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22 14:57:40作者:佚名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詩詞,這句詩出自《王風·采葛》。時長拿來形容人們之間的思慕之情,也可以用來形容良師益友之間的思念之情。很多人不理解這個“三秋”究竟是什么意思,這里的三秋是指時間很長,也有人理解為九個月的意思。其實這句詩所蘊含的情感十分濃厚,下面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下《王風·采葛》,還有這句詩的全文,有興趣就來一起看看吧。
按道理講在中國,戀人之間寄寫情書傾訴衷腸是最不需要打底稿的。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早已融入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一日不見,思之如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等等經(jīng)典佳句脫口即來,使用它們就像使用紙筆一樣駕輕就熟,游刃有余。
尤其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略帶夸張但又不失文藝氣質(zhì)的句子,往往被用來表達情侶或者親友之間煎熬難捱的相思。雖然這八個字被使用的頻率非常之高,但不少人卻沒有理解它的真正含義,“三秋”究竟指的是多久?聯(lián)想到“度日如年”的用法,很多人都認為三秋指的就是度過三個秋天,也就是三年的時間,然而并非如此,其實“三秋”擁有著更加藝術化的內(nèi)核。
若想窺見它的全貌,就必須追本溯源,查證它的前世今生。“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脫胎于《詩經(jīng)·采葛》中的名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雖改了一字,但意境未變,都是抒發(fā)了對友人真摯而又急切的思念。
《詩經(jīng)·國風·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本文連用三個排比句,不僅在形式上有力地增強了感情語勢,也在內(nèi)容上形成了高下相形的對比:“三月”、“三秋”、“三歲”,很明顯是遞進關系。三月和三歲容易理解,即三個月和三年,那么夾在中間的“三秋”也就自然顯形了,它的意思是“三季”,也就是九個月。
葛、蕭、艾分別對應著葛藤、蒿香和蒼艾三種植物,如此詳細的描述,足以證明偷偷看女子采摘的作者是多么認真,又可以證明這是他多次偷看的結果。一天不見她,就如同過了三個月,就如同過了三個季節(jié),就如同過了三年!反復疊詠的方式升華了相思之情,增強了語感。
將三秋誤解成三年,其實不怪我們,因為在這里,“三秋”的用法比較特殊。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以耕種為重,谷類的農(nóng)作物普遍一年一熟,又在秋天收割,所以古人一般以一秋為一年,將谷熟的時期稱之為秋。比如古籍中記載的“今秋”,不是指今年秋天,而是指今年。如果采用這種釋義,那么三秋的確是三年。
平時我們使用的也只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一句,所以很多人都錯誤地將其誤解成了三年。不過結合上下文來看,“三秋”要比“三月”長,要比“三歲”短,解釋為三季是最合理的。這也符合《采葛》所締造的語境。
但是這首詩的思念對象,其實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單從詩文來看,是無法將其定性為戀人或者友人,又或者是作者僅僅是對“采葛”這種勞作活動所發(fā)出的詠嘆調(diào)。正是由于這種富含無限可能的朦朧美,才有了千人千解,才使得這首小詩如此曼妙。不知大家有沒有誤解三秋的含義,又是如何理解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