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思思久久精品6一本打道,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sub id="dxmnt"><ol id="dxmnt"></ol></sub>

      1. 最近看了本關于“七七事變”的英語書…

        更新時間:2022-07-13 08:38:15作者:佚名

        最近看了本關于“七七事變”的英語書…

        【文/ 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觀方翻譯】

        7·7事變紀念日這幾天,看了本近年出版的英語小書——魚鷹社的《中國士兵對陣日本士兵:中國1937-1938》(Chinese Soldier vs Japanese Soldier: China 1937–38 (Combat Book 37) ),有些比較有意思的點,略作記錄,與大家分享下。


        本文配圖均引自《中國士兵對陣日本士兵:中國1937-1938》

        首先,英語世界對中國抗戰(zhàn)的關注度其實是很低的,專門寫這些內(nèi)容的作者很少,能夠精通中文的就更少。魚鷹社這本關于中國的軍事歷史書(也包括近年其他幾本),能邀請熟練掌握中英雙語的華人來寫,可以視作小小的進步。

        據(jù)魚鷹社介紹,作者Benjamin Lai出身于香港,在英國受教育,上世紀80到90年代在英國地方自衛(wèi)隊當過軍官(serve as an officer in the British Territorial Army),目前在中國從事商業(yè)咨詢工作。

        當然,小小的進步背后還是有些不小的遺憾。書名為“中國士兵對陣日本士兵”,但共產(chǎn)黨軍隊只是偶爾提及。從目錄就能看出來,重點是盧溝橋、臺兒莊、萬家?guī)X,1937年的平型關大捷壓根就沒提。

        是不是魚鷹社和這位作者完全就不愿意講共產(chǎn)黨抗戰(zhàn)呢?倒也未必。

        比如在本書中《萬家?guī)X》一章,作者提到:“武漢也是蘇聯(lián)志愿航空隊的基地。這支部隊規(guī)模不大,但至關重要。在中國飛行員得到訓練之前,它在1937年到1941年間,構成了中國僅有的具備實際效能與生存力的空中力量。這是蔣唯一能用的空軍?!比绻⑻K聯(lián)航空隊的作用,進一步減少“共產(chǎn)影響”,作者完全可以不提這事。

        更直接的例子是,近年這位作者在魚鷹社還出了本《長征》。我也簡單翻閱過,內(nèi)容上并沒有什么明顯的“黑點”。

        在《長征》的結(jié)尾部分,他寫道:“從1937年到1945年,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對日軍發(fā)起了紀律嚴明、組織良好(disciplined and well-organized)的游擊戰(zhàn)?!边@比某些人所謂“游而不擊”的胡扯要強多了。

        他還批評了蔣介石的“微操”,以及國民黨軍隊沒有中共軍隊的軍事民主。當然不能指望魚鷹社和作者在政治上把蔣介石政權連根批判,可至少也沒有吹捧。

        然而,回到《中國士兵對陣日本士兵》這本書,無論是出于篇幅考慮,還是國共軍事體系的獨立性考慮,把中共軍隊從“中國士兵”里縮減掉,還是非常遺憾的。

        下面就談談一些有趣的點。

        在介紹中國國民黨軍隊時,作者說:

        傳統(tǒng)上從農(nóng)民征兵(80%來自農(nóng)業(yè)背景),新兵通常加入軍隊作為擺脫貧困的一種手段。一些新兵的年齡只有14歲,但大部分都處于最佳戰(zhàn)斗年齡(十幾歲到35歲左右)。他們是健康、堅韌和堅強的人,服從性好,并且很少要求回報。 然而,大多數(shù)——大約85%至90%——是文盲;盡管這妨礙了訓練,尤其是在信號、工程和大炮等技術武器方面,但中國士兵可以比同級別的西方士兵更快地掌握技能和技術。 美國軍事觀察員評論說,一個典型的中國士兵可以在兩天內(nèi)熟練使用火焰噴射器,即使是學習最慢的人也可以在不到四天的時間內(nèi)掌握這項技能,而普通美國士兵至少需要四天甚至五天才能學會如何使用相同的武器。

        這個小例子對中國士兵的褒揚還是挺高的,四舍五入就是狠夸中國人聰明啊。不過由于此系列書籍體例的問題,并沒有給出直接的出處。我懷疑能夠在美國觀察員面前學習火焰噴射器的中國士兵,可能并非“85%到90%是文盲”的“典型”。

        在介紹國民黨軍隊指揮體系時,有這么一則圖說,比正文還有趣:

        絕大多數(shù)中國高級軍官都打過仗,但針對的是中國的土匪或共產(chǎn)黨的武裝起義,而不是像日軍那樣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專業(yè)部隊。1930年代,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持續(xù)作戰(zhàn),但對手沒有多少自動武器,當然也沒有任何空中力量。這意味著國民黨軍隊缺乏基本的步兵技能,例如靠偽裝來躲避空中觀察,以及控制燈光和煙霧的紀律,這導致他們在1937年和1938年的大部分時間表現(xiàn)不佳。

        共產(chǎn)黨軍隊在書里出現(xiàn)不多,往往像這樣成了“背景板”。雖然作者講的也是實情,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到了“奈何共軍有高達”的梗。而且也忍不住想問,如果紅軍武器強了,國民黨軍隊是不是真能越戰(zhàn)越強?真能理解現(xiàn)代戰(zhàn)爭?會不會還有一種可能性是,提前20年就逃到海島上去了?

        另一個圖說背景板的例子是:

        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都在戰(zhàn)爭期間招募了一些女兵。雖然許多人在后方擔任醫(yī)務人員和信號員的角色,但也有一些人作為步兵在前線作戰(zhàn),或進行偵察工作——以及作為間諜,其中許多人表現(xiàn)出色。根據(jù)記錄,到1944-45年,大約10%的中國軍隊(不包括共產(chǎn)黨軍隊)是女性。


        這個“根據(jù)記錄”用得有意思,感覺作者自己都不大信的樣子。1944到45年的數(shù)據(jù),和1937也沒啥關系。面對如此“先進”的女性占比,最容易讓人想到的詞大概是“吃空餉”?

        這樣的例子還有,圖片是日軍涉水,圖說如下:

        根據(jù)蔣介石的命令,黃河流域很大一部分地區(qū)被淹沒,以阻止日軍前進。日軍地面部隊發(fā)現(xiàn)他們的機動性嚴重受影響;補給線被切斷,被迫停止對中國軍隊的追擊。 花園口決堤是軍事上的成功,卻是一場社會災難,導致成千上萬的(hundreds of thousands)平民死亡,并造成大量民眾流離失所,蒙受財產(chǎn)損失,遭遇饑荒和疾病。這些悲慘事件促使民眾支持中國共產(chǎn)黨人,使他們能夠主導華北,使那里最終成為毛澤東擊敗蔣介石的根據(jù)地。

        花園口決堤在軍事上要說多成功,顯然是有些問題的。有人分析,華北日軍連續(xù)作戰(zhàn)后,本來就沒有南下武漢的計劃。決堤對日軍從東面進攻武漢毫無阻礙,6月9日決堤,6月11日武漢會戰(zhàn)就爆發(fā)了。

        中共“主導華北”,花園口也只是原因之一,在山西、河北、山東艱苦卓絕的敵后斗爭,應該說才是真正決定性的。

        散落書中各處的“背景板”就先介紹到這里,下面看看盧溝橋事件一章。

        在事件經(jīng)過的呈現(xiàn)上,作者參考了雙方的說法,也有一些通常被其他文章略去的內(nèi)容,比如下面這段引文開頭就提到的、中日雙方在事變前的通報機制。

        從1937年6月下旬起,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密集的軍事演習,幾乎天天都有,而且不分晝夜。作為預防措施,中國人要求日軍提前通知,以免打擾當?shù)鼐用?。為防范在局勢愈發(fā)緊張的時候可能出現(xiàn)的任何緊急情況,中國人加強了當?shù)胤烙屖勘鴤兺诤緶?、填沙袋。然而,?月7日晚上,由一木清直少佐指揮的第一聯(lián)隊第三大隊(第7、第8和第9中隊,以及第3機槍中隊)為了準備在7月10日接受視察,將舉行一場連隊演習。出于某種原因——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健忘——沒有通知中國人。
        7月7日1600時剛過,第八中隊中隊長清水節(jié)郎和他約100人規(guī)模的部隊抵達宛平縣城以北1公里處的一片荒地,危險地靠近了中國駐軍。為了使演習更真實,第3機槍中隊的一部分將充當“敵人”。演習的目的是利用黑暗的掩護滲透到盡可能接近“敵人”的地方,為黎明攻擊做準備。
        2230時后的某個時候,清水叫停了演習。號角響起。清水起初以為“敵人”沒有得到演習停止的消息,因為他繼續(xù)聽到槍聲,但在事后聲明中,他聲稱槍聲是從中國駐軍方向傳來的。有的人則聲稱只是鞭炮,甚至是特工所為。
        清水看到宛平縣附近有手電筒閃爍,他稱之為“像是用信號(聯(lián)絡)”。在一片混亂中,連隊軍士長向清水報告說,二等兵志村菊次郎失蹤了……
        不久之后(有說法是20分鐘,也有說兩個小時的),二等兵志村回來了,聲稱他肚子痛,不得不在黑暗中解決,但迷路了。1938年6月30日,在接受日本著名報紙《朝日新聞》采訪時,一木清直承認,在槍擊事件爆發(fā)之前,他已被告知失蹤士兵已返回。

        應該說這些記錄對于英語讀者而言,還是比較詳盡、公允的。從沒有通知中國人,到演習的“目的”,再到清水對槍聲方向的改口,以及《朝日新聞》的采訪,大概率會形成對日軍的負面印象。

        之后呈現(xiàn)了日軍上下的分歧,比如中國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要求一木在調(diào)查前不要行動,而第一聯(lián)隊長牟田口廉也則催促并命令一木進入宛平城搜查。

        在講到動員情況時,作者還明確指出:“事后看來,(日陸軍參謀本部的)鷹派似乎已經(jīng)計劃好了,因為甚至在動員令發(fā)布之前,早在7月8日,也就是槍擊開始后的幾個小時,就已經(jīng)發(fā)布了警告令。”

        當然,國民黨軍這邊的矛盾也同樣有所展現(xiàn),例如蔣介石對宋哲元的不放心、張自忠當時的傾向等。

        后續(xù)的廣安門事件、廊坊事件也都有所提及,作者沒有糾結(jié)于“誰先開槍”這種問題上,而是明確陳述了日軍的挑釁行為和“詭計”(ruse)。

        作者對日本人沒啥好話,在簡短介紹牟田口廉也時,還這樣說:(在英帕爾戰(zhàn)役中)因為他的愚蠢(stupidity),日本因饑餓、營養(yǎng)不良而死的,比對英軍作戰(zhàn)的還多。

        在其他章節(jié)里,還指出外界對日軍使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的情況知之甚少,因為日軍有嚴格的審查制度,比如非常著名的“不許可”章。


        后面的南苑撤退是比較悲慘的,作者寫了不少,這里就不展開了。

        另外在這一章中,還有兩個小細節(jié),一是作者提到了保安隊(Peace Preservation Corps)在天津東局子機場焚毀十來架飛機的事,二是中國軍隊用了裝甲列車。

        列兵Li Wen-lan回憶,7月21日1100時左右,他在給宛平縣衛(wèi)戍區(qū)運送糧食時,看到日軍坦克從豐臺逼近。一輛車越過鐵路橋,另一輛車駛向側(cè)翼,試圖包圍宛平縣城。就在那時,裝甲列車向日軍開火,迫使坦克后退。


        作者確實在一本小書里插入了不少細節(jié),或許有引用孤證的情況,這還需要軍史行家來鑒別。

        而魚鷹社的配圖也一貫精美,比如盧溝橋事變的地圖,展現(xiàn)了橋附近的布置,這在國內(nèi)相關出版物中也是不多見的。中日士兵的人像對比則體現(xiàn)了明顯的偏向,中國士兵一臉正氣。


        從大陸主流的政治、軍事觀念看,這樣一本書或許還是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但總體而言,對英語讀者理解這段歷史,還是頗有幫助的。(順帶一提,一個技術上的小問題是沒有中文和日語漢字人名,而《長征》一書則提供了中英人名、地名對照表,可能也與不同套系的體例有關。)

        除了爭取更多的“老外”學中文,讓外界了解我們更重要的方法,還是主動走出去,增加“自己人”寫的英語作品。像魚鷹社這樣的專業(yè)垂直出版商,即使不可能與大陸主流立場完全一致,但從專業(yè)角度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合作空間。更理想的辦法,是打造中國自己的“魚鷹社”們。

        不過,無論哪條路,都需要不少精通雙語的專業(yè)人才來參與撰寫此類“英語普及讀物”,寫得還要生動有趣,簡單來說就是在市場上“能打”。

        但近些年,國內(nèi)出版業(yè)在許多領域愈收愈緊,作者們得不到“鍛煉”的機會。哪本書出了問題,還可以追責,但沒有市場的磨練則是主動放棄“隊伍建設”。正史可以修得權威,但不等于在市場上有吸引力。如果使用母語的作者都“一個能打的也沒有”,就更難指望走出去了吧。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本文標簽: 日軍  國民黨  蔣介石  中國軍隊  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