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30 07:05:55作者:未知
“縣城沒有產業(yè),沒有商業(yè),也就沒有吸引力?!?br/>
文丨張豐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董藩,據說在學校里是一位名教授。校友群里有人談到他,會有一片天“呵呵”的評判。董教授給自己的學生很大的壓力,據說他有一句名言:“畢業(yè)后掙不到4000萬的話,就不要見我?!?/p>
北師大的校訓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在課堂上說這個多少有點讓人尷尬。當然,董教授很懂與時俱進,有畢業(yè)多年的學生說,記得他以前說的是400萬啊——他對房地產價格確實敏感,一直根據房價來評估世界。
他最新的發(fā)言是鼓勵農民到縣城買房。
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董教授明確主張,農民應該到縣城去住,“在縣城里,一個人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能收到的信息,增長的見識和農村的環(huán)境時完全不一樣的。這對提升農民的個人素質是非常必要的?!?/p>
記者還比較接地氣,問他:“那種地怎么辦?”
董教授這樣回答:“如果一些農民仍然需要在農村種地,他可以需要的時候開著車過去種地,但是他長期住在縣城。而且農民在縣城里面的話,醫(yī)療、教育、生活環(huán)境等都會有很大的改善,也享受城市文明和現代文明?!?/p>
我把董教授的觀點發(fā)到朋友圈,農村老家一位朋友說:“太好啦。請問買房買車的錢誰出?”
什么是縣城
董教授可能沒怎么去過縣城。至少我熟悉的河南、四川這兩個大省,縣城和董教授描繪的不太一樣。
董教授說,一個人在縣城,可以享受到比農村更好的東西,比如教育、醫(yī)療,公共生活,理論上這當然是對的。
但是,現實的狀況是,農村那些想讓孩子讀好學校的,基本上已經都搬到縣城讀書了,想去縣醫(yī)院看病,除了四川西部山區(qū),打一個120,縣醫(yī)院就會來拉你,因為他們的業(yè)務已經不多了。10年前開始,絕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的衛(wèi)生院基本上都倒閉了,去縣醫(yī)院看病,已經是農民的日常(也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董教授描繪的縣城和鄉(xiāng)村的區(qū)別,大概還是2000年以前。自從大量農民到“發(fā)達地區(qū)”打工開始,內地縣城也在巨變。如果說成都、鄭州這樣的省會城市“吸走”了全省能量的話,縣城同樣抽空了鄉(xiāng)村——換句話說,能夠在縣城買房搬進去的,早就買了。
在這種情況下,縣城當然比鄉(xiāng)村有更多資源,但是即便是對還留在村里的人來說,也已經沒有太大吸引力了——他們不再對縣城感到好奇,也不再崇拜縣城,縣城是平淡無奇的地方。還住在村里的“老農民”,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田和宅基地。
如果我們不把縣城和農村相比,客觀評價,縣城的公共資源到底如何?以我老家河南鄲城為例。這個縣城有了不起的地方,有一所全省聞名的高中,“教育資源”一流,但是孩子們考上好大學,基本上沒有回去工作的。
大家不是不愛家鄉(xiāng),而是家鄉(xiāng)沒有“公共生活”——電影院,書店,咖啡館,這些基本是荒漠。
就在不久前,鄲城的公交停運了,原因是司機們幾個月沒發(fā)工資。我不想討論財政問題,更在乎的是它的寓意——一個縣城,不能支撐“公共交通”。這不是說大家交通有問題(很多人開車、騎電瓶車或者自行車就夠了),而是說根本沒有什么“公共”領域。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老農民(年輕人都不在村里了)離開村莊和土地,搬到縣城的商品房,就算是國家給他發(fā)房子,他也感受不到任何幸福,不會“提升自己的素質”。
誰在種地
前幾天四川高溫,一位朋友在眉山農村老家的親戚(今年71歲),下午4點去田里掰玉米,不幸去世。他的孩子住在成都,非常孝順,每天都和老人聯系,晚上7點打電話無論如何都聯系不上,拜托鄰居去找,9點才發(fā)現老人的遺體。
這是鄉(xiāng)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年輕人都到城里去工作,留下的是老人。實際上,現在農村的孩子,從小就不是“農業(yè)導向”,不會去學習種田,即便考不上大學,也會到城里打工,沒有誰會想到長大了還在村里。
于是,留在農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后者被稱為留守兒童。這些老人,可能是中國最后一代“個體農民”,對土地的感情也更深。這就是我上面所說的“老農民”,他們往往生出一種對縣城的抗拒,子女已經到外地或者縣城了,自己到現在還沒去,也就不再會去了,有時候他們還會表達出一種對土地的強烈感情——如果鄉(xiāng)村出現拆遷,他們是最頑強的抵抗者。
在河南農村,出現了一種新形態(tài):人們到城里打工,會把家里的田租給別人耕種。于是,出現了新型承包戶,一個人可以租下100個人的田,實現規(guī)模種植和經營。他會購入大型機械,最大程度提升生產力。
這樣的“種田大戶”,當然是有條件到縣城買房,但是他們不會去,因為經營一兩百某土地,已經不是“種地”,而是“經營”。他們投入和產出都很大,容不得半點差錯,必須經常去巡視自己的“領地”。他們會擁有轎車,可以開著去縣城購物,但是卻絕對不會以縣城為生活的中心。
誰能在縣城買房
那么,各地現在都在忽悠農民買房,到底打的是哪些人的主意?
真正潛在的客戶,是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人。大城市房價很高,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買房落戶,但是,農民工經過多年打拼,完全可以攢下一筆錢。他們有很大可能回到老家,建造一棟漂亮的房子,但是不會去住。
我們現在看到的農村就是這樣。盡管我經常調侃我老家如何貧窮,但是不得不承認,老家的房子正在更新換代,在農村出現越來越多漂亮的房屋,畢竟很多人在外打工從事的就是建筑業(yè)。
圖/圖蟲創(chuàng)意
這樣的農村漂亮而又讓人傷心,因為缺乏人氣、生機和活力,只有春節(jié)的時候,才會熱鬧幾天,那時鄉(xiāng)村甚至也會堵車,因為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甚至購買了汽車。這些人中的一部分,有在縣城買房的可能。畢竟,在縣城買到的是商品房,有電梯,他們會以自己務工的大城市為藍本,想象在縣城的新生活。
但是,這里隱藏著巨大的誤區(qū)和危機,農民工如果返鄉(xiāng)在縣城買房,不得不面臨一種新的“分離”:他們會發(fā)現,縣城根本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沒辦法掙到錢,哪怕是為了還上房貸,也必須再次背井離鄉(xiāng)——離開自己的商品房,去到大城市打工。他們會再一次失去自己的“家”。
這才是新問題,也是到縣城買房唯一值得研究的問題,根本不是董教授胡說八道的那樣。對這些在外打工的人來說,縣城是“落后的地方”,根本談不上有利于成長,教育和醫(yī)療也沒有吸引力。
唯一可能是,農民工在大城市實在累了,要回到家鄉(xiāng),但是再也回不到土地上了,他們才會選擇縣城——成為一個在縣城居住的、失去土地和工作的人。
縣城的希望到底在哪里
說到底,誰能給年輕人提供工作機會,就能吸引人買房。在這個意義上,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縣城,對全國農民都是有吸引力的,可以在那里打工,如果掙到錢能買房安家,就會成為新市民。
對像河南、四川這樣的內陸省份的縣城來說,財政供養(yǎng)人數已經到了極限,沒有辦法再提供更多有編制的崗位,接下來就是招商引資發(fā)展經濟,很明顯普遍也不成功——縣城沒有產業(yè),沒有商業(yè),也就沒有吸引力。
相反,縣城和鄉(xiāng)村還會繼續(xù)失去自己的子弟,失去年輕人,這個趨勢目前還看不到根本扭轉的可能。對縣城的管理者來說,與其忽悠大家買房,騙一個是一個,還不如腳踏實地改變一點點。比如,改善一下法制環(huán)境,不要讓晚上吃燒烤都變得危險;比如,尊重一下個體,別動不動說什么“惡意返鄉(xiāng),先隔離再拘留”——一個有更多自由的地方,就會有更大吸引力。
圖/圖蟲創(chuàng)意
上個月路過四川的巴塘縣城,那個縣城在金沙江邊上,非常漂亮,還打造了一個很大的可以散步的公園,據說叫“情人橋”。我和一位老兄在那里散步,感嘆這么好的縣城,真的可以來住一下。
路過一對情侶,很不地道地偷聽了他們的談話。女的是“御姐型”,很有吸引力,但是男孩卻說:“實在受不了啦,我要去廣州?!薄皩嵲诓恍校コ啥家残?。”這就是現實,對年輕人來說,縣城實在太乏味了。
希望董教授能去縣城看一下,最好去我老家鄲城,乘坐一下剛恢復運營的公交,到縣醫(yī)院掛一個號,看一下自己的妄想癥——我不知道有沒有可以看這種病的科室。
當然,我有更好的治療方案,那就是請董教授到田里,和農民朋友聊上幾句,認真看一下腳下的土地,聽一下它沉重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