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5 13:22:31作者:智慧百科
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外城后,崇禎眼看無力回天,就下令后宮的嬪妃自盡,以免落到起義軍手中,他親手劍砍袁妃、長平公主,并緊急召來太子。當時太子才16歲,崇禎命他逃出北京,他自己則與宮內太監(jiān)王承恩一起登上煤山上吊自殺。經過了明清更替的大動蕩,崇禎太子下落開始不明,又于清朝初期幾次出現(xiàn),難辨真假,南明小朝廷的弘光時期以及清順治、康熙時期都曾因為太子案,很多人受到株連被殺。太子案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才漸漸平息。太子是否逃匿出宮?逃出宮后究竟逃到了什么地方?最后的下落如何?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共有7個兒子,其中4個死得較早,到明滅亡時,僅剩下周皇后所生的太子慈、定王慈炯(或作慈燦)和田妃所生永王慈(或作慈煥)。慈1629年生,是崇禎的長子,于崇禎三年(1630)被立為皇太子?!睹魇芳o事本末》中稱,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太子慈與定王慈炯、永王慈一起被起義軍所俘獲。后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率軍與吳三桂對戰(zhàn),當時曾挾持太子與二王一起前去。據說,當戰(zhàn)局不利的時候,李自成挾太子一起登上高崗觀戰(zhàn)。
后來,李自成不敵戰(zhàn)敗,就與吳三桂議和,吳三桂提出用歸還太子與二王并離開北京城為條件,換取停戰(zhàn)。李自成同意了,就將太子等人交給了吳三桂。這樣說來,太子就落入了吳三桂的手中。據此,有人提出,太子已經遇害。這一說法在后來的其他史書中也得到了證實。《石匱書后集》中的《烈帝本紀》及《太子本紀》記載,在李自成戰(zhàn)敗后,太子趁機逃脫,被吳三桂部下捕獲,但不知道他是太子,就命他負責喂馬兩個月,之后太子又逃出,藏在老百姓家里,后投奔外舅周奎家,周奎擔心私藏太子會惹來禍端,就將太子獻給了清攝政王多爾袞,經過一番辨認,最終被害。
這里所不同的是,太子并不是被李自成交給了吳三桂,而是在亂軍之中被吳三桂軍所獲。同樣,有關這一說法的細節(jié)敘述,各家也不太一致。據《國壽錄·崇禎太子》中的記載,太子出逃后,先是被賣豆腐的老婆婆發(fā)現(xiàn)后收留下來,當知道他是太子時,就讓他隱姓埋名住了三個月,因為貧困負擔不起,之后被送往周奎處,以下則相同?!都咨陚餍配洝返葧幸灿斜容^類似的記述。這些說法都認為太子最終被清廷抓獲,然后遇害。
說到太子后來被殺的過程,《石匱書后集》中的記載充滿波折。據說,太子被送交清廷后,老百姓聽說明朝太子還活著,就紛紛前去探望,多爾袞擔心會引起明朝官民的反抗,就宣稱太子未必是真的,同時安排人進行辨認,并事先做了些準備,所以,太子以前的老師謝升、周奎等人迫于壓力,不敢承認是真太子,但有個叫錢鳳覽的官員卻堅持說太子是真的。
但無論是真是假,清廷都不會容許的,最終太子和錢鳳覽都被殺害。另外還有人提出,李自成攻下北京后,下令搜索太子,太監(jiān)栗宗周將太子獻出,李自成就把太子幽禁于劉宗敏家里。后來衛(wèi)士私下將太子放出,來到南明小朝廷——南京,清兵攻入南京后,太子被人獻出而遇害。
但是,對太子被殺一說,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太子仍然活著,因為據《明季遺聞》描述,在李自成戰(zhàn)敗向西逃走的時候,有人看到李帶著太子和二王一起走的。對《明季遺聞》的作者鄒流綺,有人做了考證,發(fā)現(xiàn)他是清朝順治時人,他在書的《自序》中提到此書完成于順治十四年(1657),那么他生活的年代距離明末的甲申之變僅僅10年左右,而且本書的寫作又是在父輩記載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認為鄒流綺很有可能是甲申之變的目擊者。這一提法也有一定的可靠性,因為在后來編修的《明史》中就采納了鄒的說法,認為當時交給吳三桂的太子是假的,真太子始終留在李自成營中。
如果太子確實未落入清廷手中,那么隨李自成西行之后,太子的下落究竟如何呢?由于此后的歷史記載中再也沒有說明,所以,從吳三桂營中出逃的太子的去向就成了明末清初的一大議論熱點?!睹骷咎浴ぬ右话浮分姓f,太子后來被人帶到皇姑寺藏了起來,又和太監(jiān)高起一起潛逃到天津,然后像傳言中的建文帝一樣,出海南下,不知所終。
《野史無文》則記載太子曾逃往南京的南明小朝廷,清兵攻陷南京后,他被人獻出后被帶往北方,不知所終,有的說是被殺了。還有的說,明末清初兵荒馬亂的,太子后來死于亂軍之中。但這些說法均無證據證實。就像前面提到,單是崇禎太子遇害于清朝刑部的說法,就有很多版本,所以太子的下落始終是個謎團。
到了南明小朝廷弘光朝時,發(fā)生了王之明假冒太子一案,引起全國轟動,使得本已撲朔迷離的太子下落一事更加錯綜復雜。根據鄒流綺的記載,弘光朝時的一天,有個官員突然秘密奏報,說有人發(fā)現(xiàn)太子在浙江出現(xiàn)。之后此人就被帶到南京辨認真假,找了一些熟悉太子的人在朝堂之上進行了一番對證,結果發(fā)現(xiàn),這個人對于太子曾經歷過的重大事件一無所知。
最后,經過反復的審問,這個人才承認是高陽人王之明,是假冒的太子。假太子案引發(fā)了馬士英與黃得功、左良玉、何騰蛟等人之間的爭權奪利,加速了明王朝殘存勢力內部的分裂。清康熙時期有人借崇禎太子之名舉行反清起義,牽連并死了很多人,結果也被證實是假的。
后來,隨著清朝統(tǒng)治的鞏固,有關崇禎太子下落的討論就成了一個禁區(qū),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更加難以作出定論,這一話題漸漸沉寂了下去。直到辛亥革命后,民國建立,沒有了政治的壓力,有關明末崇禎太子的下落在廣東梅縣地區(qū)又成為了人們談論的一個話題。原來,長期以來,在這一地區(qū)都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在明亡以后,嘉應州(今梅縣地區(qū))的陰那山靈光寺有一個和尚十分特別,他的法號是“”(音huR),死后一直被當?shù)厝斯┓顬椤疤悠兴_”。
有人認為這就是當年下落不明的崇禎太子。經過學者考證,他是被擔任過太子侍讀的李士淳帶到了這一地區(qū)的。李士淳在明末也被李自成起義軍所俘獲,與太子在一起,并且李士淳受到了起義軍的很好的待遇,并未被關起來,是很有可能助太子逃出去的。當?shù)氐摹都螒葜尽?、《程鄉(xiāng)里志》、李士淳本人所編的《陰那山志》及一些民間傳說都可以證明,李士淳確曾被李自成俘虜,而且被封過官。根據這一說法,太子最終出家為僧,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受建文帝下落的影響。
總起來說,崇禎太子的下落已經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么多不同的說法,如同建文帝的下落之謎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明末清初對恢復明王朝正統(tǒng)統(tǒng)治心存幻想的士子文人們的一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