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16 14:30:33作者:佚名
暑假除了玩耍,也是集中進行查漏補缺的好時間,但對于不少家長來說,語文才是最難幫助孩子提升的科目,似乎除了讓孩子多看看課外書、寫寫字詞,就不知道該如何做了。
怎么做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學習情況?如何幫助孩子有效提升閱讀能力?所謂積累又該怎么做?其實,回歸課堂,回到課本本身,如果能夠真正“把語文書讀厚”,就已經(jīng)非常厲害了。
請在3秒內(nèi)立刻回答:小學語文課本到底有多少頁?
除去封面封底、序言目錄,小學語文課本每冊大概在120頁左右,一年級(上)共計7個單元,六年級(下)共計6個單元,其余各冊都是8個單元。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就是正確答案。但這真的就是語文課標所要求學習和考核的內(nèi)容嗎?自然不是。根據(jù)2022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新增了四大核心素養(yǎng):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
難度大大提升,但并不意味著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外,反而,要更注重課內(nèi),特別是要重視語文課本的延伸。
課本是圍繞著課程標準設計的,從近年來各個階段的語文考試來看,回歸語文課本,將課內(nèi)知識作為源點,去鏈接到身邊的經(jīng)典名著、歷史地理,學會將課本讀厚、吃透,才是獲得高分的基礎。
所以,語文課本有多厚,實際上取決于孩子到底能從課本當中,吸收多少知識,延伸出多少維度的內(nèi)容。
但是,很多家長面對語文教材總覺得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畢竟,短短的文章翻來覆去讀,好像也沒有什么意義,最多也就帶著孩子認認拼音、寫寫生字、背誦下課文和古詩詞。甚至在這種焦慮之下,盲目給孩子擴展很多課外閱讀。
如果根據(jù)今年發(fā)布的語文新課標來看,將語文的學習進行適當分解,家長能做的其實一下子就明確了許多。
閱讀是語文的重中之重,語文教材圍繞的就是“讀書為本,讀書為要”,內(nèi)容的選擇和編排上,按照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特點,為學生建構起了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理想的閱讀習慣。
比如,一年級以引導學生“讀一讀”“朗讀”和“背誦”為主,隨著年級的遞增,逐步強調(diào)“默讀”“瀏覽”“精讀”“跳讀”“思考”和“寫作”等等。三到六年級,逐級編排了“預測”“提問”“有速度的閱讀”和“有目的的閱讀”等閱讀策略單元。
教授小學語文近十年的小丁老師說,單從閱讀能力來看,簡單總結就是,一二年級要能夠從文章里直接提取信息,三四年級的重點是要會概括,五六年級則是要體會文字背后的感情。
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
當正式進入第一課,就可以根據(jù)這個單元主題,帶著孩子發(fā)散閱讀了。
以一年級上冊為例,“識字”里基本都是朗朗上口的童謠或者韻律詩、對韻歌,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增加這類歌謠的閱讀。
而發(fā)散閱讀,并不僅僅只是“讀”,“畫”“玩”“唱”都是發(fā)散的一部分。比如,可以帶著孩子去畫童謠或者對韻歌的場景,還能通過一些桌游玩具,和孩子快樂親子互動的同時,幫助孩子認識和記住更多生字。
三四年級,就要開始學會概括,在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開篇就寫明了學習要求之一:“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strong>
想要提升這種概括能力,家長可以和孩子多關注每天的新聞,因為通常新聞導語就是對整個新聞事件的高度概括。而且,養(yǎng)成對新聞時事的敏感度,也是大語文能力素養(yǎng)之一。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就明確要求“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感情”,整個單元無論從文章內(nèi)容還是小練習,其實都是要求孩子要學會表達感情,特別是“表達”。所以,在陪孩子閱讀或者玩樂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多表達,無論是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是表達自己的感情,都是在提升孩子的這方面能力。
根據(jù)作者增加課外閱讀內(nèi)容,也是一種方法。比如,在一些課文下方,會有著名作者、翻譯的名字,這些作者,特別是大家、名家,有哪些值得孩子關注的文學常識背景、經(jīng)典篇章、傳奇經(jīng)歷等,都可以幫助孩子整理出來,或者和孩子一起整理,從而增加對文學常識的積累。
通過對作者生平、經(jīng)歷的了解,還可以與地理、歷史知識進行銜接,比如李白是在哪里寫下的《望天門山》?天門山在哪兒?一些桌游、大語文系列的地圖,都可以輔助拓展相關知識。
但小丁老師特別強調(diào),讀厚語文書,并不是毫無選擇的瘋狂拓展。有能力的家長,應該盡量選擇與復習或者預習的課文相同文體、體裁或者相似閱讀方法的文章。
除了拓展閱讀,很多家長容易忽略的,也是最簡單的語文能力提升方法,就是“讀出聲”。
在新課標小學各年級的學習內(nèi)容當中,都提到了誦讀,而且在教學提示當中,明確寫道:“誦讀材料要選擇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和名言名句,既要有文化內(nèi)涵,又要短信精悍,朗朗上口。提倡日積月累,不要貪多求快;提倡熟讀成誦,不要死記硬背。”語文書上也總能見到“和大人一起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成都理工大學附屬小學的李玎玲老師和成都市郫都區(qū)華愛學校的袁德燕老師,都曾在采訪中強調(diào)朗讀的重要性。
一二年級的孩子剛開始語文的系統(tǒng)學習,通過朗讀,可以讓孩子對聲音更加敏感,把文字變成聲音的同時,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皮層,達到“輸入”的目的。
通過“讀”,能讓孩子在音調(diào)的平仄變化當中,慢慢感受到文字和語言之美,從而培養(yǎng)語感,這是默讀難以達到的效果。
即使已經(jīng)有了語文基礎,需要開始訓練默讀的能力,朗讀依然有著重要的作用。家長陪著孩子,一起誦讀經(jīng)典,不僅是親子陪伴的甜蜜時刻,也會幫助孩子在讀出聲的同時,在腦中構建起文字所描述的場景,與作者共情。
進入高年級,需要更進一步培養(yǎng)孩子閱讀整本書的能力。選什么書,成了最大的難題。老師雖然會開一些書單,但真正能完成閱讀要求的并不多。
實際上,翻過孩子的語文課本就會發(fā)現(xiàn),在課文后通常也有一些課外閱讀的篇目,篇目其實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主題閱讀”。比如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當中,每冊各安排了2次名著導讀,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薦課外閱讀2部。所選名著以課程標準推薦書目為主,與課內(nèi)閱讀課文配合。
在讀的過程中,也不僅僅只是看看故事,和孩子一起討論書中的內(nèi)容、寫作特色、作者背景等等,都是在幫助孩子培養(yǎng)積累文學常識的能力。
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就節(jié)選了《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家長完全可以利用假期,讓孩子嘗試去讀完全本。再進階一些,略有能力的家長還可以參考課本《同讀一本書》板塊中,明確給出的一些讀后交流方法、交流主題,在和孩子共讀經(jīng)典書籍的時候,一起圍繞內(nèi)容進行討論。
而在大量閱讀當中,精讀、跳讀、快速閱讀、選擇性閱讀等等閱讀技巧的培養(yǎng),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如何閱讀各類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有興趣、有余力的同學還可以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更多的課外閱讀,比如擴展到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中的內(nèi)容。但這時的閱讀,沒有必要再繼續(xù)肢解各個知識點,讓孩子始終保持閱讀的愉悅感,可比“閱讀訓練”本身,更為寶貴。
語文課本,是開啟孩子對閱讀熱愛的第一道門,讀懂教材、熟讀教材、讀透教材,才是培養(yǎng)孩子語文素養(yǎng)、閱讀能力的關鍵路徑。
文丨團媽 排版丨阿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