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09 10:32:16作者:未知
教育減負了許多年,從社會、學校到家庭,80后和90后父母教育孩子的思想觀念,越來越開明和睿智。
大多數(shù)學生家長,面對中考和高考的殘酷競爭,盡管“壓力山大”,也開始騰出額外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和溝通習慣。
教育孩子,應該慢慢來。
但是這一種“慢”,指的是心態(tài)和觀念上的慢,而不是欠缺目標、沒有原則的“慢”。
作為理應陪伴、引導和管教孩子的父母,需要保持一種平和積極的心態(tài),在和孩子溝通中保持清醒,在和孩子爭執(zhí)中保持冷靜,更在孩子的學業(yè)進程中保持客觀。
也就是說,教育孩子是個“慢功夫”,不是只憑著急忙慌地“填鴨式灌輸”,就能讓孩子知書達理、學業(yè)有成的。
更重要的是,你如果一心想著督促孩子上名校、考清北,每天爭分奪秒、傾盡全力地逼著孩子學習。
在這樣一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心理,是會受到創(chuàng)傷,甚至產(chǎn)生陰影的。
人,可以說是一種“感情動物”。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最喜歡的是在放任自由的環(huán)境下,憑著自身興趣、思考和動力去實踐。
可要是身邊的大人,從早到晚、沒日沒夜地督促自己學習,只要自己一休息、一犯錯或是一退步,父母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痛心疾首、天崩地裂的神情和態(tài)度。
“仿佛自己就是一臺學習的機器,不能停下來,也絕對不能犯錯。”
這恐怕,是很多在功利教育的氛圍下,“深受其苦”的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痛苦。
那么作為父母,到底應該如何避免,讓孩子擁有這些糟糕和消極的感受呢?
誠然,任何一個人,在童年和青春期階段,都會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心理陰影”。
那些被傷害、被辜負或是被忽略的情境,是我們終其一生,都不愿再次回想的負面記憶。
但滑稽的是,當我們在童年時經(jīng)歷了來自父母和成年人的疏忽或惡意,等到我們長大以后,又有許多父母,會將自己心中的痛苦感受,周而復始地再次施加到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一代又一代的“雞娃”焦慮;
一代又一代的“名?!眻?zhí)念;
一代又一代的“功利”教育。
可以說,將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分為二”,割裂成了近乎對立的爭執(zhí)雙方。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更沒有不想讓孩子吃飽穿暖,擁有美好前程的父母。
可是在家庭教育中,卻有太多的“焦慮”和“功利”,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受到足以銘記一生的傷害。
有些父母勤于工作、忙于賺錢,以為給孩子提供了相對優(yōu)越的衣食住行,就算是完成了任務。
然后把孩子塞給老人照顧,或是把孩子送進各種培訓班去提高,自以為,就給予了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資源。
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在大人的逼迫督促下去學習,恐怕是世界上最無趣和最無聊的事情。
還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過于殷勤,甚至可以說“執(zhí)念深重”。
結(jié)果滿腦子都是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不惜一切代價,都要讓孩子考上985名校,反而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本真和初衷。
平心而論,大多數(shù)普通家庭的父母,文化層次和學歷證書都乏善可陳,連自己都沒有能力取得佳績,卻一再要求孩子在學業(yè)事業(yè)上名列前茅。
這固然是一種美好的期許,但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能力水平,含辛茹苦、拼盡全力也要逼迫孩子去實現(xiàn)。
甚至不惜采用打罵責罰和苛刻嚴厲的督導方式,那么留在孩子心中的,也就只能是委屈、創(chuàng)傷和痛苦了。
實際上,家庭本來是一個最讓人放松、享受和愉悅的地方,但是在很多中國孩子的眼里,卻被急功近利的父母,變成了一個冰冷、嚴苛和無情的地方。
可是,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普通孩子,也只能成長為一個普通職員。
那么對于不擅長讀書、不喜歡學習的孩子,難道注定就只能被父母和老師一次又一次地嘲弄戲謔嗎?
顯然,這不是80后和90后父母,應當給予孩子的正確教育。
總之,父母管教孩子是責任,但不該給孩子留下陰影。
不管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學歷證書的高低,孩子始終是父母應該陪伴、呵護和寬容的對象,而不只是需要父母的逼迫、管教和打擊,然后埋頭苦讀十多年,拿到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第一學歷”,這樣的教育,就算是成功了。
顯然,我們的教育,需要變得更加寬容、開明和睿智,讓孩子在家庭里能夠保持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而不只是像一頭蒙著眼睛,被皮鞭趕著拉磨的“驢子”,只知道背書、做題和考試。
也就是說,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快樂的教育,至少,不應該讓孩子感到害怕、擔憂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