。鄧世昌見狀遂在致遠艦上升起大旗,吸引敵軍炮火。雖極力反擊,但終寡不敵眾,被日艦包圍,此時的致遠號也彈盡糧絕。鄧世昌臨危不亂,大義凜然,對部下說道:"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隨后他下令撞向吉野號,誓要與它同歸于盡。當時的日軍也嚇傻了。不幸被炮彈集中,致遠號隨即沉沒,鄧世昌同艦上二百多名官兵全部犧牲,終年四十五歲。
關于鄧世昌殉國的說法,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是“與艦同沉”。主要以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和蔡永康《中東戰(zhàn)紀本末》記載為依據(jù),他們認為在中日海戰(zhàn)中,“致遠”艦不幸被敵艦圍攻,受傷累累,艦體傾斜,炮彈即將用盡,管帶鄧世昌臨危不懼,沉著指揮,號召部下“從公為國”,“置生命于度外”,“有死而已”,下令“鼓快車”,直沖敵人先鋒隊指揮艦“吉野”號,準備與之相撞,同歸于盡。“吉野”號見勢不妙,慌忙躲避。“致遠”艦在日方快炮的密集進攻下,不幸又中魚雷,致使艦身破裂,大量進水,“頃刻沉沒”。鄧世昌與全艦官兵壯烈殉國。此說最為通行,電影《甲午風云》即據(jù)此描繪的。
第二種說法,是“扼犬同沉”。據(jù)《清史稿鄧壯杰公事略》記載,當“致遠”艦沖向“吉野”時,被“吉野”艦發(fā)射的一枚魚雷擊中,致使鍋爐迸裂,艦體下沉,鄧世昌和250名官兵同時落入滾滾的黃海波濤之中,臨難之時,鄧世昌感慨地說:“吾志靖敵權,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艦進水后,他還站在水中怒罵敵寇。侍從劉忠把浮水梃向他投去,他拒不接受。此時,恰好有一艘中國魚雷艇駛來,艇上水手高呼:“鄧大人,快上扎桿!”鄧世昌并不理會,鏗鏘有力地表示“闔艦俱盡,義不獨生”。他的隨身愛犬游到身邊,銜住他的胳膊不讓他下沉,被他毅然推開。愛犬不忍離去,又銜住他的辮發(fā)。鄧世昌“望海浩嘆,扼犬竟逝”,望著血染的大海,發(fā)出長聲的嘆息,扼住犬首,一起沉入海底。
第三種說法,是“義不獨生”。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1894年10月5日上皇帝《奏請優(yōu)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和曹和濟《律門奉使記聞》以及《番禹縣續(xù)志》均有記述,說鄧世昌墜海之后,侍從劉忠用浮水挺援救,被他拒絕,后又被別艦將士奮力救起。但他目睹全艦蕩沒、官兵都身葬大海的慘狀,悲痛欲絕,義不獨生,于是再次投入大海,壯烈犧牲。
和歷史上許多戰(zhàn)事一樣,一些細節(jié)均撲朔迷離,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鄧世昌的殉國經(jīng)過亦如此。由于當時參戰(zhàn)的中日雙方在海面上來往廝殺、糾纏混斗、炮煙彌漫,難以辨認。“當猛戰(zhàn)時,兩軍艦旗幟俱毀,各不能辨其孰為敵艦,其略可識認者,僅在船之顏色形模”而已。加之“致遠”號的官兵大部分戰(zhàn)死,因而對鄧世昌犧牲的情形,僅靠旁觀者的想像和敘述,未免不無出入,流傳至今,說法各異。第一、第三種說法均有當事人記載,特別是第一種說法流傳甚廣,散見各類著述。第二種說法雖然不見當事人記載,但也有聲有色,亦有可信之處。這就有待于史家繼續(xù)考證了。但縱觀時代背景,筆者愿意相信鄧世昌“扼犬自沉”的說法。
鄧世昌紀念館坐落在廣州鄧氏宗祠之內(nèi),鄧世昌的出生地。嶺南祠堂風格,占地四千多平,紀念館外形似船臺,裝飾有石額楹聯(lián),掩映在榕蔭中。紀念館前身是清廷修建的祠堂,后來廣州市在此基礎上擴建了鄧世昌紀念館,陳列有圖片、模型、雕塑等,將其改造成愛國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