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03 16:30:30作者:未知
佩洛西竄訪臺灣,無論后續(xù)我們采取什么樣的反制措施,這件事本身一定會加速兩岸統(tǒng)一的進程。
而單從教育的角度講,統(tǒng)一對兩岸的教育發(fā)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現(xiàn)在的情況是:內地的學生為了上大學擠破頭,而另一邊,臺灣省已經(jīng)出現(xiàn)大學空著沒人上的情況……
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臺灣省的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
臺灣省目前實施的是“108課綱”,這是一部2014年發(fā)布的課綱總綱,旨在延長基本教育年限(將高中、高職階段納入),所以全稱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
2019年,70多萬入學的小一、國一、高一學生正式采用新課本和新大綱,“108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yǎng)如下圖(三面九項):
“三面”: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九項”:也就是“三面”的下一級展開,包括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tǒng)思考與解決問題、規(guī)劃執(zhí)行與創(chuàng)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咨詢與媒體素養(yǎng)、藝術涵養(yǎng)與美感素養(yǎng);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系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基于此,“108課綱”將課程分為《(教育)部定課程》和《(學)校定課程》,也就是所謂的必修和選修,總體目標是降低必修,增加選修,希望孩子能通過校定課程在具體情境中學習,這其中也包括了主題式教學和跨學科學習。
在“108課綱”實施之前,臺灣省不是一考定終身,每年學生們有兩次考大學的機會:第一場,一月農(nóng)歷新年前,叫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簡稱“學測”;第二場,七月初,叫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AST,Advanced Subjects Test),簡稱“指考”。
簡單介紹一下區(qū)別:“學測”的考試相對簡單,考完試之后,拿著成績加書面材料,去投你想去的學校,投上了之后再經(jīng)過幾輪面試,最后錄取;“指考”因為是自選科目,難度較大,但不需要審查面試,完全靠分數(shù)說話,這個更接近我們熟悉的高考模式。
不過“108課綱”實施后,7月的“指考”改成了“分科測驗”,而1月的“學測”幾乎成了大部分普通孩子讀好大學的唯一途徑(臺灣省還有少量特殊選材和繁星推薦的名額,類似于保送讀大學,其中也有照顧落后地區(qū)學生的成分):
如果你在1月沒有被好大學錄取,你的補救措施是參加7月的“分科測驗”,但7月不再考語數(shù)外三門主科,你需要憑借其他副科的分數(shù)再去爭取機會,臺灣省管最后這部分入學方式叫“分發(fā)入學”。至于為什么叫“分發(fā)”,我們待會兒要重點說。
我們再看看臺灣省的考試都怎么考,以大家比較好理解的語文為例,臺灣省管這個叫“國文”科目。
“國文”科目考試又分“國綜”和“國寫”:“國綜”就是國文綜合,你可以理解為所有的非寫作題,題型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和混合題三種,總分100分;“國寫”就是作文,其中又分小作文和大作文,各占25分。
小作文叫“知性題”,又分兩小問,第一問讓你概括材料內容,第二問是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作文,一般是讓你談自己的理解或者是否支持某種觀點。
大作文和我們的高考作文類似,這里就舉近兩年學測的作文題為例:2021年《假如我有一座新冰箱》,2022年《當我打開課本》。
臺灣省的作文題乍看起來有點低幼,但是想拿高分也不容易,比如讓你寫冰箱,你肯定不能只寫冰箱,或者只是簡單寄托什么情感,那也遠遠不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臺灣省的學生是怎么寫這篇作文的。一般來講,大小作文,分別能得到18分以上就算優(yōu)等,也就是說,作文50分的滿分,在臺灣省拿36分以上算優(yōu)秀。
另外他們這個國文課最后算總分也比較奇特,前面的“國綜”得分要除以2,再加上作文得分,才是你的最終得分,也就是說滿分是100分,作文比重占到50%。
以上是臺灣省“高考”的情況,那最后大學錄取率怎么樣呢?前面我們提到了“分發(fā)入學”,為什么“分發(fā)”,因為就算你把所有高中畢業(yè)生都塞到大學里,也塞不滿……
以今年為例,就在前幾天,臺灣省的“分發(fā)會”公布了一組數(shù)據(jù):共有62所高校、1900個院系參與了分發(fā)入學的招生,招生名額39350個,但是參加7月分科測驗的學生人數(shù)總共也只有29086人……
然后再看看今年1月的“學測”,選擇了個人申請的學生人數(shù)81350人,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67616人,通過率83.12%,這個比例也創(chuàng)下了2016年以來的新高。
另外,臺灣高校今年大一學生的人數(shù)正式超越了比他們低一屆的高中生,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死亡交叉”,意味著就算高校能接受“零分上大學”,也招不滿人。事實也的確如此,且不說那些私立大學、技術學院,就連臺灣大學、新竹大學這樣的名校,都有招生的缺額。
造成高校市場倒掛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方面臺灣省大學太多,公立私立全算上現(xiàn)在有171所,這跟當?shù)嘏d師重教(先不說教的內容對不對)的傳統(tǒng)有關,另外就是新生兒數(shù)量的逐年下降,現(xiàn)在臺灣省每年大一新生數(shù)量平均減少2900人。
大學招不到人,那最嚴重的結果就是停辦,比如今年6月,南投南開科技大學、宜蘭蘭陽技術學院、臺南臺灣首府大學這三所私立大學就有即將停辦的新聞,過去三年,已經(jīng)停辦或轉手的大學有11所。按照這個速度下去,未來數(shù)年,臺灣省將至少有40所大學關門,超過6000名教師失業(yè)。
說到這里其實大家心里難免要嘀咕一句“活該”,畢竟10多年前,大陸學生曾是臺灣省高校的穩(wěn)定生源(2011-2015每年大概有30%以上的增長),高峰期大約20多萬,但隨著2016年民進黨上臺,兩岸關系逐漸惡化,大陸學生赴臺人數(shù)持續(xù)下跌,到了2020年,疊加新冠的影響,大陸新生赴臺被叫停。
單看今年,臺灣高校碩博班里的大陸學生人數(shù),45所高校只錄取了465名學生,比去年下降241人,缺額超過1000人,招生達標率只有31%,也是創(chuàng)下了新低,如果兩岸關系不能得到改善,臺灣省的招生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當然客觀來說,臺灣省還是有相當多的優(yōu)質高效資源,我們也簡單做個介紹:
目前臺灣省最好的大學,還是臺灣大學,曾經(jīng)是世界范圍內認可度最高的中國大學,后來逐漸被清北超越,他們在絕大多數(shù)世界大學排名里都是百強水平,現(xiàn)在大概跟內地的華五是一個級別;
臺灣清華大學,這個學校跟我們的清華大學是同源,雙方也有不少交流合作,世界范圍內排名高于內地的同濟、武大等高校;
去年,臺灣交通大學和臺灣陽明大學合并成臺灣陽明交通大學,成為臺灣第三高校,臺灣陽明交通大學也和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是同源,陽明交大的排名介于內地這兩所高校之間。臺灣成功大學也基本上是這個級別;
除此之外,還有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師范大學、臺北醫(yī)學大學、臺灣中山大學、臺灣臺北理工大學、長庚大學、輔仁大學、臺灣中央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等等,總體都在985和頂級211級別。
所以你看,一旦兩岸統(tǒng)一,一方面內陸各省考生的選擇項就大大增加了,而臺灣省也解決了高校資源過剩的危機,相信用不了多久,這個兩全其美的結局將變成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