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08 16:00:39作者:佚名
【環(huán)球時報-環(huán)球網(wǎng)報道 記者郭媛丹】針對此前“美軍高層近日曾多次給中國軍隊領導打電話,但被中方拒絕”的相關報道,中國國防部8日回應指美方對外炒作、混淆視聽、甩鍋推責,并敦促美方切實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放棄“以臺制華”的幻想,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軍事專家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此次破壞溝通管道的責任在美方,以后是否要重建,或兩軍如何交流,視美方糾正錯誤的實際行動而定。
8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fā)言人吳謙就中方取消中美兩軍三項交往活動及美媒有關炒作答記者問。吳謙重申,當前臺海形勢緊張局面,完全是美方主動挑釁、一手制造的,美方必須為此承擔全部責任和嚴重后果。
網(wǎng)站截圖
對于中方宣布八項反制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zhàn)區(qū)領導通話、取消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取消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吳謙表示,中方有關反制措施是對美臺挑釁的必要警示,對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正當捍衛(wèi),完全合理、恰當適度。
吳謙強調:“底線不容突破,溝通需要誠意。美方一面制造危機,一面又聲稱要管控危機,為其錯誤言行和挑釁舉動找托詞、打掩護,甚至對外炒作、混淆視聽、甩鍋推責,我們堅決反對?!?/p>
此前,美國政治新聞網(wǎng)站(Politico)5日引述三名“知情人士”的話說,在臺海局勢升溫之際,“中國軍方高層官員本周沒有回應美國防長奧斯汀和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米利等官員的多次來電?!?/p>
相關軍事專家8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國防部發(fā)言人的答記者問似乎側面印證了此事,而且也表明因為佩洛西竄臺的惡劣行徑,中美軍方高層通話的氛圍不復存在。
事實上,當前中美兩軍連工作層面的溝通都已經(jīng)取消,高層通話更無從談起。
對于美國利用媒體來爆料“中國軍方高層拒絕通話”,一位匿名軍事專家進一步指出,中方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即你不能一邊滋事挑事,一邊希望和中方加強溝通,構筑所謂的“護欄”,達不成目的就把責任推給中方。毫無疑問,“此次破壞溝通管道的責任在美方,以后是否要重建,或兩軍如何交流,視美方糾正錯誤的實際行動而定。”
資料圖
這并不是美軍方首次利用媒體來渲染“中國軍方拒絕中美兩軍高層通話的申請”,在2021年上半年,美軍數(shù)次借用“消息人士”或美國國防部官員來向媒體爆料進行炒作。軍事專家表示,美國就是試圖通過“麥克風外交”向中方施壓,希望達成自己的目的。
2022年4月20日,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應約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通電話,這是拜登上臺來中美防長首次通話。路透社當時報道稱,“這次通話是奧斯汀請求的。數(shù)月來,他一直試圖與中國軍方高層通話,但均以失敗告終?!?/p>
軍事專家表示,美國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希望在西太平洋地區(qū)當前的局勢下還能“維持現(xiàn)狀”,因此交流意愿更迫切。對于中美兩軍溝通的前提條件,發(fā)言人吳謙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即:“底線不容突破,溝通需要誠意”。這表明,美方必須通過尊重中國主權的實際行動形成有誠意處理對華關系的前提條件,才能使隨后的對話有建設性基礎。
延伸閱讀:
取消中美間三項軍事交流機制 后續(xù)如何避免擦槍走火?
【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王若愚】
針對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執(zhí)意竄訪中國臺灣地區(qū),中國外交部8月5日宣布了“三項取消、五項暫停”共八項反制措施,其中取消的內容均聚焦軍事層面,分別為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zhàn)區(qū)領導通話、取消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取消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
外交部宣布針對佩洛西竄臺反制措施(外交部網(wǎng)站截圖)
筆者認為,“取消”顯然比“暫停”更為有力、堅決。中美兩軍之間機制性的對話陷入停頓,無疑會對中美兩軍關系乃至中美關系帶來深刻影響,增加了一線處置時“擦槍走火”的風險。但基于中美兩軍交往的歷史邏輯和現(xiàn)實因素,強化危機風險管控、防止最壞情況發(fā)生,極有可能是兩軍軍事關系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以斗爭求合作是中美軍事關系的主軸
自1979年中美建交開始,中美兩軍軍事交往已經(jīng)走過43年跌宕起伏的歷程,大致經(jīng)歷了四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1989年,這是兩國兩軍關系的“蜜月期”,美國向中方出售了包括防空雷達、黑鷹直升機等在內的先進裝備;
第二階段是1989年至2001年,兩軍關系受到諸多挑戰(zhàn),美國對華防范多于合作,遏制多于交往;
第三階段是2001年“9.11事件”至2012年,在反恐、防擴散、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等方面,中美共同利益增多,兩軍關系逐步改善并呈現(xiàn)出穩(wěn)定發(fā)展勢頭;
第四階段是2012年至今,在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框架之下,雙方努力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軍事關系,在開展一系列競爭與較量的基礎上,努力保持著軍事關系的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對此,2019年推出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如此評價中美兩軍軍事關系:中國按照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積極穩(wěn)妥處理同美國的軍事關系,努力使兩軍關系成為兩國關系的穩(wěn)定器,為推進以協(xié)調、合作、穩(wěn)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作出貢獻。在中美關系中,兩軍關系保持了總體穩(wěn)定。
從根本上說,決定中美軍事關系的是兩國的國家利益。當中美兩國追求共同利益的需要大于分歧時,雙方的合作與交流即會趨向緊密;而當兩國利益的沖突大于共同利益時,兩軍的對抗也將高漲。對于發(fā)展中美兩軍關系,中方始終把握一條原則,那就是中方的主權、尊嚴和核心利益不容侵犯。這其中,最為重要、極為敏感的就是臺灣問題。
在中美兩軍關系歷史上,曾先后數(shù)次因臺灣問題的影響而受到?jīng)_擊、陷入低谷。
其一是1995至1996年,由于美方允許時任臺當局領導人李登輝訪美引發(fā)臺海局勢緊張,中國先后進行了兩次大規(guī)模導彈實彈發(fā)射演習。
其二是2008年10月,美國不顧中國多次嚴正交涉,作出向臺灣地區(qū)出售潛射魚叉導彈、愛國者導彈、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等6項先進武器系統(tǒng),總價值高達64.63億美元的決定,引發(fā)中方強烈反對。
其三是2010年1月,美國向臺灣地區(qū)出售黑鷹直升機、愛國者-3反導系統(tǒng)、掃雷艇等總額約64億美元的武器。對此,中國外交部宣布,中方?jīng)Q定推遲中美兩軍部分交往項目,推遲雙方擬于近期舉行的中美副部長級戰(zhàn)略安全、軍控與防擴散等磋商。
此次佩洛西竄訪臺灣,使得中美兩軍關系再一次陷入低谷。
與1996年相比,此次軍演突破了臺灣當局主張的所謂“領?!焙汀昂{中線”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看出,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大國,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誰也打不倒誰,誰也改變不了誰。
對于美國來說,持續(xù)打臺灣牌以牽制中國復興崛起進程更為符合其利益,立即投入對華的全方位軍事沖突乃至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未必是其戰(zhàn)略選項。因此,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軍事反制越有力、手段展示越多樣,就越能亮明“底牌”與“底線”,越有利于避免美方的“戰(zhàn)略誤判”,充分認識到“在臺灣問題上,中方?jīng)]有任何妥協(xié)的空間,美方不應抱有任何幻想”。通過堅決有力的斗爭,可以推動兩國兩軍關系慢慢重回正軌。
取消三項軍事交流機制影響重大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中美兩軍建立起了覆蓋不同層級、涵蓋不同領域的軍事交流機制,通過實質性對話與溝通表達各自利益關切,以減少誤解、誤讀、誤判,增進了解,擴大共同利益,避免一線軍事接觸擴大為軍事摩擦乃至軍事沖突。
這次取消的三項機制,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
第一,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
1998年1月19日,美國國防部長科恩訪華時,簽署了中美國防部《關于建立加強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xié)定》。這是中美兩軍之間簽署的第一個有關軍事安全磋商機制的協(xié)定,有助于改進和加強兩軍的了解、溝通和聯(lián)系,標志著中美兩國、兩軍關系取得了新的實質性的進展,是中美雙方為維護和平與穩(wěn)定所做的積極努力的具體體現(xiàn)。
這個磋商機制內容包括年度會晤、專門會議和工作組會議,總體運行比較順利,但因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而中斷過兩次,2020年“因為美軍方不專業(yè)、不友好和不具建設性的做法”,導致年度會晤未能如期召開。
2021年4月,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與美軍“馬斯廷”號驅逐艦在南?!巴颉薄4_保海上相遇安全成為嚴峻而現(xiàn)實的考驗。(圖源:美國海軍官網(wǎng))
2021年12月15日至17日,據(jù)美軍發(fā)布的消息,美國印太總部、太平洋艦隊及太平洋空軍代表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空軍代表以視頻方式舉行了美中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工作組和海軍將領年度會議。中國國防部稱,雙方就當前中美海空安全形勢進行了交流,對《中美??障嘤霭踩袨闇蕜t》執(zhí)行情況進行了評估,討論了改進中美海上軍事安全問題的措施,并就2022年機制會議有關事宜初步交換了意見。
時隔一年磋商機制得以恢復,表明雙方都有溝通接觸的意愿,也反映兩軍保持交往的積極勢頭。
但也有軍事專家分析認為,該磋商機制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中方既關心軍事行動和操作風險,也關注主權及國家安全等戰(zhàn)略問題;而美方只希望談行動安全問題,雙方在議程設置方面爭議擴大。同時,磋商機制局限于交流看法、表達關切,在約束部隊行動、解決實際問題上發(fā)揮作用不大。
第二,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機制。
該機制建立于2005年,主要是落實兩國元首和防務部門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并在工作層面就雙方的交流對話進行議程溝通及協(xié)調,是雙方就兩軍關系政策問題交換意見的重要平臺。
自建立以來,這一機制保持了穩(wěn)定運行,每年舉辦一次。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時期,由于美方不斷對華挑釁遏壓,致使中美兩軍關系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zhàn),但兩軍之間始終保持著這樣的溝通。
最近一次舉辦會晤,是2021年9月28日至29日,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領導與美國防部助理部長幫辦以視頻方式共同主持第十六次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這也是拜登政府上臺后中美兩軍的首次機制性對話。雙方就加強兩軍危機管控、建立信任與合作等深入交換看法,中方重申了在有關問題上的重大關切,表達了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的原則立場。
第三,中美兩軍戰(zhàn)區(qū)領導通話。
這是該通話機制首次公開披露。有軍事專家分析認為,中國軍隊改革后確立了“戰(zhàn)區(qū)主戰(zhàn)”的原則,東、南、西、北、中五大戰(zhàn)區(qū)在指揮作戰(zhàn)、處置一線軍事問題中擔負著重要職責。與之相對,美國以全世界為作戰(zhàn)版圖,劃分歐洲戰(zhàn)區(qū)、北部戰(zhàn)區(qū)、南部戰(zhàn)區(qū)、非洲戰(zhàn)區(qū)、中部戰(zhàn)區(qū)、太平洋戰(zhàn)區(qū)六大戰(zhàn)區(qū)。中美兩軍戰(zhàn)區(qū)領導的直接溝通交流,對于一線指揮員更好掌控形勢、消除分歧、作出正確決斷非常重要,是處置兩軍現(xiàn)地問題、避免直接爆發(fā)沖突的“剎車片”。
原美國太平洋戰(zhàn)區(qū)司令哈里曾表示,他的部隊必須做好“今夜就開戰(zhàn)”的準備。啟動戰(zhàn)區(qū)領導通話,旨在消除誤解誤判。(圖源:美媒)
這三項機制是中美兩軍機制性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隨著它們的取消,有專家評價為“中美兩軍工作層面的溝通將陷于停滯狀態(tài)”,“機制性溝通交流管道幾乎全部中斷,增加了雙方誤解誤判和突發(fā)事件的可能性”。
或許是美軍也看出了其中的利害關系,據(jù)美媒報道,美軍高層8月初多次給中方打電話,都被中方拒絕,沒有得到回應。白宮國安會戰(zhàn)略溝通協(xié)調員約翰·柯比認為當前臺海局勢緊張,因此中美軍方需要保持溝通順暢,以減少誤判風險。柯比表示,美方相信能繼續(xù)與中方在非常高的層級保持軍事交流,如果有需要的話,美軍高層仍有機會聯(lián)系中方,即使在戰(zhàn)術層面也是如此。
中美兩軍溝通之門并未徹底關閉
筆者分析認為,這次取消三項機制,并非徹底關閉中美兩軍的溝通之門,此前也有相關機制因中美關系形勢停止再恢復的先例,未來一旦中美關系好轉,三項機制也有經(jīng)歷漫長談判而得以恢復的可能性。同時,在特殊緊急情況下,中美依然能夠借助其他渠道進行溝通,未必會像一些觀點認為的兩軍關系處于“黑箱狀態(tài)”、“黑暗森林態(tài)勢”。
比如,國防部直通電話。
這是兩國國防部長交流熱點敏感問題的重要渠道,于2007年11月建立。
2022年4月,中美國防部長進行了最新一輪次的通話,雙方就兩國兩軍關系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是一次坦誠、深入、建設性的戰(zhàn)略溝通。通話中,雙方一致同意,中美兩軍要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管控風險、推進危機溝通機制建設。
2022年6月,中美國防部長在香格里拉對話會期間舉行會晤,五角大樓希望對華開設更多熱線,美方正尋求在美防長、美軍參聯(lián)會主席、美軍印太總部司令與中方官員之間建立更好的溝通渠道。
目前,在中美競爭對抗加劇的情況下,國防部直通電話將成為所剩不多的溝通渠道,在緊急情況下可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聯(lián)合參謀部對話。
中美于2017年8月在北京簽署《中美兩軍聯(lián)合參謀部對話機制框架文件》,構建起雙方參謀機關的高層次對話。2018年1月11日,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聯(lián)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與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鄧福德舉行了視頻會議,討論了雙邊合作問題。
2022年7月7日,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lián)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應約與美軍參聯(lián)會主席米萊進行視頻通話。(李曉偉 攝)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特朗普政府面臨換屆、政局可能陷入動蕩、不排除突然發(fā)動戰(zhàn)爭的情況下,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米萊,曾于2020年10月、2021年1月兩度致電李作成,向對方保證兩國不會突然開戰(zhàn),如果開戰(zhàn)則會提前發(fā)出預警。
這個所謂的“密電”曝光后,在美國引發(fā)軒然大波。米萊為其行為辯護稱,這兩次通話是“例行公事”,是為了“在這種情況下安撫盟友和對手,確保戰(zhàn)略穩(wěn)定”。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這一對話機制在管控危機中的作用。
今年7月7日,李作成應約與米萊通話,雙方就國際和地區(qū)形勢、中美兩國兩軍關系及臺灣、??哲娛掳踩葐栴}深入交換了意見,就保持兩軍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避免引發(fā)沖突對抗達成重要共識。新聞報道稱,這是一次坦誠、深入、建設性的戰(zhàn)略溝通。
此外,2014年兩國國防部簽署建立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信任措施機制和??障嘤霭踩袨闇蕜t兩個諒解備忘錄,2015年雙方就新增“軍事危機通報”“空中相遇”附件達成共識,2017年兩國建立外交安全對話機制,積極加強戰(zhàn)略溝通、管控風險分歧。雙方在防務部門、陸軍、海軍、空軍等層面開展機制性交流,在人道主義救援減災、反海盜、院校交流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這些溝通渠道,都為控制風險提供了安全閥門。
有軍事專家認為,中美兩軍長期在一線接觸、相互有一定程度了解,這是管控風險的現(xiàn)實條件。由于美艦機常年對中國的抵近偵察,中美兩軍“擦槍走火”事件概率一直存在,而容易發(fā)生事件的地點主要是在南海,而不是在臺海。在南海地區(qū),經(jīng)過長年的偵察和反偵察,中美兩軍一線官兵對對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彼此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而在臺海,中國有地利之便,且解放軍能力不斷提高,所以主動權在中國手中。
解放軍軍艦抵近臺灣海岸線(圖源:解放軍報)
結語
總之,解鈴還須系鈴人。這一輪中美關系的緊張因佩洛西竄訪臺灣而起,也需要美國美軍在“一個中國”問題上作出承諾、澄清立場、消除影響,讓中美軍事關系逐漸回溫。
而此次中國軍隊在“鎖臺”軍演中展示出的能力,也標志著兩岸關系、中美關系進入新的階段,美方必須基于現(xiàn)實能力,重新評估和確立中美軍事關系的基點,尋找擴大合作、正視分歧、管控沖突的最優(yōu)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