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對才行,教你幾招同房技巧,提高懷孕幾率?。▋H限成年人查閱)
2023-01-24
更新時間:2022-09-26 12:05:54作者:智慧百科
FOCUS ON US
點擊藍字關(guān)注,一起做成長型父母
問題來了
開學(xué)快一個月了, 分離焦慮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不少朋友開始和我求助,怎么幫助孩子改掉磨蹭拖拉的習(xí)慣啊?
這個話題可以說是永恒的難題,不管你家孩子多大,都會頭疼。
為什么會磨蹭?
磨蹭是表現(xiàn),任何問題都需要找到背后真正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
在管理學(xué)上有個“情景式領(lǐng)導(dǎo)力”模型,也非常適合幫助我們診斷育兒問題。
孩子很多問題,起決定因素的無非兩個:能力和意愿,這兩者缺一不可。
面對一件事,孩子是高能力高意愿的時候,就不存在磨蹭了,這時我們就需要正面反饋。
除此之外,就會出現(xiàn)各種拖拉、作妖了。
那么結(jié)合這個模型,我們就很容易定位孩子問題,并且也有了一一對應(yīng)的方法了。
怎么做?
1、增大容錯空間
先來聊聊“有意愿-沒能力”,這個情況是經(jīng)常會被我們誤讀,從而錯誤處理的。
小D 3歲剛過,給她買了人生第一雙需要系鞋帶的運動鞋。她對此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非要自己琢磨怎么系。
平時在家琢磨也就算了,她每次出門前,都非要自己系鞋帶,而且不系好還不能出門。
我一開始也會耐心等待,到后來實在受不了了,就開始切換到了“催催催”的模式,后來小D出門變得異常磨蹭了。
然后,我就開始嘮叨她,拖拉磨蹭,這樣反而讓她出門變得更加慢了。
有一天,我當年進修的教授來家做客。她知道我最近頭疼小D磨蹭這件事,就主動和小D玩,系鞋帶的游戲。
他倆拿著一雙鞋,教授不急不慢地引導(dǎo)小D系鞋帶。一開始用口令,小D做不到了,她就手把手幫忙。
兩個人做成功后,她又鼓勵小D自己再試一次。小D仍然不行了,她繼續(xù)幫忙,直到小D自己做成功了,兩人擊掌慶祝。
結(jié)果,系鞋帶這件事,他們花了整整兩個小時。
我做完飯菜出來后,和教授開玩笑說,您耐心真好呀,兩個小時才系完鞋帶,換作我肯定要炸毛了。
教授仍然笑著和我說,有一種慢,叫做你媽媽覺得很慢。
都半小時了,怎么還沒吃完 都一個多小時了,怎么才寫這么一點
對于孩子來說,“2個小時”毫無意義,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們記住的是“我學(xué)會了系鞋帶”,而不是“我花了多長時間在系”。
有時候我們所說的“磨蹭”,只不過是我們用自己的節(jié)奏強加給了孩子。這時,我們就需要適當增大容忍他人錯誤的空間。
孩子也有自己的內(nèi)在秩序,我可以不認同,但我的確不該非要讓周圍所有人都達成我的標準。
對于每個孩子剛剛開始掌握的技能,多留一點時間,降低一點心里對于“優(yōu)秀/完美”的期待。
只要孩子還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想做,那么保持練習(xí),能力提高了,自然也就不拖拉了。
(我們家出門磨蹭的習(xí)慣后來的確就好了)。
2、善用游戲力
再來說說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有能力,但是沒意愿,故意用“磨蹭”來逃避做這件事。
這樣的情況也很多的,比如磨蹭起床、磨蹭寫作業(yè)、磨蹭收拾玩具,等等。
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兩個原則外加用好游戲力。
1)時間“具象化”
買一個沙漏。沙的流逝,就是在給孩子一個具體明確的提醒。有了更加直觀的概念,孩子自然也就有了心理預(yù)期。
我們平時也會經(jīng)常玩一個游戲,叫做“5分鐘可以做什么”。
小D會說,可以收拾玩具,可以喝兩杯牛奶,可以讀完一本書,等等。
我就會把這個沙漏放在一旁,和她一起做她提出來的這些事情,看看是不是可以做完。當然,我們也會什么都不做,等待5分鐘的過去。
這個過程中,她真實體會到時間的流逝,更加關(guān)鍵的是,她也體會到了利用好這5分鐘的差別。
可以無所事事,也可以做那么多事情。
幫助孩子明白“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就相當于給了孩子一個選擇,她可以自己決定,在哪些事情上珍惜時間。
育兒這件事上,一定要多提供孩子更多的“選擇權(quán)”,這一點非常關(guān)鍵。孩子可以不遵守,但我們不能不提供。
當然,等孩子大一點了,我們帶著孩子學(xué)習(xí)如何看鐘表。這個以前寫過,就不重復(fù)了
2)承擔結(jié)果
如果明確孩子是有能力,磨蹭只是為了逃避,那么我們就不能妥協(xié)原則。
當孩子可以清楚地感知到,磨蹭并不能“占便宜“,反而更”吃虧“,自然她就不會輕易磨蹭了。
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個規(guī)則清明的家庭環(huán)境,并且堅決讓孩子承擔結(jié)果。
我如果看到小D反復(fù)在同一件事上磨蹭,我并不會只是就事論事說她,而是會開家庭會議,再次強調(diào)我們家的家規(guī),并且把其中針對性的這條突出說。
讓小D明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不僅僅針對小D,爸爸媽媽也會遵守,遵守的好處是什么,如果不遵守會有什么結(jié)果。
然后,回歸到日常生活,當小D再次出現(xiàn)磨蹭時,我只需要重申她如果不及時做需要承擔的后果就好了。
3)快進游戲
有朋友肯定會說了,有時候非要孩子承擔后果,她鬧得更厲害了怎么辦啊。
小D也會的,這時候就需要一點點游戲力來幫忙了。我們經(jīng)常玩的是“快進”游戲。
對于有一些她慢慢在做、拖拉著做的事情,我就會說,“好,現(xiàn)在開始快進”,然后看她快快地做;
然后我再說,“慢放”,她就要放慢速度做;當然,還可以“正常播放”。
這個游戲她也會指揮我來進行。通過這個游戲,并不是非要控制小D啥都像我這樣執(zhí)行力很高、干脆利落地做完(雖然我也好希望啊,哈哈)。
但至少有機會讓她不排斥地去更有效地做完一些原本她懶懶散散完成的事情。
而這個過程中,她是在我陪伴下,哪怕不情愿,也做完了她必須要完成的,這就叫做“跟進結(jié)果”,讓孩子“承擔結(jié)果”。
3、暫時放手
我的行動力很強,我特別明白像我們這樣的父母,對于孩子很多“幾分鐘就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慢吞吞”,那種心癢癢的感受。
但這7年的育兒越來越讓我明白,育兒是“看到”,而不是“我以為”。孩子是慢慢長大,一點點做到,而不是一眨眼就達到我的標準。
對于小D的“慢”,我只盯“有意愿-沒能力”和“沒意愿-有能力”這兩個象限,并且每個象限每個階段最多只抓兩件事。
剩下的我都學(xué)著先放手,做減法,抓大放小。
有時候孩子的散漫很可能是我們“抓得太緊”,因為他們失去掌控感,覺得反正“做”和“沒做”都要被嘮叨,于是就有了無形的抗議。
所有的叛逆,都是沒有被賦予長大的權(quán)利。
這樣的減法,反而大大激發(fā)了小D的自我管理效能,越來越多的事情變成了“既有意愿,又有能力”,而“能做到”的感覺又正面激發(fā)了她的成就感。
而這個恰恰就是“情景式領(lǐng)導(dǎo)力”模型的核心。
我們并不需要逼迫孩子都進入第一象限,但通過有策略地改變其他象限的環(huán)境和引導(dǎo)方式,讓孩子自發(fā)地想要做更多“第一象限”的事情。
磨蹭,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主觀的,它的存在是依附于社會的客觀標準。
而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很難一樣,它們之間有條鴻溝。
當孩子深陷其中時,他們就會感覺無助和挫敗。而父母最差的引導(dǎo)就是一次一次因為指責(zé)讓孩子無法爬出來。
希望今天的這些分享,能讓我們有策略有方法地幫助孩子把這道溝填上,讓他們學(xué)會把遇到的問題包容到自己的世界。
給云閨蜜的話:
話題索引
搜索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