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權行情交易界面如何看指標?
2023-02-13
更新時間:2023-02-09 09:26:50作者:智慧百科
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2023年,拼經濟,這大概是全國的主流。
各地都給自己定了目標,增速要達到5%-6%左右,開工第一天,不少城市都下了軍令狀,廣州要拼3萬億,珠海、佛山等城市也給自己定了6%的目標。
而山東的東明縣甚至喊出了:“誰跟企業(yè)過不去,縣委、縣政府就和誰過不去”。
話說得非常直白,爭議不少,但可見是真著急了。
各地聲量的大小,從去年的成績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最近,全國各地的GDP數據相繼公布。
廣東依然是全國經濟最強省份,全省的GDP逼近13萬億,這也是廣東GDP總量連續(xù)34年居全國第一,第二名江蘇也到突破了12萬億大關,最近三年,一年1萬億的增量,確實是“蘇大強”,而兩省的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20.8%。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上海和北京依然是城市頂流,GDP均超過4萬億,GDP超過2萬億的城市,增加到了7個。
但是,還有一個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那就是經濟的南北差異,越來越大了。
按省份來看,北方省份只有山東和河南進入了前十,如果從1978年開始計算的話,44年的時間里面,從5:5的南北比例開局到現在則是8:2了,最先跌出前十的是黑龍江,河北和遼寧在榜30多年后,最終也跌出榜單,山東和江蘇的差距,也從10年多前的2000多億拉大到如今的3.5萬億。
按城市來看比例則更加懸殊,1978年,前10名中有6個北方城市,2020年開始,就只剩下北京一個獨苗,南北比例達到9:1,天津、青島、沈陽、大連等傳統(tǒng)北方經濟強市,早已經跌出前十了。
放眼前20名,昔日經濟重鎮(zhèn)——大慶、鞍山、哈爾濱、長春、唐山、煙臺、石家莊等城市,全國排名也在逐漸下滑。
2022年,北方省份GDP總量占全國的35.3%,與南方省份的差距,已經接近30個百分點,具體到金額,就超過35萬億。
歷史上多次出現經濟重心的南北轉換。
早年間資本主義萌芽就在南方,1949年后,北強南弱的格局開始形成,三線建設時期,北方受益也比南方要多很多。
但是改革開放后,南北的差異顯現,明顯分化則是在2014年。
在2014年以前,大家更愿意說的是東西差異。
2014年是新常態(tài)第一年,全國的GDP普遍回落,但同時差距就顯現出來了,在經濟總量上,南北差異就開始擴大了,南方的重慶GDP增長10.9%,而北方的山西只有4.9%,當時增速低于7%的省份,只有東北三省和河北、山西。
從2015年開始,各省的增速目標也開始下調,但差距逐漸擴大,這七八年下來,南北差距日益顯著。
那南方為啥勢頭這么猛呢?
從大趨勢來說,改革開放之前乃至2008年之前,北方獲得的投資是高于南方的,計劃經濟時代,北方獲得了不少的紅利。比如東北,共和國長子,重工業(yè)基地,而北方省份豐富的資源,也給北方的重化工業(yè)帶來優(yōu)勢,奠定了北方的產業(yè)結構。
改革開放后,南方的發(fā)展比較快,依托交通尤其是沿海和內河航運,發(fā)展起了外向型經濟。當然,也有不少制度紅利,比如經濟特區(qū),使得南方追趕,并有點勢均力敵。
加入世貿之后,南方的制造業(yè)興盛,成了世界工廠的核心驅動力,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南方各省的影響也不大,當年推出了“4萬億”,南方獲得了比北方更多的投資。
但錢能解決的事真不是大事,像東北振興計劃,使勁推,錢也給了不少,結果還是乏善可陳,說一千道一萬,軟實力才是真實力,南北方最大的差異——營商環(huán)境。
有人總結了南北行政上的差異,北方是家長型,主打管理;南方是保姆型,主打服務。
在北方,“官本位”這件事兒表現得不能更明顯了,被“吃拿卡要”這樣的事情,對于北方人來講,甚至是已經習慣了,就看各地打掉的老虎和蒼蠅,就能知道了,在北方當官是真的舒服,所以很多從北上廣回老家的人發(fā)現更難,處處都要靠關系,完全不適應。
就連北京,也是在近期才通過了北京市的政務服務人員能力規(guī)范,“這事兒不歸我管”這樣的禁用語,從今年開始,才能完全聽不到。
但是,南方已經偏向了企業(yè)本位,像解封后第一件事兒,就是政府組織出國搶訂單,服務進度條都走的快得多,慢的起碼已經實現了“企業(yè)一網通辦”,而快的已經實現了區(qū)域一網通辦了。
企業(yè)投資,無非看中效率和收益,自然選更高效的一邊。
那北方差在哪里?
昔日的優(yōu)勢,要么保不住,要么變劣勢。
北方省份,以前一直手里也有拿得出手的產業(yè),比如東北的重工業(yè),河北的鋼鐵,內蒙古、山西的煤炭,“鐵工基”帶來巨量需求,但是在那之后是啥?資源枯竭和產能過剩。
比如煤炭,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1953年完成技術設計,服務年限60年,而到了2005年的時候,海州露天礦就因為資源枯竭關閉了,隨著2006年國家對小煤礦的關停,不僅產業(yè)沒了,它們也變成了需要花錢治理的礦坑。
類似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有68個,60%分布在北方,而北方的80%分布在東三省和內蒙古。
再比如鋼鐵,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市場萎縮、價格暴跌,2009年,國家對鋼鐵產業(yè)進行了調整,首要就是淘汰落后產能,而當時,世界鋼鐵格局,“中國第一,河北第二”,鋼鐵是河北的命脈,而河北也首當其沖。
資源和產業(yè)優(yōu)勢雖然成為了劣勢,但是,各省也沒辦法,河北的鋼鐵產能在2013年還有2.8億噸,阜新的海州礦,直到2014年才全面關閉。
產業(yè)慣性至今仍在,2022年山西和內蒙古的GDP大漲,一定程度上還是靠煤炭價格不斷走高帶來的紅利,但是對于大部分資源型和重工城市來講,一旦失去工業(yè)部門帶來的需求,服務業(yè)也將失去支撐,經濟的惡化程度也將越來越嚴重。
而另一方面,北方的人口,也在逐漸流失。
2021年全國常住人口流失地圖,北方省份流失了193.89萬人,而南方只有云南和湖南有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失,而主要人口聚集區(qū)則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經濟帶,人們用腳投票。
最近這幾年,是高科技產業(yè)的比拼,南北差異就更加懸殊了。
比較的指標,既顯示硬實力,也表示現有資源,而從各個指標上來看,雙方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南北差異還會更大嗎?
2023年,即將迎來新一輪的經濟普查,對北方省份來講,這是有黑歷史的。
因為2018年的經濟普查,南方16個省份,14個省上調,2個下調,而北方15個省里面,12個省下調,僅3省上調,調整幅度之大,令人震驚,天津下調了29%,吉林下調25.3%,黑龍江下調了21.5%,山東下調12.8%。
總量上,山東調減9821.1億,而天津調減幅度達到5500億,而“經濟四普”的前幾年,遼寧、天津濱海新區(qū)、內蒙古,也曾在GDP中擠水分。
還能擠出水分來嗎?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tài)度”特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