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楊健結局是什么揭秘 《狂飆》楊健最后結局怎么樣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31 15:07:05作者:佚名
本文約5000字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只有太陽才能黑”的古天樂,迎來了出道以來最大的一次口碑危機。
前段時間,古天樂籌備多年的科幻片《明日戰(zhàn)記》上映。
坦白說,影片的特效場面充滿誠意,完全對得起它那創(chuàng)紀錄的4.5億港幣投資。
但,如大家所見:影片最大的爭議來自單薄的劇情。這也直接影響了電影最初的票房走勢。
眼看要血虧,電影的營銷宣傳開始走向了一條邪路——賣慘。
電影的抖音主頁,清一色是“古天樂有多心痛”、“多年努力沒有回報”之類的字眼
靠著古天樂多年累積下來的路人緣,大多數(shù)人還是吃這一套的。
“你一票,我一票,支持古仔建學?!?br/>
“你知道古天樂拍電影有多努力嗎?”
“《明日戰(zhàn)記》票房不到20億,每個中國人都有責任!”
連劉德華、謝霆鋒等人的抖音評論區(qū),都被“熱情”的粉絲攻陷了。
果然,這招效果立竿見影。根據(jù)專業(yè)數(shù)據(jù)評估,最終票房大概能上漲2億。
但顯然,“賣慘”是一種竭澤而漁的做法,古天樂路人緣再好,也必會遭到反噬。
很多人由此對他“轉黑”,更有甚者開始扒古天樂的各種“黑歷史”。
對于這件事的討論,相信大家都已經(jīng)看得很多了。我也不想再多評論什么,只能說“有得必有失”,在票房和口碑之間選擇了前者,是片方自己的決定。
今天,我想拋開所有這些,來聊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古天樂到底為什么如此重視《明日戰(zhàn)記》?
換句話說:為什么拍科幻這件事如此重要?
科幻片,是香港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的短板。
我們知道:香港電影曾經(jīng)無比繁榮。特別是上世紀80~90年代,那是港片公認的黃金年代。
彼時的香港號稱“東方好萊塢”,電影行業(yè)總產(chǎn)值常年位居亞洲第一,甚至一度風靡韓國、中國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區(qū)。
但,盛況之下,危機暗涌。
當時的港片,在動作、愛情、喜劇、警匪等各領域,都誕生了無數(shù)經(jīng)典。
唯獨缺了一種:科幻片。
或者再具體一點:以科幻為代表的、重電腦特效的商業(yè)大片。
嗯,也就是俗稱的“好萊塢大片”。
因此,古天樂才選擇拍一部科幻片,意圖補上這塊短板。
也因此,《明日戰(zhàn)記》雖然評分不高,但對整個香港電影來說,它比多拍幾部高分文藝片、警匪片重要得多。
或許有人會說了:
不就是一些膚淺、無腦的爆米花大片嗎?很重要?
很重要。
因為香港電影曾經(jīng)的輝煌,就死于那些“膚淺無腦”的好萊塢大片。
誠然,“香港電影之死”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以及失去了中國臺灣這樣的重要外部市場等等。
但還有一個原因卻較少被提到,那就是同時期“好萊塢大片”的崛起。
不過,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有必要先明確一個基本常識:對電影行業(yè)來說,“死活”的標準是什么?
能拍出多少高分電影?拿多少國際大獎?
都不是。
其實很簡單:就看本土電影的票房。如果沒票房了,就意味著拍電影不賺錢了,那這個行業(yè)就算死了。
歸根結底:電影是藝術,也是生意。但首先是生意。
所以,港片的晴雨表不是“王家衛(wèi)”們能拿多少獎,而是“王晶”們能賺多少錢。如果沒有“王晶”來養(yǎng)活大批電影從業(yè)者,那“王家衛(wèi)”再有才也難為無米之炊。
王晶
借用《三體》的一句話:“失去藝術,失去很多;失去票房,失去一切”。
那咱們就來看看,港片當年是如何失去票房的——
1993年,公認的港片巔峰時期吧?
《唐伯虎點秋香》、《青蛇》、《新不了情》、《東成西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東方不敗之風云再起》、《太極張三豐》、《花田喜事》等眾多經(jīng)典皆誕生于這一年。
但這年的票房冠軍,卻是一部美國電影:《侏羅紀公園》。
(這部電影劃重點,后面要考)
圖源“世界電影票房吧”。下同
而且,它還是香港第一部票房破6000萬的電影。
電腦特效打造的恐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當時別說普通觀眾,就連一眾導演都看傻了:“電影還能這么拍?!”
這還只是個開始。
1997年,《泰坦尼克號》和《侏羅紀公園2》奪得前兩名。
特別是《泰坦尼克號》,票房直接沖破了1億港幣,將前幾年《侏羅紀公園》剛剛創(chuàng)下的紀錄又生生拔高了一倍。這已經(jīng)是個令港片絕望的數(shù)字。
至此,形勢已經(jīng)徹底明朗:
在電影行業(yè),好萊塢已經(jīng)是全球范圍內不可撼動的王者。
所以我們看到:九十年代之后,包括成龍、李連杰、周潤發(fā)、吳宇森、徐克在內,香港電影人開始大規(guī)模地前往好萊塢發(fā)展(成龍其實是第三次去了,但這次才真正取得了成功)。
再加上其他種種原因,香港電影斷崖式地衰落下來,票房榜單徹底成了好萊塢大片的天下。
復盤整個過程,這一切正如徐克所說:
“當年美國電影,《教父》之類拍的是好,但香港電影也不乏佳作,也還能打的有來有回。直到《侏羅紀》、《泰坦尼克》上線,香港電影才徹底崩盤,感覺沒法打了。”
誠然:在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大家條件相同,勢均力敵:你有牛仔,我有武俠;你有西部小鎮(zhèn),我有龍門客棧,誰能比誰強多少呢?
但,當對方祭出那頭血盆大口的恐龍,情況就徹底變了。
從前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奇觀,第一次被展現(xiàn)得如此纖毫畢現(xiàn)。電影作為“造夢”的藝術,電腦特效讓侏羅紀這個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逼真。
可以說:這和之前的電影已經(jīng)不再是同一個物種了。這是真正的“降維打擊”。
事實上,《侏羅紀》不僅震撼了香港,也震撼了全世界。它在法國上映后同樣引發(fā)了轟動,法國電影人甚至強烈要求政府保護本土電影。
全世界都在這頭巨獸的嘶吼下顫抖。
長久以來,當人們談到“好萊塢大片”時,都會帶有一股鄙夷。似乎它們都只是充斥著華麗特效,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垃圾。
從普通觀眾到一線導演,“人人得而誅之”。
我非常理解。我也不喜歡漫威,不喜歡絕大多數(shù)好萊塢爆米花片。
畢竟,對電影來說,劇情和人物永遠是最重要的。特效再好也只是輔助,關注這個似乎非常“膚淺”。
所以,我們在網(wǎng)上可以看到一萬篇講“劇情和人物”的影評,但專門談“電腦特效”的卻寥寥無幾。
但,正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今天我就來主動“膚淺”一次,為特效說句話——
特效(尤其是電腦特效),才是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如前所言:電影首先是一門生意。吸引人來看,是一切的基礎。這歸根結底,要靠那些前所未見的大場面,也就是“視覺奇觀”。
而在這方面,特效的威力是無與倫比的——特效徹底釋放了電影的視覺表現(xiàn)力,真正實現(xiàn)了“只有想不到,沒有拍不了”。由它打造出的種種“視覺奇觀”,能最大限度地跨越文化隔閡,征服全球的觀眾。
喬治盧卡斯。來源:工業(yè)光魔紀錄片《光影與魔法》
沒錯,電影的劇情當然重要。
但,反過來想:如果光看劇情的話,我們?yōu)槭裁床蝗プx小說呢?
事實上,電影之所以能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正在于它是靠著獨特的“視聽語言”來敘事。視覺表現(xiàn)本就是其核心。
而且我覺得,在眾多藝術門類中,電影是最沒有資格去抗拒科技的。它本身就是科技的產(chǎn)物。運用特效來表現(xiàn)真實世界里不存在的奇觀場景,打從電影誕生之初就開始了。
《月球旅行記》,1902
縱觀好萊塢的征服史,其實就是一部電腦特效的發(fā)展史。
在早期,像《星球大戰(zhàn)(正傳三部曲)》、《終結者》、《異形》等電影雖然也有很多特效,但主要還是物理特效(也就是化妝、模型等),視覺沖擊力仍然有限。
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
電腦打造的CG特效在90年代逐漸成熟,并最終在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里迎來了厚積薄發(fā)。
其實《侏羅紀公園》原本也打算用機械模型來拍,后來才改成用電腦
《侏羅紀》的意義不只是本身引起了多大轟動,還在于它正式開啟了“好萊塢大片”的時代。近10億美元的全球票房,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憑借視覺奇觀,電影真的可以跨越文化、征服全世界。
在那之后,電腦特效開始被大規(guī)模地運用到電影制作。
我們童年記憶中最熟悉的那一批經(jīng)典大片,扎堆出現(xiàn)于世紀初左右,不是偶然。
從此世界上有了2種電影:好萊塢電影,和其他電影。
另外再糾正一個偏見:
很多人認為“特效=無腦爆米花大片”,這是完全錯誤的。
正所謂“好的特效是讓人意識不到特效的存在”,特效的意義不僅在于拍大片,而是能夠實現(xiàn)一切你想要的效果。
《阿甘正傳》
特效不僅能創(chuàng)造《侏羅紀》、漫威、《阿凡達》這樣的票房巨獸,
也能在文藝片中不動聲色地大顯身手。
馬丁再怎么罵漫威,
我就問一句話:他本人有沒有從特效技術的發(fā)展中受益?
而隨著技術的成熟,很多時候用電腦特效反而比實拍更便宜。
完全不用特效的電影,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
而且,它的影響甚至可以波及到電影之外——
比如:Ps的誕生,就和美國頂級特效公司工業(yè)光魔有關。
可以說:
特效,是電影領域的“產(chǎn)業(yè)升級”,甚至是一場科技革命。
拒絕科技革命的下場是什么?學過歷史的都知道。
功夫片,華語電影的招牌,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但這份驕傲的背后,卻寫滿了悲壯與無奈。
去年那部講述香港武行的紀錄片《龍虎武師》,它海報上有句話:“喋血油尖旺,對抗好萊塢”。
為什么叫“對抗好萊塢”?
好萊塢打天下,靠的是各種狂轟亂炸的大場面。
那,如果觀眾的口味已經(jīng)被好萊塢給“養(yǎng)刁了”,你特效又不會,怎么辦?
既然科技玩不過它們,就只能靠搏命的動作“卷”它們。
“因為我們沒有科技的支撐,只能用肢體語言的,低科技的東西來去跟好萊塢電影競爭”。
唐季禮。來源:《龍虎武師》
說白了,動作片其實就是“不靠特效的奇觀”。
就說成龍——
成龍何以紅遍全球?
他窮盡了肉身能夠做到的一切奇觀場面。
為什么要這么拼命?
因為沒有選擇。
他在美國參觀《阿凡達》片場,
結果,已經(jīng)拍了幾十年電影的他,完全被現(xiàn)場先進的設備給震傻了:
“我的團隊已經(jīng)算是華語電影里很專業(yè)的團隊,設備也都是用世界頂級的,但是看到人家那樣的機器照樣傻眼。拍了這么多年電影,到了人家的片場,自己就像個白癡一樣!”
他和《侏羅紀公園》的導演斯皮爾伯格之間,也有一段經(jīng)典對話:
成:“你是怎么拍恐龍的?”
斯:“這很容易,就是(這樣這樣)操作電腦······那你是怎么拍出那些危險動作的?”
成:“我更容易:開機!跳!送醫(yī)院!”
成龍自己總拿這個段子當笑話講,但反正我是笑不出來。
這不只是他自己,而是當時整個行業(yè)的常態(tài)。
有時拍完一個鏡頭之后,
導演喊的都不是“收工”,而是“救人”。
都說香港動作片“讓全世界欽佩”,
但我怎么覺得:與其說是欽佩,不如說是可憐。
可以說:香港動作片的繁榮,其實就是“內卷”的產(chǎn)物。
高科技拼不過人家,就只能拼人力、拼犧牲。
我對這些動作片演員感到由衷的欽佩,但說實話,這事太tm可悲了,太tm“中國特色”了。
哦對,同樣“中國特色”的,還有張藝謀的“中國式大片”。
什么叫“中國式”?
人多。
怎么樣?這么多人聚一塊,老外沒見過吧?
這也是一種“不靠特效的奇觀”(其實也是有特效的,但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你的思維也就這了)。我愿稱之為“土味大片”,堪比“中國特色土味吉尼斯紀錄”。
總之可以說:
在不靠特效、純靠人力的情況下,成龍和張藝謀已經(jīng)把“視覺奇觀”做到頭了。
但是,但是——
如果凡事靠內卷、靠堆人就能解決的話,那中國豈不早就是世界第一了?
成龍再拼,能做到在高樓大廈間飛檐走壁嗎?
張藝謀人再多,有“一人加一虎”的《少年派》震撼嗎?
什么叫“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來翻譯翻譯。
別人早都鳥槍換炮了,我們卻還在拿肉身去抗衡。
當年在抗日的戰(zhàn)場上,我們這樣做;如今在電影的戰(zhàn)場上,我們還在這樣做。
這真的是“奈何好萊塢有高達”的無奈。
這也是純粹的“功夫片”沒落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動作片的沒落”是個世界性難題。
哪怕是在美國,上個世紀史泰龍、施瓦辛格那樣的動作巨星,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
取而代之的,是更依賴電腦特效的超級英雄、怪獸打架。
史泰龍與施瓦辛格,“魂斗羅”二人組
電腦特效干掉了功夫和硬漢,就像機關槍干掉了弓箭手。
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
所以,送走功夫大師,迎來機甲戰(zhàn)士,也是電影發(fā)展的必然。
作為電影工業(yè)“皇冠上的明珠、金字塔的塔尖”,科幻片難拍是出了名的。
比如:它需要有發(fā)達的技術、完整細分的工業(yè)體系、全方位的專業(yè)人才,以及足夠廣闊的市場來“回血”······
好萊塢能做到,那是仰仗著美國的國力。
至于其他地方,哪怕是歐洲、日韓等發(fā)達國家,也很少能像好萊塢這樣成天拍科幻大片。因為總有一些條件達不到。
而隨著中國的發(fā)展,我們是唯一有希望跟好萊塢相抗衡的。
影評人張小北
“中國科幻元年”,真的只是一個《流浪地球》撐起來的嗎?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紅海行動》、《戰(zhàn)狼》、《哪吒》、《刺殺小說家》······這批真正意義上的“國產(chǎn)大片”開始在近幾年集中涌現(xiàn),不是偶然。
其實,哪怕是人人喊打的《上海堡壘》、《外太空的莫扎特》,先不說它們質量如何,至少說明:科幻片,正在成為華語電影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
(其實,在好萊塢也是爛片占多數(shù)。這是自然規(guī)律,我們應該理性看待)
最后說回《明日戰(zhàn)記》。
誠然,這部電影有進步,也有爭議。
但我想說的是:
科幻的大門,不會因一部電影而開啟,也不會因一部電影而關上。
(完)
最后:
前段時間上線了一個紀錄片《光影與魔法》,專門講述美國特效公司“工業(yè)光魔”的歷史,強烈推薦大家去看看。特別是跟《龍虎武師》對比一下,無限感慨。
本文首發(fā)公眾號:【饕餮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