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對才行,教你幾招同房技巧,提高懷孕幾率?。▋H限成年人查閱)
2023-01-24
更新時間:2022-08-08 15:06:32作者:佚名
本文字數(shù)約:5467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jié):
01、父母先做好這兩個心理準備
02、改善親子關系,再跟孩子談“復學”
03、這個辦法可緩解上學焦慮和恐懼
04、如果復學還是不順利怎么辦?
01、父母先做好這兩個心理準備
我們多次在文章里說過,抑郁癥、雙相障礙、強迫癥的主要根源是病理性記憶,尤其是患者從小到大遭受過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
如果這些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得不到修復,患者很難真正走向康復,嚴重時不得不休學。
那如果孩子休學后,出現(xiàn)了這篇文章標題里說的情況,眼看快要復學了,他們還毫無積極的表現(xiàn),幾乎整天在房間里睡覺、刷手機、玩游戲,也不跟別人交流,這說明孩子還有很多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沒得到修復,親子關系仍然不良。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這時,父母要先調整好兩個心態(tài),請注意,這里說的是父母自己的心態(tài):
第一,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孩子這次復學有可能失敗,而且可能性還不低。父母不要抱著僥幸心理,想著說不定到了9月孩子就能面對并能夠上學了,這種可能不是沒有,但概率很低;
而且就算真的能上學,后面往往還會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復學后病情反而加重,復診時孩子的診斷由原來的“抑郁癥”變?yōu)椤半p相障礙”。
第二,父母千萬不要覺得這次可能會復學失敗,就更加躺平。實際上,復學這一關作為孩子康復效果的“試金石”,暴露出來問題后,我們更應該積極面對,盡快解決,比如通過自我家庭治療修復孩子遭受過的來自于家庭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
現(xiàn)在還有不到1個月,那我們就利用好這段時間,能改善多少是多少,讓情況盡量有所緩解。即使1個月內的改善程度有限,但至少我們父母真正掌握、理解了孩子問題的根源所在,往正確的方向走,努力的方向正確了,“慢也是快”。否則,努力的方向錯了,越努力越麻煩,南轅北轍。
如果這次復學真的失敗了,那我們已經(jīng)有心理準備了,也不至于太難接受,接著可以再休學1年。只要父母愿意付出努力,掌握科學的方法,第2年孩子能成功復學、真正走向康復的幾率會大大提高。
不然的話,如果第2年還是復學失敗,孩子可能會面臨被取消學籍的風險,而且孩子兩次承受巨大打擊,病情可能迅速惡化。
如果有的孩子已經(jīng)是第2次嘗試復學,那就非常危險了。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并最好找學校、老師了解下,如果孩子再次復學失敗了,會面臨什么結果和選擇,比如學籍能不能保留,升學考試能不能參加,還有哪些路徑可以走等等。多去了解相關信息,才更有可能免于恐懼。
父母做好以上的心理準備后,然后下面再談做法,既然要行動起來、要面對,那具體怎么做?
02、改善親子關系,再跟孩子談“復學”
父母先判斷一下孩子大致屬于以下哪種情況:
第一種,父母根本沒法跟孩子談復學,甚至一說“學習”兩個字,孩子的反應就很大,甚至馬上就情緒爆發(fā),比如憤怒地指責父母,“你們整天說學習學習,就知道讓我學習,在你們眼里,難道我就是個學習工具嗎?!”
有的父母可能也被激怒了,親子之間發(fā)生劇烈爭吵,甚至可能動手打起來,這會導致病情惡化。有的父母則相對理性一些,馬上就不敢說話了??傊?,復學的話題根本無法展開,孩子拒絕談。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如果孩子屬于這種情況,說明在休學這段時間里,父母沒有足夠的意識去修復孩子遭受過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親子關系還是僵化、惡劣,孩子的病情還是很嚴重。
有的父母可能都還沒搞明白孩子為什么會得抑郁癥、雙相障礙,以為只要吃藥就行了;甚至有部分父母認為孩子不是病了,而是叛逆、不上進、不聽話。
如果父母還是繼續(xù)這樣下去,孩子復學失敗、病情越來越嚴重的幾率很高。
第二種,父母跟孩子說起復學時,孩子沒有明顯的情緒波動,但不做聲,裝作沒聽見,或者只是“嗯”“哦”幾聲,沒啥反應,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有沒有聽進去。
這意味著親子關系有一定的修復,孩子起碼對父母沒有明顯敵對,但仍然不愿意跟父母有太多交流,尤其是涉及到孩子不愿意面對的問題。
第三種,孩子能跟父母談“復學”的事,但他們態(tài)度不耐煩,總是說“這不是還有1個月嗎,到時再說吧”,接著就閃了或者打游戲了。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親子關系明顯比第二種更好一些,但仍不夠良好,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說自己的真實感受,有點敷衍、拖延。
第二種和第三種孩子雖然沒有明確拒絕復學,但顯而易見,他們對復學也是很焦慮的,缺乏信心,不想面對。其中,第二種孩子對學校的焦慮程度可能更高,甚至不排除達到“校園恐懼癥”的地步。
我們能夠理解,孩子以上這些態(tài)度可能會讓父母很失望,甚至憤怒。但父母也要意識到,在親子關系還不夠良好的時候,孩子幾乎不可能理性、深入地跟父母談“復學”這件事。
所以,父母這時候要趕緊做的是學習高效的、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的知識,尤其是“學習障礙”相關的,并盡快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深入了解孩子為什么跟父母如此疏遠,并想辦法改善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
這相當于有效的自助家庭治療,不但能有效緩解孩子的病情,還有助于孩子跟父母的關系改善后,能心平氣和地談一談復學的事。
至于如何改善親子關系,甚至能夠跟孩子談“復學”的事情?我們以前寫過不少文章。簡單來說是父母要意識到,孩子之所以得病了,背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在無意中對孩子造成了很多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另外一部分創(chuàng)傷主要來源于學校,這也是“學習障礙”的根源所在。
在改善親子關系方面,父母要有意識地回憶、尋找,留意孩子對父母表示不滿時說的話,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可能對孩子造成過哪些心理創(chuàng)傷。然后最好向孩子真誠地道歉,并持之以恒地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和關愛。
如果通過父母的努力,在復學之前,親子關系明顯改善了,雙方能好好說話了,那自然最好,父母可以跟孩子深入溝通復學事宜,并開始做一些準備。具體的溝通內容和準備,下文會繼續(xù)分析。
可如果在復學之前,親子關系的改善還不明顯,孩子還是不想談、沉默、推托,那父母要注意了,不要三番四次、隔三差五就跟孩子提復學的事,孩子只會更加反感、抵觸。父母催得越緊,孩子就越躲,甚至容易激發(fā)矛盾。
這時,父母可以用適當?shù)摹⒄\懇的方式告訴孩子,對于下一步到底怎么走,孩子有自主選擇權,但不同的選擇背后有不同的結果;并告訴孩子,當孩子想跟父母談一談的時候,隨時歡迎來找父母。
把信息傳達到以后,父母就繼續(xù)努力改善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并不要總是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問復學的事了,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承擔責任。
當然,雖然父母嘴上是這么說,但先不管孩子是否真的能夠復學,父母背地里還是要積極做些準備的,尤其復學后涉及到轉學的情況。比如提前跟新的班主任充分溝通,爭取得到老師對孩子的理解和照顧,如果涉及到轉學的話,相關的手續(xù)、流程也要辦好等等。
如果直到開學了孩子還是不愿面對,開學那天也堅決不去上學,父母千萬不要逼迫,否則很容易惡化親子關系,導致病情加重。這說明親子關系還需要進一步改善,然后父母再找機會跟孩子深入溝通。
03、這個辦法可緩解上學焦慮和恐懼
那如果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系明顯改善了,這往往意味著孩子的情緒已經(jīng)穩(wěn)定多了。這時,父母尋找孩子比較放松、甚至愉悅的時候,利用“共情、傾聽、積極引導”良性溝通三步曲,跟孩子談復學的事。
比如,孩子現(xiàn)在對復學有什么感受?
如果感到糾結、害怕、甚至恐懼,為什么?如何緩解?
上面我們提及,有的孩子可能對上學有嚴重的焦慮,甚至達到恐懼的地步。精神科大夫可能會診斷為“校園焦慮癥”甚至“校園恐懼癥”。但從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這屬于嚴重的“學習障礙”表現(xiàn)。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所以,父母最好積極掌握關于“學習障礙”的知識,了解孩子為什么對學校、學習那么焦慮、恐懼,這背后可能有哪些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我們的“晴日知識課堂”里,有專門的“學習障礙”專欄)
比如,是以前在人際關系上遭到過心理傷害,害怕跟同學老師相處?還是擔心精神科藥物副作用影響學習狀態(tài)?
是覺得自己落下了很多知識,復學了會學得很痛苦,還會被人瞧不起?還是孩子也想不到原因,總之就是一學習就煩躁、坐不?。?/p>
這些具體的情況和背后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父母要盡可能去弄明白,對孩子積極引導,并與孩子一起面對,盡可能想辦法修復和解決。
如果經(jīng)過父母的積極引導,孩子愿意面對這種恐懼了,父母可借助一些行為療法的技巧,逐步降低孩子對于學校的恐懼。比如復學前先帶到學校周邊走一走,一次次地逐漸接近校門。
如果孩子在離學校大概500米左右就緊張害怕了,那就停止,然后引導孩子放松,并給孩子一個及時的、具體化的肯定,認可孩子做出了努力,對比起以前的自我封閉,現(xiàn)在愿意走出來,明顯有進步了。與此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肯定。
然后下一次,孩子可能可以走到離學校門口400米的地方,接著是300米,200米,慢慢地克服焦慮甚至恐懼。每一次都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肯定,有助于進入良性循環(huán)。
如果孩子走到校門口也不那么恐懼了,這可以說是個巨大的突破,值得給孩子一個巨大的認可!
還有,復學前,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將積極的情緒體驗與學習行為、情景結合起來,這非常有利于降低學習時的恐懼和焦慮,甚至有可能塑造出高效的學習狀態(tài)。
具體來說,父母可以先想辦法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放松、愉悅,比如跟孩子一起從事有趣的活動,談些開心的事。如果父母學過簡單的催眠放松訓練的,也可以對孩子實施,當然,前提是孩子樂意接受。
當孩子感受到放松、愉悅情緒了,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閉眼想象踏進校門、走進教室、專心聽課、跟老師和同學交談時的情景。同樣的,如果孩子感覺緊張恐懼了,那就及時停下,舒緩心情,并及時給自己一個自我肯定。
如果孩子愿意的話,甚至可以在調動起放松、愉悅情緒后,在家里適當看看課本、自習一下,能學多少是多少,感覺難受了就停下,并及時自我肯定。
可能有的父母覺得這很難,有的可能覺得,這能有用嗎?
如果覺得難的話,有可能是父母跟孩子的親子關系還不夠親密,父母跟孩子一起行動時感到別扭、不自在。希望父母能繼續(xù)改善親子關系,親子之間互相說說笑笑打打氣,拿出打游戲里的boss的心態(tài)來挑戰(zhàn)這件事。
至于是否有用,其實孩子對于上學、學校的恐懼,是遭受了與學校、學習相關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后,形成了病理性條件反射,一接觸到就害怕、退縮,相當于俗語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那我們除了盡可能找到背后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并盡力去解決、修復以外,還可以借助以上的方式,逐漸將正性情緒體驗與學習、學校結合起來,抵消舊的恐懼性條件反射,建立新的條件反射。
如果經(jīng)過上面的方法,孩子對上學的恐懼大大減弱,只是有一些焦慮的話,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復學成功率會大大提高。正常人那么久不上學,重新回到學校總會有些緊張,何況是還在康復期的孩子?
而且,這種方式不只是復學前能用,復學后仍能一直強化、練習,不斷加強學習時的放松和愉悅情緒。如果孩子對學習情境不但不緊張,反而漸漸感到愉悅、開心、期待的話,那學習效率肯定大增,初步建立了高效的學習狀態(tài),也就因禍得福了。
04、如果復學還是不順利怎么辦?
除了上面方法之外,以下還需要補充一些要點。
第一,父母要引導孩子做好心理準備,這次復學仍有可能失敗,可是以后還有很多趕超的機會。
雖然我們開始面對問題后,已經(jīng)取得一些進步了,但畢竟是從1個月前開始準備的,時間有限。所以,孩子面對真實的學校環(huán)境時,仍然有可能感到非常焦慮、恐懼,難以堅持,復學失敗。
這固然是一個挫折,但這更加提醒了我們,疾病和學習障礙背后還有很多根源性的問題需要解決,我們需要繼續(xù)用科學的方式積極面對、解決,不要懊惱于暫時的落后,下一次嘗試復學時會更容易成功,康復會更快。
就算真的被取消了所謂的學籍,只要我們逐漸具備學習能力和意識,現(xiàn)在這個社會有很多提升學歷的方式,哪怕初中輟學都能通過自學考試讀到大學本科,甚至考研。
第二,到了真正開學那天,父母格外留心,采取科學的應對方式。
比如,如果孩子沒有強烈的拒絕和反對,沒有跟父母發(fā)生劇烈沖突,只是行動有些拖拉、不情愿,嘴上說幾句“還是有點害怕”“要是能不去就好了”的話,父母也無須一下子就答應孩子可以不去。
父母可以與孩子共情,“咱那么久沒上學了,還處于走在康復的過程呢,有些焦慮緊張、想退縮是正常的,但你做了那么多準備了,進步也很大,我們還是嘗試一下”。
總之,父母不要強勢逼迫,也不要不耐煩地催孩子,而是溫和地鼓勵,哄一哄、勸一勸,適當?shù)亟o孩子一點推力。如果孩子最后能走進校門,這是非常大的勝利。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可是,如果孩子情緒激動地鬧著說不去,或者到校門口后呼吸急促、臉色發(fā)白,甚至怕得幾近昏厥,出現(xiàn)驚恐發(fā)作的話,那上學行為最好及時停止,父母千萬不要逼孩子,先在家繼續(xù)休息,暴露出來背后的創(chuàng)傷,要想辦法緩解一下,后續(xù)待孩子情緒平穩(wěn)了,可以再次嘗試。
第三,如果孩子真的成功復學了,這值得慶賀,但前期要降低期待,復學后孩子不時需要請假,上課容易走神,作業(yè)和考試不能完全勝任,這都是非常常見的。
家長一定要預見到這一點,不要想著一步到位,一下子就能恢復患病前的狀態(tài),要允許孩子感覺難受時回家休息。
同時,家長也引導孩子不要操之過急。對比起整天待在家里,我們哪怕1周能在學校里學1、2天,也是巨大的突破了,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肯定,樹立“積極努力,順其自然”的心態(tài)。
當然,除了今天這篇文章談到的內容以外,孩子在復學的道路上還會遇到很多其他難題,我們后續(xù)會持續(xù)推出“復學”專欄文章,提供更多分析和建議。也歡迎大家評論或留言,把關心的復學話題告訴我們,一起想辦法幫助孩子盡快回到校園,回到成長的軌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