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xué)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3-01-08 10:30:42作者:智慧百科
別總把“我是為孩子好”為借口,打罵孩子,這并不是最好教育方法
曾經(jīng),人們對于孩子的教育,可能都是棍棒教育,“黃金棍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父母總是抱著,我都是為了孩子好的想法,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的問題。
但事實上這樣的效果并不好,很多時候,可能還會起到反效果。下手重了,孩子可能被打出問題,下手輕了,教育不深刻,孩子過了就忘了。甚至在很多時候,打罵孩子,反而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其實,棍棒教育,更多的還是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并不能解決問題。而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要多些傾聽,多些耐心,多引導(dǎo)和尊重,多鼓勵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健康成長。畢竟如今這個不可理喻的孩子,可能就是當初的你。試想一下,當初的你,真的希望,老是被棍棒教育么?
棍棒教育真的好么?
有人將棍棒教育,看成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其實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從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就可以略知一二,孔子可從沒“不打不成才”之類的說法。而在古代,更多的是“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即家人之間提意見,應(yīng)該和顏悅色地說,而不要聲色俱厲地指責。
在古代,棍棒教育其實更多的,流行于社會底層,是文化傳統(tǒng)中的糟粕部分,表現(xiàn)為,底層民眾,教育水平低,沒什么知識文化,只能用“棍棒教育”,這種無能地、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我們從小,可能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棍棒教育,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于孩子,沒有多少積極的意義,反而從童年開始,就積淀了恨意,然后當自己成年后,有了孩子,也深受這樣教育的毒害,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時候,不自覺地,就采用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心中還有對童年積淀的恨意的發(fā)泄。
因此,請別再教育孩子的時候,對自己教育方式方法的缺失與無能,就用“棍棒教育”的方式去掩蓋。要知道,虛偽與粗暴總是在一起的。往往粗暴的人,其實往往就是在為了遮掩虛偽的人性。
如果小時候,經(jīng)常接受棍棒教育,那么這樣的人,往往不是膽小怕事,性格內(nèi)向,就是那種叛逆,性格粗暴之人。
怎樣教育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呢?
孩子需要多陪伴
孩子與父母關(guān)系的疏遠,往往就是缺少父母的陪伴。如今父母忙于工作,與孩子聚少離多,都可能在心底認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好,給孩子提供更好地生活條件。
但是在孩子心中,需要的僅僅就是物質(zhì)方面的么?其實孩子對于物質(zhì)生活的需求,其實是很少的,更多的精神方面的需求,需要父母的陪伴,關(guān)心與照顧。
這樣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才會更好,父母也才會更了解孩子,孩子也才會更聽父母的話。
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犯錯,但是父母卻不知道孩子為什么會犯錯。如果只知道打罵孩子,那么孩子勢必與父母疏遠,且不會與父母傾心交談的。其實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應(yīng)該學(xué)會先控制下自己的脾氣,都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多與孩子溝通。這樣的方式,才是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
畢竟孩子還小,能夠放下的錯誤,都是比較下的,父母沒有必要因此大發(fā)雷霆,其實在很多時候,父母愿意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其實也不會用犯錯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了。也不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要知道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在被父母打罵的時候,其實心中應(yīng)該都是認為,父母一點也不了解自己的吧!
與孩子做朋友
父母別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其實孩子雖小,也是需要得到尊重的。父母只有與孩子平等相交,才能夠贏得孩子的心。
孩子需要的不是總是威嚴打罵自己的父母,而是能夠多陪伴自己,與自己一起玩耍,聽聽自己心聲的朋友,這樣的父母,在孩子心中,他們的形象也會更為高大。孩子也更喜歡聽這樣父母的話。
因此,父母在發(fā)怒生氣的時候,最好不要去管教孩子,這個時候,父母可能失去理性,讓本來就有點叛逆的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需要的是朋友,尊重孩子的選擇與喜好,而不是為孩子決定一切,替孩子做好安排,當成提線木偶來擺布,孩子也有這自己的人生,將來的路,也需要他們自己去走。我們需要給他們自主選擇和決定的權(quán)利。這也需要我們從小來鍛煉孩子,這樣將來,孩子才能夠走得更遠,才能自由地翱翔于藍天,這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么?
對于教育孩子,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所有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無心盜版,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