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對才行,教你幾招同房技巧,提高懷孕幾率?。▋H限成年人查閱)
2023-01-24
更新時間:2022-10-15 10:05:29作者:智慧百科
吃飯是娃娃的頭等大事,也令不少寶爸寶媽為之抓狂,畢竟誰不羨慕別人家投喂省心的“吃貨”寶寶呢?
然而,有這樣一些胖胖的孩子,他們表現(xiàn)出難以遏制的進食欲,總是吃個不停,但又生長發(fā)育受阻、智力缺陷。這背后,可能是“基因”在作祟......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小胖威利綜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 PWS),又稱普拉德-威利綜合征、肌張力低下-智能障礙-性腺發(fā)育滯后-肥胖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多系統(tǒng)異常綜合征,由Prader等于1956年首次報道。國外不同人群的發(fā)病率為1/30,000~1/10,000,我國缺乏流行病學資料。
發(fā)病機制
PWS的發(fā)病與父源染色體15ql1.2-q13區(qū)域印記基因的功能缺陷有關。15q11.2-q13區(qū)域長約6Mb,從染色體長臂遠端至著絲粒方向可依次分為遠端非印記區(qū)域、Angelman綜合征印記區(qū)、PWS印記區(qū)及近著絲粒處斷裂點BP1和BP2間的非印記區(qū)域4個亞區(qū)。印記中心位于PWS印記區(qū)內SNURF-SNRPN基因啟動子區(qū)域,掌控印記區(qū)內父源印記與母源印記之間的轉換。PWS主要遺傳類型包括15q11.2-q13的父源片段缺失、父源等位基因缺失(母源同源二倍體所致)、印記中心微缺失及突變。
臨床表現(xiàn)
PWS的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自胎兒期起、呈隨年齡而異的時序化臨床特征,涵蓋了生命過程中生長、發(fā)育、代謝等各方面:
圖1 PWS的自然史
胎兒期 常見表現(xiàn)包括胎兒活動減少、羊水過多及臀位產;
新生兒期 此期肌張力過低為本病的標志性特征之一,重者可導致喂養(yǎng)困難、吮吸無力和無力,甚至窒息;
嬰幼兒期 主要表現(xiàn)為生長遲滯,認知、運動及語言發(fā)育落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食欲逐漸旺盛,如不限制進食會出現(xiàn)肥胖;
學齡期 通常存在身材矮小,逐漸出現(xiàn)脾氣暴躁、固執(zhí)、強迫癥等性格特點,異常行為包括強烈的覓食(重者導致胃破裂)、搔抓皮膚、孤獨癥樣行為等,約25%的PWS患者會出現(xiàn)癲癇;
青春期 男女患者均可出現(xiàn)第二性征延遲或發(fā)育不完全。由于肥胖可導致相關并發(fā)癥,如呼吸睡眠暫停、肺源性心臟病、胰島素抵抗甚至糖尿病等。脊柱側突、骨質疏松、胃食管反流也較為常見。
成人期 主要表現(xiàn)為肥胖及其并發(fā)癥,包括心血管異常、糖尿病和睡眠呼吸暫停。其他表現(xiàn)為精神異常、不孕不育。
體格檢查可見特征性面容逐漸典型,包括長顱、窄面、杏仁眼、小嘴、薄上唇、嘴角向下、小手小腳、身材矮小、皮膚白皙、肌張力低、生殖器發(fā)育不良(如男性陰囊發(fā)育不全、隱睪、小陰莖,女性陰囊、陰蒂缺如或嚴重發(fā)育不良)等。
診斷
臨床診斷 目前參照國際PWS臨床評分標準,包括6條主要標準、11條次要標準和8條支持證據。對于年齡<3歲的患兒,總分>5分、主要標準>4分即可診斷;≥3歲者,總分>8分、主要標準>5分即可診斷。
表1 PWS臨床評分標準
分子遺傳診斷為此病的確診手段,具體方法包括染色體核型分析技術、熒光原位雜交(FISH)、微衛(wèi)星連鎖分析(STR)和甲基化分析等。
圖2 PWS分子診斷流程
治療
PWS的治療強調多學科綜合管理,根據不同年齡段患兒的表型特征,針對性地進行干預,以提高生活質量、預防并發(fā)癥并延長生存期。主要包括飲食行為與營養(yǎng)管理、性腺發(fā)育及青春期發(fā)育的處理、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及定期隨訪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Prader-Willi綜合征診治專家共識(2015) [J]. 中華兒科雜志,2015,53 (6): 419-424.
[2] Maithé T, Charlotte H. Endocrine disorders in Prader-Willi syndrome: a model to understand and treat hypothalamic dysfunction[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4):235-246. [3] Irizarry KA, Miller M, Freemark M, et al. Prader-Willi Syndrome: genetics, metabolomics, hormonal function, and new approaches to therapy[J]. Advances in Pediatrics, 2016, 63(1): 47-77.[4] Butler MG, Kimonis V, Dykens E, et al. Prader-Willi syndrome and early-onset morbid obesity NIH rare disease consortium: A review of natural history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A, 2018, 176(2): 368-375.[5] Angulo MA, Butler MG, Cataletto ME. Prader-Willi syndrome: a review of clinical, genetic, and endocrine findings[J]. J Endocrinol Invest, 2015, 38(12): 1249-1263.[6] Cassidy SB, Schwartz S, Miller JL, et al. Prader-Willi syndrome[J]. Genetics in Medicine, 2012,14(1): 10–26.
來源 | 梅斯醫(yī)學 紀怡璠
編輯 | 藍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