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08 10:32:23作者:佚名
看點在我們的教育中,從來不缺乏所謂“公式化”的優(yōu)秀:游泳太普通,就去練鐵人三項;鋼琴太常見,就去學管風琴;普通學科競賽玩不轉了,就沖向USACO……大家不停在“內卷”道路上奔跑,只為尋找“出圈”的可能,但這樣往不僅身心俱疲,還容易透支孩子的未來。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同質化”的困境呢?也許在“追風少年”蘇鏑坷身上,我們能從他與眾不同、但精彩無限的成長道路上,得到更多啟發(fā)。
文丨莊曉 編丨Lulu
最近,我們似乎常常在見證歷史。
連日來,在高溫熱浪席卷下,不僅我國多地氣溫突破歷史極致,就連北半球最冷的地方格陵蘭島上的科考人員,都穿起了短褲。
熱浪還未消散,一場接一場突破極致的暴雨又冒出了身影。在常年平均降水量僅94毫米的阿聯(lián)酋Masafi,近日在1天的時間內,就下完了之前500多個常年7月的雨量。
極端氣象頻發(fā),也讓人們比以往更關注天氣的變化,不過,要想識得氣象“真面目”并不容易。
天上的衛(wèi)星和地上的觀測網(wǎng),只能“管中窺豹”。要想真正認識暴雨和臺風的模樣,人們必須深入風暴的中心。
作為氣象愛好者的一員,中國傳媒大學的大三學生蘇鏑坷,在過去4年多時間里,就專往刮風下雨的地方跑,哪里的風暴厲害,他就越有可能出現(xiàn)在哪里。
蘇鏑坷在拍攝中
從2019年追擊超強臺風“利奇馬”開始,蘇鏑坷一路拍攝了上百場強對流天氣,足跡遍布內蒙古、黑龍江、山東、浙江、吉林等12個省,總里程數(shù)近40000公里。
和暴戾風暴的正面交手,極具風險,要想在千里之外成功追風,也不那么簡單。
首先,人們需要擁有扎實的氣象學基本功,能準確讀取晦澀復雜的氣象數(shù)據(jù);
其次,還要有說走就走的果斷,和不畏危險的膽量。
因而在國內,“追風一族”多屬于小眾領域,能堅持常年追風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作為四次精確“攔截”臺風的蘇鏑坷,在背后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和努力。
不過付出必有回報。如今,攝影專業(yè)的蘇鏑坷,不僅對氣象學有所涉獵,還自學編程,改造并設計追風器材,實現(xiàn)更加精準“追風”。
他在追風現(xiàn)場搜集的各類信息,還成為一些氣象臺的補充資料,被研究使用。他的勇敢和執(zhí)著,也讓他成為被人民日報認可的優(yōu)秀青年。
與此同時,他還將自己的追風故事,制作成視頻上傳到B站,收獲了24萬的粉絲。目前,他還在籌備自己首部追風紀錄片,希望用可視化的手段,捕獲大自然的力量。
心有熱愛、行有所動,又肩負社會責任感,這不正是我們期待的一種成長模式嗎?
在越發(fā)激烈的教育競爭和社會內卷下,出彩并不止于一種方式。和“氣象”結緣的蘇鏑坷,就為自己的成長之路,賦予了鮮明的個人特色。
在近期舉辦的“華夏基金·2022哈佛HSYLC峰會”上,我們見到了這位“00后”的少年追風人。而他的獨特經歷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也帶給了我們更多的啟發(fā)。
采訪中的蘇鏑坷
觀看一場風暴,
就像看一次生命的歷程
在內蒙古錫林浩特,一場醞釀已久的暴風雨即將來襲。不過讓蘇鏑坷沒想到的是,原本打算拍攝雷暴云結構的他,先迎來了一粒粒空降的冰雹。
蘇鏑坷晃了下神,才猛然從車里沖了出來,一手扶著頭,一手抱著攝像機,近乎“貪婪”地拍攝起來。
和暴雨臺風這些尚能精準預測的氣象不同,冰雹更像是天地間的隨機產物,對追風人們來說,可遇而不可求。
“記得我當時邊拍還邊大吼大叫‘終于拍到了!終于拍到了!’我覺得自己那個時候的狀態(tài)還挺瘋狂?!?/p>
和夢寐以求的“冰雹”不期而遇,這讓一貫以冷靜自持的蘇鏑坷,幾乎不顧自己的安危,瞬間“燃”了起來。
考慮到安全,這段冰雹視頻只拍攝了3分鐘,但這也正好見證了蘇鏑坷對于氣象的熱愛,對“追風”的癡迷。
蘇鏑坷拍攝的冰雹視頻
這種熱愛的力量是持續(xù)性的。
追風路上,蘇鏑坷發(fā)現(xiàn),每個風暴都有自己的出生、成長和消亡。“觀看一場風暴,就像看一次生命的歷程?!彼麜痼@于風云變幻時的壯美,也有云開霧散后的豁然開朗。
蘇鏑坷也非常享受風暴逐漸向頭頂壓過來的過程,這時車和人都像被風暴吞掉?!芭?!”“來了,太漂亮”車內同伴發(fā)出了一聲比一聲高的贊嘆,那是他們對抗恐懼的方式。
呼嘯的風暴轉瞬即逝,再回頭時,蘇鏑坷發(fā)現(xiàn),暴雨走過的地方出現(xiàn)一道彩虹,太陽刺得人睜不開眼。
這是一個極富成就感的過程,但追風暴有時就像拆盲盒?!白?0個風暴,能成功3個就不錯了,”在蘇鏑坷眼中,成功的“追風”,更像是對完美的極致追求。
他們希望記錄下更精彩的強對流天氣,不僅要有完美的云層結構、觀測的時間、位置,也要記錄到“風暴從出現(xiàn)到消亡的完整過程”。
蘇鏑坷在東北記錄到的超級單體墻云
蘇鏑坷也承認,“沒有規(guī)律也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你不可能什么都猜對?!?/p>
這也意味著,在每次“追風”之前,蘇鏑坷和隊友們,都要進行細致周密的準備。
追風后的蘇鏑坷,養(yǎng)成了每天閱讀國內外權威氣象資料的習慣。每到國內4至10月的“追風季”,蘇鏑坷更會認真研讀相應的圖文資料,一旦發(fā)現(xiàn)強對流處于不錯的狀態(tài),他們就會進行仔細地篩選標注。
追擊臺風“煙花”,就是蘇鏑坷在做足了前期準備后,第一次進入臺風核心的成功案例。
被蘇鏑坷注意到時,臺風“煙花”還只是氣象預報圖上一塊緊實的云團,未被命名。
很快,“煙花”越長越大,從太平洋挪向陸地板塊,又和副熱帶高壓的氣流一起,將海洋上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到陸地,這也是鄭州“7.20”特大暴雨的原因。
對于這個有著極其驚人降水量的臺風,蘇鏑坷和隊友們格外謹慎。剛開始,追風小隊們把追風地點設定在象山半島的松蘭山國家旅游景區(qū)沿岸。
然而就在距離預報臺風煙花登陸,僅剩約1天時,蘇鏑坷和隊友們驚訝發(fā)現(xiàn),煙花忽然轉身北上“不告而別”了!
最終,緊張測算后,他們迎著強風,找到了新的觀測地點。幸運的是,這回他們終于跟上了“煙花”的腳步。
凌晨四點,天空逐漸變亮,雨勢減弱,但耦合了附近建筑、橋洞的風聲,依舊發(fā)出恐怖的嚎叫,追風車在裹挾著砂石的風中來回搖晃。
“給人一種快要翻掉的感覺。”僅僅打開車窗幾秒鐘,蘇鏑坷就發(fā)現(xiàn),車內已灌上了一層薄薄的沙子。
身處風暴中央,人仿佛被狂風吸出車門,雨點砸在身上像針扎一樣疼。蘇鏑坷和隊友把提前備好的桶裝水壓在風速計的腳架上,這時,讀數(shù)顯示風速已達到9-10級,陣風10-12級。
2個小時后,風勢終于開始減弱,測站大氣壓傳感器傳來了詳盡的數(shù)據(jù),清晰記錄下“煙花”登陸地時,壓變化的全過程。通過數(shù)值,蘇鏑坷意識到,自己第一次進入了臺風風眼。
而這僅是蘇鏑坷追擊臺風的新起點。
在之后的4年中,蘇鏑坷走過了全國十多個省份,追逐超過100個惡劣天氣事件,拍攝了大大小小上百場強對流天氣,并駕駛車輛5次來回穿越臺風中心,獲得了大量有關臺風氣壓、風速、濕度等一手數(shù)據(jù)。
短短幾年,蘇鏑坷從一位氣象愛好者,成為了如今頗具專業(yè)水準的氣象學“資深粉絲”。
但回頭來看,除了精準記錄臺風各項數(shù)據(jù)外,蘇鏑坷覺得,全程“追風”還有更多的意義和價值。
比如,他認為,臺風拍攝中的最好畫面,是“一棵倒地的樹在暴風中痛苦地搖動,這才真正體現(xiàn)出臺風的破壞力有多強。”
因而,在此后的氣象拍攝中,蘇鏑坷也有意識地將鏡頭,對準了更多元素。
蘇鏑坷拍攝的“樹在暴風中痛苦搖動”
2020年夏天,中國南方再次爆發(fā)洪水。蘇鏑坷和隊友們從重慶出發(fā),歷經湖北宜昌、武漢等城市,最后隨著江水抵達南京。
一路走來,他們幾乎用鏡頭全程記錄下洪水對于長江流域的重要影響。
在長江下游的一個小村落,蘇鏑坷見到了讓自己一生難忘的場景:一個農民正木訥地,坐在自己被水淹沒的田里釣魚。
看著大片被洪水淹沒的良田,“他們和我說,你們這些小年輕,不知道我們農民的苦啊……”
寥寥幾句對答,卻道盡了千百年來,農民們在天災面前的不甘與無奈。
被洪水覆蓋的田地
“我當時聽了,很心塞?!碧K鏑坷告訴外灘君,“當我真正到了現(xiàn)場,成為了里面的一部分,我才真正認識了自然災害的可怕性,也終于知道人與人之間互助的彌足珍貴。這是我在報紙和手機上看一千遍新聞都沒法體會的?!?/p>
用圖像呈現(xiàn)真實的數(shù)據(jù),也成了蘇鏑坷持續(xù)追風的一種動力。為此,蘇鏑坷創(chuàng)作出了攝影作品《scar傷痕》,用巨型的攝影作品直觀描述了龍卷風給人們帶來的傷害。
《scar傷痕》有關的風毀記錄
已送至佛山龍卷風研究所
《scar傷痕》局部細節(jié)
他希望用影像的力量,讓更多的人,明白氣象的真正威力。同時,在敬畏自然中,珍惜生活的不易。
不設限的自由,讓成長更鮮明
面對極端氣候,蘇鏑坷無所畏懼;在氣象的大眾科普中,他風趣幽默、侃侃而談。在氣象災難現(xiàn)場,他又能很快和當?shù)鼐用癞a生共鳴。長相秀氣的他,生來一副娃娃臉,卻擁有著遠超同齡人的眼界和認知。
隨時隨地都追拍天空的蘇鏑坷
獲得這份經歷和體驗,離不開蘇鏑坷自由寬松的家庭氛圍。很難想象,小時候的蘇鏑坷,最怕的就是風雨雷電。
不過,只要有空,年幼的蘇鏑坷就會呆在家里看電影?!拔覀兗矣懈魇礁鳂拥腃D光盤,電影、紀錄片什么的,都是爸媽買的?!?/p>
不被干涉的觀影自由,讓蘇鏑坷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其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Twist》(龍卷風)和《Tornado Alley》(龍卷風走廊),“當時就想:原來天氣能這么有趣??!”
《Tornado Alley》劇照
小學二年級,看到風云二號氣象衛(wèi)星云圖,蘇鏑坷再次感受到了氣象的魅力。而和氣象的真正結緣,則來自于初中時,父親一次心血來潮購買的相機。
為了緩解學業(yè)壓力,蘇鏑坷從父親那借走了相機,學著從相機的鏡框中觀察風云的變幻。
用堆棧攝影拍攝到的閃電
隨著認知的逐漸深入,蘇鏑坷發(fā)現(xiàn),“風暴系統(tǒng)更像是大自然的藝術品,只有當不同高度、濕度、溫度等各種因素的完美配合,才能醞釀出一個新的風暴?!?/p>
經典的風暴結構,天地連接部分正在暴雨。
至此,蘇鏑坷一頭扎進了氣象的世界。到了高中,蘇鏑坷甚至會將作業(yè)放在一旁,常在晚自習時,不停地查閱、手繪氣象云圖。
晚霞掩映的城市
面對孩子對氣象的這股“癡”勁,蘇鏑坷的父母,非但沒有阻止,還予了孩子最大的支持。
運氣好時拍攝的雙彩虹
蘇鏑坷高考結束那年的夏天,超強臺風“瑪麗亞”登陸福建。聽到臺風到來的消息,興奮不已的蘇鏑坷,拉起父親,想去親眼看臺風。
聽到兒子的這個決定,蘇鏑坷的父母剛開始下意識地反對:“那可是臺風!你不跑就算了,還要往里沖,要不要命了?”
但那時的蘇鏑坷已經有了做風暴紀錄者的堅定想法,他嚴肅認真地向父母科普。最終,蘇鏑坷還是說服了父親。
于是,父子倆一個開著車一個拿著單反,在家門口追起了風。這次追風,給蘇鏑坷帶來了感官上的巨大震撼,也讓蘇鏑坷父母打消了安全上的顧慮,放手讓蘇鏑坷獨立“闖蕩”。
蘇鏑坷鏡頭下的臺風“利奇馬”
“現(xiàn)在往回看,其實小時候那次還算不上真正的‘追風’,我和我爸就是離著臺風好一大段距離,遠遠地看了眼。但就是這一眼,讓我記住了那天地變色的景象。從那時候起,我就決定正式成為追風人了。
追風人總是和“陰沉”作伴
寬松的家庭氛圍和父母的全心信任,培養(yǎng)出蘇鏑坷對自然源源不斷的探索欲望,現(xiàn)在的他更享受和雷電共舞的時刻。正是這樣不設限的自由,讓蘇鏑坷成為了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
個性化時代,小眾也可能更出眾
攝影師千千萬萬,但氣象攝影師相比之下,卻少之又少。
??
和蘇鏑坷一起行動的伙伴不超過10人。很多時候,他們的行動幾乎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參考。
對于這群人生才剛剛開始的年輕人來說,每一步探索,都獨具意義。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就對蘇鏑坷的作品,給出了高度的評價:”風暴作品不僅是紀實攝影,也是科研發(fā)展的推動力量。追風者獲得的第一時間第一手的影像資料也是一次天氣過程無法復制的精確記錄,甚至可以為后續(xù)科學研究和事件溯源提供重要參考?!?/p>
在這條“前無古人”的道路上,蘇鏑坷顯然想做的還有更多。
他受邀參加各類影展,希望借助圖片的力量,科普氣象知識。
他將在追風中用到的攝影思維,制作創(chuàng)意視頻,單集播放量超過1000萬。
他和隊友還創(chuàng)建了名叫“STORM CHSER CN”的項目,為國內的實地追風者們提供追風指南和資源存檔庫,為氣象研究、防災減災做出貢獻。
第一支單集播放量超千萬的創(chuàng)意視頻
《看,這就是水》
串聯(lián)365天里每隔10分鐘的地球衛(wèi)星圖像《地球日》短片
在同質化越來越常見的當下人們似乎總是為了小眾而“小眾”:冰球打得“洋氣”就扎堆練冰球,鋼琴“太俗”要拉大提琴,而事實上,人們很難跳出自身,打造獨屬于自己的鮮明個性。
但是,蘇鏑坷和他的追風伙伴卻在打開格局。面對著如今氣候改變所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蘇鏑坷這些追風人們,正在用雙腳丈量著國土,用奔跑的身影,探索如何與氣象和平共處,試圖開辟出超越自己的、全新的東西。
雖然在中國,實地追風仍是小眾活動,但兼具攝影科班出身和專業(yè)氣象知識的一線追風者,目前只有蘇鏑坷一人。當熱愛、興趣化為堅持和學習的動力時,整個世界都為之敞開大門。
或許這也是小眾道路帶來的獨特之處,雖然道阻且難,但只要堅持,必有回響。
在今年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下,尤其是已被卷得“滾燙”的傳媒行業(yè),才大三的蘇鏑坷,就已經收到不少機構伸來的橄欖枝。在追風中,走遍祖國大好河山的蘇鏑坷,也變得更加成熟、穩(wěn)重和謙卑。
“追風”所賦予他向上學習的自發(fā)動力,與向下看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讓蘇鏑坷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變得更加出彩。
如今,蘇鏑坷正忙著籌備制作紀錄片《追風者的故事》,他希望這部影片將成為首部中國追風者自己的《Tornado Alley》。
“最早時我想照著《Tornado Alley》來拍,但是我和伙伴們遭遇的辛苦和振奮,與原片是非常不同的。所以現(xiàn)在我放開了,專心講好自己的故事就足夠?!?/p>
有理由相信,對于這個人生才剛剛開始的年輕人,前方還有更加精彩的未來,正等著他。
參考資料
《風暴中心的00后,太酷了》驚蟄青年
《追風人》 中青報
關注外灘教育
發(fā)現(xiàn)優(yōu)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