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9-30 08:05:47作者:智慧百科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物理學家、諾獎得主楊振寧,迎來了100周歲的生日。近日,從舉辦“百種楊振寧主題圖書版本展”,到出版《我知道的楊振寧》等書籍,社會各界通過多種形式為他祝壽,很多網(wǎng)友也自發(fā)送上了祝福。
楊振寧何許人也?大家并不陌生。但對于他的學術貢獻,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從楊—米爾斯理論,到宇稱不守恒定律,楊振寧在基本粒子、場論、統(tǒng)計物理、凝聚態(tài)物理等多個物理學分支領域取得開創(chuàng)性成就。1994年美國富蘭克林學會為楊振寧頒發(fā)鮑爾獎時稱: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重新規(guī)劃了最近40年物理學和現(xiàn)代幾何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會對未來幾代人產(chǎn)生相類似的影響。
學者深耕領域各有不同,為學精神卻是彼此相通。在楊振寧親自籌建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里,向來不把項目、職稱、論文作為目標。他的學生表示,現(xiàn)在強調“破五唯”,高研院從一開始就只有“一唯”,那就是“唯留得下來的學術成果”。此外,從引導學生不進入僧多粥少的領域、更高效做出科研突破,到反對耗費巨資建造超大對撞機,哪怕這一項目最能展示自己的學說,無不彰顯出楊振寧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與一心為公的高尚品格。
在詩作《歸根》中,楊振寧寫道:“學子凌云志,我當指路松”。1971年開始,他不辭辛苦奔波于中美之間,促進學術交流,資助學者出訪,為中國科教事業(yè)建言獻策,為中國物理學發(fā)展把脈開方;2003年,他從紐約石溪搬到北京清華大學,親力親為推動人才培養(yǎng),為科研捐出個人積蓄,甚至親自給大一新生上大學物理課。正如楊振寧被評選為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的頒獎詞所說:“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strong>他所牽掛的不只是學生的成長、學科的進步,更是中國的發(fā)展、民族的未來。
在楊振寧百年壽辰之際,梳理他的經(jīng)歷,回顧他的貢獻,既是向這位大科學家和世紀老人致意,也是為了凝聚共同向前的力量。對于物理學研究者,是站在他的肩膀上繼續(xù)尋求自然世界的全新突破;對于廣大學者,是汲取他的給養(yǎng)在廣闊知識世界中自由翱翔;對與每一個你我,是應該在各自崗位上一心苦鉆研、矢志報家國。這或許是楊振寧傳奇人生的另一種延續(xù)。
也要看到,在物理世界的規(guī)律運行之外,現(xiàn)實世界的邏輯總有一些出人意料。關于楊振寧,網(wǎng)絡上的爭議從未停息。即便在百歲生日之際,仍不乏有刺耳的群嘲,或苛責當年沒有立即回國,或關心高齡續(xù)弦的始末,將一位大師級科學家生生“從科學版‘踢’上娛樂版頭條”。固然,相比看懂楊—米爾斯理論,個人生活更加通俗。但有人除了把眼球浪擲在科研之外的八卦上,還依據(jù)不實傳言對專業(yè)人士的工作與觀點妄加評價,這樣的風氣值得警惕。以此賺取流量,不僅有失起碼的尊重,也會寒了科研工作者的心、寒了鼓勵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
科學探索,尤其基礎研究領域是原始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頭。遠離名韁利索,需要專注更需要尊重,需要物質保障更需要精神支持。時下,我國有能力為學者創(chuàng)造世界級的工作環(huán)境。放眼東西南北、大城小鎮(zhèn),各地都在建科技中心、筑人才高地,招才引智妙招迭出,各類獎項層出不窮。但人才看重的不僅僅是“胡蘿卜”,更大的鼓勵來自社會的示范效應和創(chuàng)新氛圍。為此,需要相關機構克服只看論文、只認效益,束縛過嚴、管得過死的積弊,也需要社會公眾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對普通人來說,科技創(chuàng)新很遙遠,但仍然可以做點滴“不難而正確”的事,為學者營造更好輿論環(huán)境。這也是楊振寧壽誕,給予我們的另類啟示。
年過期頤的楊振寧,曾回憶起一段往事。1971年,好友鄧稼先來信,其中化用詩句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0年后,楊振寧深情回應:“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strong>這里飽含著他們改變祖國科技面貌的志向,寄寓著掀開科學神秘面紗的期待。沿著他們開辟的路蜿蜒而上,需要更多科學家勇敢加入,也需要社會公眾加油鼓勁,共同為最艱險的攀登掃清荊棘。
這正是:科學攀登,一路艱險;尊重創(chuàng)新,當為共識。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