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7-09 14:20:32作者:未知
歡迎收看一周科技。本周你將看到:①“餓怒”真的存在;②首例新冠貓傳人;③巨大王蓮;④克隆新技術;⑤長須鯨回歸。
越餓越憤怒
越是肚子餓,人們就越容易生氣——本周發(fā)表的新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被稱為“餓怒”(Hangry)的現(xiàn)象[1]。
站酷海洛
研究者找來64位成年受試者,讓他們在21天內以每天5次的頻率通過手機填寫問卷,記錄日常生活中的饑餓感與情緒狀態(tài)。結果顯示,饑餓感總是與更高的憤怒、焦躁程度和更少的愉悅感相關。校正了性別、年齡、飲食行為、性格特質等因素后,這種關聯(lián)依然相當顯著?!梆I怒”背后的原理目前還不很明確,它可能與降低的血糖水平和增加的“壓力激素”有關。
與過去的心理學實驗相比,這些從生活狀態(tài)收集的數(shù)據應該更能反映真實情況。不過研究者也承認,他們的研究方法依然可能干擾結果——比如說,受試者在生氣的事情說不定就是餓著肚子還要被催填問卷呢。
新冠貓傳人
最近,泰國研究團隊發(fā)表了首個證實的新冠貓傳人案例[2]。
雖然罕見,但新冠貓傳人確有可能 | Alexas_Fotos/pixabay
這例感染發(fā)生在2021年8月,被感染者是一位獸醫(yī)。她對一只感染SARS-CoV-2病毒的家貓進行拭子采樣,貓在檢查中朝她的臉上打了個噴嚏。這位獸醫(yī)佩戴了手套與N95口罩,但沒有佩戴護目鏡,她在三天后出現(xiàn)感染癥狀。病毒基因組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這一傳播途徑。
研究者指出,這種由家貓到人的新冠傳染案例應該相當罕見,在疫情傳播中并未發(fā)揮顯著作用。論文作者Sarunyou Chusri特別強調,人們應當更加謹慎地照料貓咪,而不應遺棄寵物。
比大更大
最近,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大的睡蓮物種,葉子能長到3米多寬,甚至能承載一個成年男性的重量[3]。
卡洛斯·馬格達萊納(左)和植物藝術家兼插畫家露西·史密斯(右)舉著玻利維亞王蓮的葉子 | RBG KEW
這個新物種被命名為“玻利維亞王蓮”(Victoria boliviana),是王蓮屬的第3個成員,其他兩種王蓮的葉子直徑也都有兩米左右。2006年,睡蓮專家卡洛斯·馬格達萊納(Carlos Magdalena)在網上看到一張巨型睡蓮的照片,確信這是一個新物種,并開始找尋這種睡蓮的信息。終于在10年后,英國皇家植物園收到了來自玻利維亞的王蓮種子,卡洛斯將種子和另外兩種已知的王蓮并排種下——當它們逐漸長出了略有差異的結構,他終于能夠確定,這顆種子就是他夢寐以求的新物種。
位于玻利維亞的巨型睡蓮 | Carlos Magdalena
有趣的是,邱園中有株王蓮開的花竟然與新物種十分相似,此前它一直被當成了亞馬遜王蓮??逅箾]想到,他之前苦苦探尋的新物種,原來近在眼前。
凍干克隆
死掉的細胞干尸還能重新“復活”?日本研究者利用冷凍干燥的體細胞成功克隆出了健康、可繁殖的小鼠,這種技術有望用于保存遺傳資源、挽救瀕危物種[4]。
保存在玻璃安瓿中的小鼠凍干細胞 | Sayaka Wakayama et al.
研究者首先將加入冷凍保護劑的小鼠體細胞進行冷凍干燥處理。在凍干之后,這些細胞全部死亡,DNA也出現(xiàn)損傷,但它們的細胞核依然保留著“生存潛力”。將凍干細胞核重新水化并注入去核卵母細胞,研究者成功得到了胚胎干細胞。利用這些胚胎干細胞再次進行核移植,最終就克隆出了帶有凍干細胞基因的小鼠。
這種克隆技術產生健康后代的成功率僅有0.2-5.4%,但它確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者認為,低成本、保存容易的凍干細胞有望替代液氮冷凍,用于保存生物遺傳資源、恢復生物多樣性。
長須鯨回歸
好消息:曾被人類捕殺到近乎絕跡的南極長須鯨(Balaenoptera physalus quoyi)種群正在恢復,它們重新成群出現(xiàn)在了昔日的棲息地[5]。
拍攝于南極象島(Elephant Island)附近的長須鯨 | Dan Beecham
長須鯨是地球上第二大的鯨魚物種,20世紀人們曾為獲取鯨油在南極海域大規(guī)模捕殺這些動物。在1976年捕獵被禁止之前,有超過70萬只長須鯨被殺死。幾十年間,它們幾乎從傳統(tǒng)的覓食地完全消失。
通過直升機,研究者在南極海域上空對長須鯨種群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調查。在3251千米的飛行中,他們共記錄到100個長須鯨群體,還觀察到了多達150只長須鯨聚在一起覓食的盛況。據研究估計,該區(qū)域現(xiàn)在共有近8000長須鯨個體。
參考文獻
[1]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69629
[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239874/
[3]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ls.2022.883151/full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1216-4
[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13798-7
作者:貓吞,窗敲雨
編輯:窗敲雨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