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7-11 18:00:34作者:佚名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是學富五車亦或者大字不識,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死亡都是一個絕對繞不過去的話題。
有的人畏懼死亡如虎,又有的人在面對死亡時,坦然平靜地接受著它的到來。
顯然,北大教授趙寶煦的夫人陳司寇,就是屬于后者。
資料圖
對于普通人而言,陳司寇算得上是一位高齡人士。
出生于戰(zhàn)亂年代的她,經(jīng)歷過無數(shù)人生道路上的風雨坎坷,卻仍然走到了96歲的高齡。
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許多人對她羨慕不已。
資料圖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卻選擇了用絕食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行為在讓人扼腕嘆息時,也不由地為她的選擇而疑惑;
而在去世前,這位有著人生豐富經(jīng)歷的老人,留給后人的,也只有一句樸實卻充滿哲理的話語。
那么,這位老人為什么要“主動求死”,又留下了怎樣的話語呢?
網(wǎng)圖
一,前行
上世紀二十年代,封建的清政府已經(jīng)搖搖欲墜,而陳司寇就出生在了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當中。
對于幼年,陳司寇早已經(jīng)沒有太多的印象。
不過,在這些有限的記憶當中,陳司寇仍然記得小時候缺吃少穿是常事。
因此,逢年過節(jié)的一頓飽餐,成為了她對于幼年為數(shù)不多的深刻記憶之一。
資料圖
或許是因為動蕩和貧窮,又或者是自幼喪母的原因,陳司寇比同齡的孩子成長的更加迅速。
從小,陳司寇就意識到,想要改變眼前的貧窮生活,就只能依靠自己努力。
所以,在身邊不少姑娘為了生計而早早嫁人時,陳司寇卻一門心思撲在了學習上。
她希望能夠借助知識的力量,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
資料圖
在那個剛剛結束清政府統(tǒng)治的半封建社會當中,女性大多還被禁錮在家庭的牢籠里,日復一日地重復著相夫教子的枯燥生活。
而能夠走進學堂接受教育,是許多女性想都不敢想的事。
正是因此,陳司寇十分明白自己眼前的學習機會多么來之不易。
而為了能夠掙到足夠的學費,半工半讀的陳司寇常常需要忙到深夜,才有閑暇來溫習一天的課程。
憑借著這份努力和向上的韌勁,陳司寇竟然真的一路讀完了小學、中學。
甚至靠著自己優(yōu)異的成績,順利步入了全國頂尖大學——北京大學的殿堂。
北大資料圖
也是在北京大學當中,陳司寇還收獲了自己的愛情:丈夫趙寶煦。
在那個戰(zhàn)亂的年代里,求知若渴的陳司寇和勤學好問的趙寶煦,仿佛兩顆熠熠生輝的星星,逐漸被對方所吸引;
而在北大為了躲避戰(zhàn)亂、不得不南遷的過程中,互幫互助的趙寶煦和陳司寇更是暗生情愫,很快結成了一對伉儷。
資料圖
新中國成立后,陳司寇順利成為了北京某中學的教師之一。
而趙寶煦則受邀回到北大,成為了北大政治系的一名講師。
為了能讓學生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國內外政治上的差異,趙寶煦專門聯(lián)合了政治領域的諸多專家一起,重新整頓政治系的授課內容。
為后來的北大政治系授課打下了堅實深厚的學科基礎。
資料圖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陳司寇作為丈夫的“賢內助”,不僅不斷給趙寶煦打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資料整理類的小活,還將家里上下打點得妥妥帖帖,并且先后誕下了三個活潑聰明的子女。
或許是共同攜手經(jīng)歷過太多事情,在后來的歲月中,盡管也遭受過一些風波周折,但對于這對夫妻而言,一家團圓,平安、平凡,就已經(jīng)是非常難得的幸福時刻了。
就在這樣的信念下,夫妻倆攜手度過了一年又一年。
資料圖
他們將子女拉扯長大,又目送他們一一成家立業(yè)。
而隨著時光的消逝,白發(fā)和病痛也悄然爬上了夫妻倆的鬢邊眉梢。
2012年,由于年輕時多番操勞,晚年疾病纏身的趙寶煦不幸提前離開了這個人世。
從此,陳司寇開始了她踽踽獨行的往后余生……
資料圖
二,獨居
實際上,在丈夫剛剛去世之時,陳司寇也曾經(jīng)消沉過一段時光,甚至整日里抱著丈夫的照片,一邊念叨一邊流淚
——畢竟是并肩多年的夫妻,無論是感情還是親情,陳司寇一時都難以釋懷丈夫的離開。
或許是感受到了陳司寇的悲痛,在這之后,不少往日舊友都專門登門拜訪。
盡管大多數(shù)人都打著想要來探討當代教育的理由,但陳司寇知道,他們也是在擔心自己一個人孤獨無依,在家里會情緒低落。
資料圖
而實際上,在丈夫趙寶煦離世后不久,陳司寇的三個兒女就紛紛上門,想要將老母親接到身邊照顧。
可是,面對子女們的好意,陳司寇卻一一拒絕了。
對于堅強又好強的陳司寇而言,她既不想讓自己成為兒女們的負擔和累贅,更不想因此后半生過得卑微又低聲下氣;
而除此之外,陳司寇還有自己的底氣,那就是能夠獨居的勇氣。
資料圖
實際上,在陳司寇看來,老人們無法獨居的原因無非是兩個:
一個是因為年齡變大,疾病纏身,“成天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疼”,總需要子女在旁邊搭把手;
另一個則是因為年齡變大后,活動空間變小。
尤其是在退休后和社會漸漸隔絕,再失去另一半,總會讓老人們在精神上感覺到無比孤獨,從而意志消沉。
資料圖
找到了這兩點根源,陳司寇便馬不停蹄地開始著手“解決問題”。
為了讓身體健康、精神飽滿,陳司寇還為自己的獨居生活制定了一個縝密詳細的日程計劃表:
在這份日程表中,每天清晨6點,陳司寇便會準時起床,先是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鍛煉,然后再出門買菜、做飯;
吃過早飯后,陳司寇給自己劃分出來了看書讀報的時間,中間還穿插著一些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
這也可以同時避免因為家里過于安靜而顯得有些空曠、孤獨;
資料圖
在午飯后,陳司寇會稍微休息一陣,隨后便是她固定的出門活動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里,陳司寇有時會去逛逛公園、看看風景,舒展筋骨。
有時也會或者登門拜訪一些老友,大家一起喝茶敘話,滿足她一天的交際需求;
這一天結束后,陳司寇就會踩著夕陽回家。
在吃完一些簡單的晚飯后,洗漱躺好的陳司寇再看會書刊雜志,便準時在夜里9點前進入睡眠。
資料圖
而除了嚴格按照這份日程計劃表來安排以外,陳司寇也格外注重身體上的健康。
在陳司寇看來,“只有身體是自己的”,所以,為了能夠健康、養(yǎng)生,陳司寇特地自學了許多醫(yī)學保健的小知識。
甚至無論風霜雪雨,都雷打不動地堅持運動健身,這也讓她始終保持著身心的健康平和。
資料圖
同樣,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陳司寇還專門規(guī)劃了許多學習內容。
從時事政治到天文地理,包括戲劇和體育,陳司寇都有著詳盡的學習計劃,這也讓她的生活十分充實。
就這樣,這位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在經(jīng)歷過悲痛和挫折后,再一次重新站了起來,并且快樂而平淡地生活了下去……
資料圖
三,死亡
或許有人看到這里,會感到十分疑惑,那就是這樣一位老年人,為什么會突然選擇絕食死亡呢?
實際上,這也是陳司寇對待人生的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盡力活,盡快死?!?/strong>
在獨居的歲月中,陳司寇無論是大活小活,總會盡力完成。
從買菜做飯,到手洗小件衣物,陳司寇始終堅持生活自理。
直到后來年齡實在偏大,才在子女的勸說下給家里請了一個保姆,每周兩次幫她打掃衛(wèi)生。
資料圖
不過,盡管有了保姆,但陳司寇還是堅持自己做飯。
在陳司寇的觀念當中,“只要一開始不做,后面就逐漸變得做不了了”。
所以,除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陳司寇還是喜歡親力親為,將所有事情打點得妥妥帖帖。
或許是活得足夠“努力”,因此,談到死亡時,陳司寇的態(tài)度也格外坦然無懼。
資料圖
2015年底,陳司寇在例行的體檢時被檢查出左腎上長了一顆腫瘤。
醫(yī)生在評估病情后,建議她立刻進行切除手術。
然而,陳司寇卻委婉地拒絕了這一治療計劃。
面對親朋子女們的勸說,陳司寇也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
原來,她認為這顆腫瘤或許是“上天的暗示”。
畢竟對于普通人而言,她已經(jīng)算是高壽,而在這漫長的人生中,她盡管經(jīng)歷了許多風雨,但卻并沒有遭受過病痛的折磨。
所以,面對生老病死這樣的自然規(guī)律,陳司寇選擇了“不強求”。
資料圖
在這之后,這位老人告別了充滿消毒水和醫(yī)生護士的醫(yī)院,仍然繼續(xù)著她正常的、享受著當下每一刻的精心生活:早睡早起,營養(yǎng)均衡,走親訪友,活動筋骨。
也許是因為她那平淡的態(tài)度,也許是因為她健康而規(guī)律的生活,因此,在查出腫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陳司寇的生活一如往常,身體上看不出有任何不適。
可是,那一天最終還是到來了。
資料圖
2017年伊始,這位老人明顯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
首先是腎上的腫瘤,在轉移成癌癥后很快復發(fā),影響了陳司寇的日常生活;隨后,尿毒癥和貧血等問題也接踵而至。
徹底倒下的陳司寇被子女接回了身邊。
由于擔憂,子女們一邊精心照料著陳司寇,一邊力勸老人去醫(yī)院接受治療。
可是,“固執(zhí)”的陳司寇再一次拒絕了孩子們的好意:
她既不愿意吃那些只能延緩生命、卻并沒有什么意義的藥物,也不想讓那些冰冷的醫(yī)療器械將她的身體劃分得“四分五裂”。
資料圖
不僅如此,不愿意麻煩別人的陳司寇還向子女們下達了三條“禁令”:不要通知學校,不要通知親友,更不要讓人來探望。
面對陳司寇的倔強,兒女們也沒什么辦法,便請了一位保姆來照顧她的起居。
可是,這恰恰同樣是陳司寇不能接受的情況:
原本就事事都不愿意麻煩別人的她,眼看著兒女保姆們在不斷地“圍著她轉”,這讓她格外難受,卻又無能為力。
資料圖
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加上長時期的臥床,陳司寇的“求死之心”越來越強烈。她開始哀求子女們想辦法幫她“快點解脫”,讓她早登極樂。
可是一來國內并沒有安樂死的相關法案,二來作為子女們,誰也無法接受自己親手殺死母親的事實。
看著兒女們糾結的樣子,陳司寇最終決定“自殺”。
2017年10月,陳司寇開始斷食斷水,無論兒女怎么勸說,甚至把飯喂到了她嘴邊,可是陳司寇都堅決捂住嘴巴,搖頭表示拒絕。
就這樣,堅持了4天以后,10月21日的下午五點,陳司寇緩緩吐出最后一口長氣,安詳?shù)仉x開了這個人世間……
資料圖
四,結語
如今,縱觀這位老人的一生,唯有“通透”兩字可以形容:
盡管少年時歷經(jīng)貧窮與戰(zhàn)亂,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陳司寇,踩著重重艱險迎難而上,最終踏入中國最高學府當中;
中年夫妻,面對人生當中困境和煩擾,她仍然咬緊牙關,和丈夫互相打氣堅持,最終守得云開;
而晚年的獨居里,陳司寇又很快厘清了自己即將面對的問題,并且用自己的方式一一解決,讓晚年生活也仍然有滋有味;
及至臨終前,陳司寇仍然坦然從容。
不愿拖累旁人的她,在選擇死亡時的無所畏懼,也讓人面對她多了一份敬佩。
資料圖
實際上,早在多年以前,陳司寇曾經(jīng)接受過媒體雜志的采訪。
在采訪時,陳司寇就提到過:“任何事情只要想得開,就可以戰(zhàn)勝它。”
同樣,在生前的最后一刻,陳司寇也拼盡全力,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一句頗具哲理的話語:
“人的一輩子就是要活得真實,別害怕死亡,我們要在人生有限的時間里,把自己活成個像樣兒的年輕人,這樣就足夠了,就不要再為子女們留下各種負擔。”
資料圖
其實,許多人口中說著“活得愉快、死得坦然”,但當面對那一刻時,卻仍然退縮后悔。
顯然,作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陳司寇不僅說了,也同樣是這樣做的,這一點,也令無數(shù)人對她敬佩有加。
或許,生死并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
但面對人生時,比起死亡,如何有價值、有尊嚴、有質量地生活,似乎是更難、也更需要我們來思考的問題。
畢竟,“生如鴻毛而死如泰山”,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目標,毫無意義的生活,顯然比死亡更令人感到恐懼,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