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9-11 09:08:36作者:佚名
【視頻/潘妮妮】
【內(nèi)容提要】
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如妮所說》。
上周我一直在云南邊疆做調(diào)研,每天的行程都很充實,學到了很多東西。所以這里鴿了一期。
盡管如此,但還是想來聊聊蘇州和服這個“過氣事件”。關于這個事件,我在云南“修仙”的時候也看到了很多角度的看法:
有的關心公民的穿衣自由的;
有關心執(zhí)法尺度的;
有關心文化侵略的;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很奇妙的角度。
相比之下,我今天想講一個可能有一點“天真”的視角,也算是一個學術問題:到底文化交流的發(fā)展,能不能直接作用于國家間關系?當然,這個是可以的,但是它肯定是要有條件的。
上周我就發(fā)了一個動態(tài),先說了一個觀點:
中日經(jīng)濟文化交流是日益密切,但是這并沒有能夠阻止日本政府在政治右傾化和新冷戰(zhàn)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既然日本政府每天都在大張旗鼓地整各種的新活,給人找不痛快,那么必然的,中國民眾對日本文化和日貨的態(tài)度肯定會越來越敏感。
平心而論,我作為一個日本文化的愛好者,確實會覺得非常的遺憾,但是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導致這個問題的主要的責任是在日本政府和日美同盟身上。而除了這個層面的原因之外,我覺得其實背后還有一個非常深層的原因。
現(xiàn)在中日之間很難說有真正的文化交流
現(xiàn)在的中日文化交流,我覺得其實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相信很多觀眾都知道,在1972年中日建交之前,中國和日本有很多民間的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來往,這些交流活動一定程度上是幫助中國突破了一些美日同盟的封鎖,為后來的中日邦交正?;龀隽朔浅C黠@的貢獻。這在中國的外交政策里面就叫“以民促官”。但是那個時候的文化交流,我覺得和今天相比有非常大的不同。
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日本的松山芭蕾舞團,這個團體因為它在2020年疫情剛爆發(fā)的時候,還公開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所以可以說是真正的友好人士。
1955年的時候,松山芭蕾舞團編排了《白毛女》,在1958年的時候,他們來到中國,然后公演了《白毛女》這個作品。
松山芭蕾舞團的白毛女(資料圖)
為什么我說這個事情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呢?因為它融合了雙方當時文化的長處,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新的藝術品。
一方面,我們看到日本西方化很多年,芭蕾舞藝術的水平是相對比較高的,松山芭蕾舞團多次獲得過日本官方和社會認定的藝術獎項,它初代的臺柱和藝術總監(jiān)松山樹子,曾經(jīng)獲得過紫綬勛章和所謂日本的勛四等寶冠章,算是文藝界的官方最高榮譽,可以說也代表了日本芭蕾藝術的比較高的水準。
而另外一方面是中國的革命文藝,它為這個芭蕾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上的活力。透過這個新的作品,中國人可以看到,成熟的芭蕾舞形式之美,也了解了當時日本進步人士的想法,而日本進步人士則通過創(chuàng)作更加地理解了中國革命的進步內(nèi)涵以及人民的內(nèi)涵。雙方都能夠感覺到文化沖擊和影響,我覺得真正的互相理解,才能夠發(fā)展出真正的友誼。
但是對比起來,我們說上個世紀80年代之后,雖然我們很樂觀地相信,文化交流是有利于中日關系的良好發(fā)展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否認的是,此后文化交流里面中日的地位是越來越不平等,雙方的心態(tài)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中日建交后中國長期只是單方面“仰慕”日本
一方面我們中國是很認真地在接受文化沖擊,認真地想要通過文化去了解、去學習日本。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日本朝野想得更多的是文化輸出,并沒有從這個文化交流當中去了解中國的興趣。當然這種現(xiàn)象也是由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決定的。
在經(jīng)濟水平和工業(yè)能力上,當時的中國痛感自己的落后,我們極度虛心地向西方國家學習,其中當然也包括日本。那么自然,日本的一切現(xiàn)代文化也會變成我們所贊美和羨慕的東西。
而且就是在80年代,日本的流行文化正在東南亞和歐洲攻城略地,日本的官方也開始從國家戰(zhàn)略上積極地推動ACG和流行文化出海,為國家換取經(jīng)濟利潤,同時也塑造日本文明發(fā)達、人畜無害的和平國家的形象。這就決定這個時候日本對中國的文化輸出必然是日本本位的,是為了日本自己的利益,一方面是為了商業(yè)利潤,而另外一方面是讓中國人都喜歡上日本人。
這些日本文化作品對我們的影響,就是我們會透過這些東西去想象、去憧憬、去模仿一種發(fā)達國家的生活。就像我們父母輩他們看山口百惠的《血疑》那個電視劇,女生就會去剪山口百惠的那種發(fā)型。然后他們?nèi)タ锤邆}健的《追捕》,滿大街都會看到穿皮衣戴墨鏡的沙雕青年。而像我這一輩人,我們就是看《龍珠》、看《圣斗士》,然后一群小學生、初中生在教室里面互相發(fā)潑。
《血疑》(資料圖)
這其實也很自然,因為那個時候中國人的娛樂文化生活確實是比較不豐富的,而且當時我們在面對發(fā)達國家肯定是自卑的。所以我們看到那些充滿奇思妙想內(nèi)容、情節(jié)刺激的文藝作品,就會不自覺地把它們當做是發(fā)達國家的真實生活,然后更加地向往和崇拜。那么在這樣的一個文化關系里面,中國就是單純的文化接受方,我們非常積極、非常努力地想要通過文化產(chǎn)品去了解日本,同時也不停地自我反思,反思我們?yōu)槭裁淳妥霾怀鲞@么好的文藝作品呢?當時就搞很多自我批判。我相信在座很多像我一樣上了年紀的觀眾都有過這樣的心理歷程。
總的來說,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之后,在流行文化這個方面,中日文化顯然不是交流,而是日本單方面的輸出。
中國古典文化也并未向日本反向輸出
那么可能就有同學要問了,古典文化方面有沒有交流呢?很遺憾,我覺得這里同樣缺乏交流。
的確,中日一衣帶水,中國古典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源遠流長,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在很多日本的風景、文學和日常生活習慣當中都是存在的。注意,我這里說的是“文化元素”,而不是文化,這兩者的區(qū)別我以前曾經(jīng)在《又見日本》系列里面有聊到過。
但是盡管如此,在中日之間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交流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非常大的劣勢,那就還是日本它作為一個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國家,它有非常強的國際化的商業(yè)運作能力,同時它的媒體也非常會講故事。所以它的很多古代建筑已經(jīng)被打掃裝點得非常光鮮,周圍的公共交通也很方便,而且各種古代的傳說也整理得很好。日本也是一直把自己當做東方文化的代表向西方傾銷,所以它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話語體系和周邊產(chǎn)品。
中國人形成了大量對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誤解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淳樸善良老實的中國人民在那個年代就特別會容易被糊弄住。就會形成一些誤解,比如什么中華古典在日本,大唐風骨在日本,這樣一些現(xiàn)在越想越覺得非常離譜的說法。所以今天我們在影視劇里面可以看到很多讓大家說是“以倭代華”的東西,但是它不是今天才有的,它的根子顯然要追溯得更早。
我記得大概就10年前吧,中國有個著名的導演,說中國沒有某個朝代盔甲兵器的實物,只能去日本復原,然后他就復原出了一些相當XX的東西。這種說法我都不知道到底是看不上中國,還是看不上日本。抱著這種誤解的人,我相信還有很多。這種想法它既讓我們瞎自卑,其實也不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真正的日本,它只能夠便宜一些奸商而已。
而在日本方面,的確日本文化,包括流行文化里面,它也會用到一些中國元素,但是我覺得這個確實也很難說是交流,因為它主要照顧的還是本國國民已經(jīng)具備的審美和觀點。
日本借用的中國元素更多被用來表現(xiàn)刻板印象
它更多會表現(xiàn)出來的是日本對中國已有的刻板印象,而不會像《白毛女》芭蕾舞一樣帶來文化沖擊。比如我舉幾個例子,日本在中國拍攝的,以西夏國為題材的幻想歷史劇《敦煌》,這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電影。這部電影拍攝的過程當中,中日雙方的工作人員當然也合作得非常的友好,留下了很多佳話。
但是這樣的作品它也不可能對日本人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它拍得太認真了,幾乎可以說它除了主創(chuàng)是日本人之外,它給人的印象會完全覺得這幾乎就是一個中國電影。這個電影它確實體現(xiàn)了當時日本電影的超強的素養(yǎng),職業(yè)的素養(yǎng),但是它不可能讓日本觀眾找到很多共鳴。
除此之外,日本文化作品里的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獵奇的異世界元素,是一種背景設定。比如曾經(jīng)超有名的高橋留美子的《亂馬1/2》,那里面的中國就是一個神秘的魔法世界,有古老的溫泉可以讓人變身,中國女孩子梳包子頭還會開中華飯店。
當然這里面中國女孩的形象是非??蓯鄣牧?,但是她不可能讓日本人產(chǎn)生去了解、去理解現(xiàn)代中國的興趣。
這些年比較火的作品,比如說以秦朝統(tǒng)一做背景的《王者天下》,還有最近的《派對孔明》,這些作者甚至他們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不是完全的胡編,他們的胡編其實還比不上國內(nèi)的一些古裝劇的編劇。但是這里的中國,這些故事里面的中國,它們對日本讀者而言已經(jīng)是一個遙遠的、固定的、非常美好的幻象。在日本的心目中,這樣一個美好幻象中國,它與現(xiàn)代的中國是割裂開來的。他們對古代中國的興趣不會轉移到了解現(xiàn)代中國上。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日本描寫的現(xiàn)代中國比古代更狹隘
而一旦寫到現(xiàn)代的中國,一旦寫到現(xiàn)代的中國,日本文藝作品里面,對于古代中國的那種開放的情緒就會變化,就變成一種比較狹隘的、純粹的刻板印象。比如80年代的時候有一部著名的小說《大地之子》,它描寫了一位在中國的日本遺孤的故事。
因為當年日本敗逃,日本戰(zhàn)敗之后,原本在東三省的殖民者紛紛逃回日本,但是就留下了很多老弱病殘,很多小孩就被丟在了中國。但是中國人民淳樸,把這些小孩養(yǎng)大,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大地之子》就是以這個事情為背景的,但是這本書出來之后,這個故事主角的原型就進行了抗議。老先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去世了,他一直很感恩中國,而且一直勤勤懇懇地為國家在工作,這本來是一個佳話,但是在這個小說里面,它卻反復地強調(diào),男主角作為日本人受到了很多歧視,編造了很多不存在的情節(jié),這就讓老先生非常地不滿。
近年來日本對中國人形成了新的刻板印象
近幾年以來,日本影視作品里面出現(xiàn)中國人的情況也越來越多,我感覺最多的是兩種,一種是暴發(fā)戶商人,一種是到日本來學動畫打拼的小姑娘,我感覺這基本也形成了新時代的一種刻板印象了。
平心而論,從80年代到現(xiàn)在,中國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我們都從內(nèi)心都是樂意透過經(jīng)濟和文化交往去全面地了解日本、學習日本。
但是反過來,中國文化特別是關于中國現(xiàn)實發(fā)展的故事,它在日本這樣一個發(fā)達國家是沒有辦法強力傳播的,而發(fā)達國家的當代創(chuàng)作者和國民,他們也缺乏全面去了解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道路的興趣。這顯然就不可能構成我們理想當中真正的文化交流,這種高度不平衡的文化交流,其實也會讓部分日本人看待中國的心態(tài)越來越狹隘。
想當年,手冢治蟲來到中國,看到自己作品的盜版,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很窮,還有就是中國人不習慣看日本式的漫畫分鏡,所以他當時還專門畫了廉價的中國特供版的《鐵臂阿童木》。
而多年以后,另外一位深受中國ACG愛好者推崇的日本漫畫家,他故意畫一些會讓中國人感到不適的內(nèi)容,這些不適的內(nèi)容就是日本在冷戰(zhàn)意識形態(tài)影響下的一些陳詞濫調(diào)。
然后她說原因是什么呢?她就宣稱是因為中國人盜版她的書,所以她故意這樣畫,然后中國人不敢盜版。這個邏輯當然就會讓我們覺得大受震撼,而且其實她的書是有正版的。
我覺得出現(xiàn)這樣的變化,與其說是中國的悲哀,不如說是日本的不幸。今天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吧,失禮。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