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思思久久精品6一本打道,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sub id="dxmnt"><ol id="dxmnt"></ol></sub>

      1. 資本追捧的“合成生物”,新風口還是新陷阱?

        更新時間:2022-10-11 14:05:47作者:智慧百科

        資本追捧的“合成生物”,新風口還是新陷阱?


        過去投消費、互聯網、醫(yī)療的基金,都在這個新賽道里抱團取暖


        文|楊立赟

        編輯|余樂

        “合成生物”(Synthetic Biology),一個大多數人沒聽過、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詞,卻在過去兩年成為投資圈里最時髦的概念之一。

        在募資不順、投資放緩的一級市場,“合成生物”四個字似乎成了資本造血的良藥。還在消化此前消費、TMT、醫(yī)療高估值泡沫的投資人,終有一天在這個新的風口中相會。紅杉、高瓴、經緯、 峰瑞、美團等明星機構紛紛布局,出現多筆超億元規(guī)模的融資,資本“搶項目”的場景不時上演。小機構搶不上最火的項目,就投一個類似的,絕不甘心在這個賽道上缺席。

        “熱錢”涌入的同時,這個領域內也出現了大量的新玩家。根據企查查向《財經十一人》提供的數據,合成生物相關企業(yè)的新增注冊量在2017年至2019年的變化不大,保持在每年6000家以下,2020年之后卻突然發(fā)生飛躍式增長,當年大幅增加355%至2.8萬家,2021年更是達到5.8萬家,2022年前七個月也已達到3.8萬家。


        數據來源:企查查。制圖:熊彥莎

        被譽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的合成生物,是一種底層技術,可以應用在醫(yī)療醫(yī)藥、農業(yè)食品、環(huán)保、能源和新材料等多個領域。麥肯錫預計全球經濟活動中60%的物質產品可由生物技術進行生產,在2030年至2040年期間,合成生物學技術每年將為全球帶來2萬億至4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近幾年,隨著基因編輯和基因檢測等底層技術的發(fā)展、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率的提升,合成生物學的科研成果逐漸向產業(yè)界轉化。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扶持和成功商業(yè)案例的刺激,這一領域受到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目前,比較成熟的合成生物應用包括L-丙氨酸等化工產品、人造肉、護膚品原料角鯊烷,以及部分藥物中間體等。理論上,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許多產品都有望以“生物基”取代“石油基”,“人造蛋白”等食品原料的制造方式也能減輕養(yǎng)殖帶來的環(huán)境壓力。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這正好迎合了市場需求。

        不過,當資本瘋狂加注、創(chuàng)業(yè)者們勢在必得之時,中美的二級市場對一級市場潑了一盆冷水。2021年下半年起,美國的頭部合成生物學企業(yè)Zymergen、Ginkgo及Amyris等股價均進入“跌跌不休”的狀態(tài)。國內的兩家代表性企業(yè)也表現不佳:凱賽生物在2022年至今股價跌去50%,華恒生物股價僅微漲不到10%。

        合成生物看似是“上帝之手”,一切皆可合成,但是在商業(yè)化的路上,選品、規(guī)?;a、成本控制是普遍問題;而且它不易“催熟”。恩和生物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崔好對《財經十一人》表示:“我們很難快速擴張,在這個領域,從研發(fā)到產業(yè)化的周期一般是三年。這樣才有可能實現突破?!?/p>

        在這個“錢不經花”的賽道,創(chuàng)投雙方都能堅持“做時間的朋友”嗎?


        合成生物到底有多火?

        峰瑞資本合伙人馬睿在該機構主要負責合成生物項目的投資。他觀察到,現在市場上的合成生物項目和兩年前比,增加了至少10倍。

        回顧近五年來合成生物賽道的投資熱度變化,馬睿對《財經十一人》表示,2017年至2019年需要找標的,2020年需要搶標的。自從2021年美國合成生物學獨角獸Zymergen上市,以及凱賽生物和華恒生物的股價一路走高,標的就多得看不過來了。“以前可能看一個是一個,現在是十里挑一?!?/p>

        投融資方面,2017年至今,中國合成生物相關投融資事件累計發(fā)生79起,披露融資金額超過70億元。


        數據來源:企查查。制圖:熊彥莎

        合成生物的故事要從青蒿素說起。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青蒿素”是因為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不過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無論是通過大量種植黃花蒿來提取,還是通過化學方法來合成青蒿素,都受各種限制,且成本較高。2005年,美國一家名為Amyris的公司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得到青蒿酸,再用化學合成方式得到青蒿素,其后與醫(yī)藥巨頭賽諾菲合作,實現大規(guī)模量產。根據興業(yè)證券的數據,青蒿素價格從2005年的接近1200美元/千克,在兩年內迅速降至200美元/千克以下。

        Amyris由此一舉成名,2010年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合成生物學領域最早的上市公司。

        技術進步是合成生物學產業(yè)化發(fā)展的先決條件。論文數量可以體現基礎研究的大爆發(fā)。中信建投的報告指出,從全球主要國家的論文發(fā)表數量來看,1999年至2018年的20年間,合成生物學領域發(fā)表論文近40萬篇,其中40%以上的論文發(fā)表于2014年至2018年這5年。中國、印度和韓國等亞洲國家發(fā)文量快速增加,其中,中國在上述5年內發(fā)表論文數量占過去20年發(fā)文量的62%。

        此外,合成生物學產品研發(fā)大量運用了基因編輯、基因檢測所采用的“設計-構建-檢測-學習”的底層技術。近年來,基因編輯、基因檢測的技術發(fā)展和成本降低,大幅促進了合成生物學產業(yè)化的發(fā)展。

        技術突飛猛進,加上成功的商業(yè)化案例,使得合成生物學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關注和資本的追捧。根據Synbiobeta數據,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獲得融資總額約180億美元,相當于過去12年的總和。

        藍晶微生物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張浩千,2016年創(chuàng)業(yè)時很難找到錢?!爱敃r投資人都在看TMT行業(yè),大家看不懂合成生物,認為是一個難以被定義的東西。我們慘得不行。”

        合成生物賽道熱起來后,藍晶不僅不再缺錢,還要“篩選”錢了?!?020年底開始資本市場熱了起來,每輪融資期間,我一天能見八批不同的人?!睆埡魄Ц嬖V《財經十一人》。創(chuàng)業(yè)至今,他至少見過200家投資機構。截至2022年1月,這家公司的融資總額超過15億元;目標是2025年左右上市。

        藍晶微生物從事分子和材料創(chuàng)新,主要產品是生物可降解材料PHA(聚羥基脂肪酸酯,塑料的材料)、再生醫(yī)學材料等等。在美妝和醫(yī)美領域,其部分產品已經“悄悄”進入市場。

        峰瑞資本是藍晶的天使投資人之一。當初讓馬睿對這個領域下定決心的是藍晶團隊展示的一張“地鐵圖”——每一個站點就是一個物質,連通站點的線路是酶,而地鐵換乘站的特殊物質叫做“平臺分子”,有無數條線路在這里交匯,再去合成無數的物質?!袄碚撋峡梢园凑展こ袒脑O計,想合成什么就合成什么。這種分子調控的底層性和工程化是最打動我的地方?!?/p>


        合成生物學對不同行業(yè)的預計影響時間。圖片來源:上海市生物工程學會

        峰瑞投資了藍晶之后,對合成生物學做了系統(tǒng)性的研究。馬睿和峰瑞資本創(chuàng)始人李豐前往美國考察,發(fā)現“這個行業(yè)非常厲害”——美國東西岸已經有很多合成生物公司了,一年大概有10億美元投進這個賽道,硅谷的投資人都在投,標的既有產業(yè)鏈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企業(yè),也有平臺型企業(yè),發(fā)展日新月異。

        而下游品牌方的感知也大致相同。法國美妝巨頭歐萊雅從2020年開始發(fā)起“BIG BANG美妝科技創(chuàng)造營”創(chuàng)新挑戰(zhàn)賽,面向中國大陸以及港澳臺地區(qū),招募本土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創(chuàng)新賽可以說是歐萊雅挑選合作伙伴和投資標的的一種方式。

        歐萊雅(中國)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中心高級經理徐金洮接受《財經十一人》采訪時表示,“ 2020年BIG BANG排名前十的公司只有一家來自合成生物學領域,到了2021年,前十名中就有五家了?!?/p>

        合成生物大火,也改變了生物、化學、新材料專業(yè)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就業(yè)前景。上海市生物醫(yī)藥投融資發(fā)展基金聯盟的投資顧問方昕對《財經十一人》說:“風投在搶這些學生。我的父親是合成生物學的專家,連帶著我也常常被投資人問:‘你爸有沒有學生可以用?’找我要人的,比找項目的還多?!?/p>


        資本來找“合成生物”造血

        不過,也有不少投資人淡定地表示,合成生物存在已久,只是近期成為一個被熱炒的概念。

        道夫子食品國際公司聯合創(chuàng)始人張濤接受《財經十一人》采訪時表示,許多新蛋白領域的企業(yè)多少會用到合成生物技術,這個概念在食品領域不是一個新詞?!昂铣缮镌趪鴥纫幌伦幼兊煤軣?,我們覺得有點奇怪?!?/p>

        道夫子是一家關注于植物基和清潔肉類產品的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并且對外投資了一系列新蛋白相關的公司。該公司在中國投資了16家企業(yè),其中有6家與合成生物相關。張濤稱,這些投資布局都發(fā)生在合成生物成為投資風口之前。

        在一家國資背景基金任職的投資經理王永(化名)2022年上半年投了一家大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yè),這家企業(yè)主營業(yè)務之一就是生物材料,即利用菌種、發(fā)酵等技術生產乳酸和聚乳酸等產品?!百Y本拿合成生物炒概念,恨不得像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學科似的?!?/p>

        站在2021年的二級市場,可以理解一級市場的行為邏輯。

        從美股到A股,合成生物在2021年幾乎經歷了一整年的狂歡。最早的合成生物學上市公司、美國巨頭Amyris在2021年前四個月持續(xù)暴漲;2021年4月底,隨著中國的華恒生物登陸A股,兩家下游的應用型公司——華恒生物和此前已上市的凱賽生物持續(xù)大漲到2021年底。這一年,凱賽生物股價翻了一倍,華恒生物的股價更是達到了上市時的三倍多。

        方昕認為,這讓一級市場的風投機構看到了合成生物學IPO退出的路徑和估值倍數增長的希望。


        中國合成生物學上市和擬上市企業(yè),市值截至9月28日;制圖:楊立赟

        處于寒冬之中的風投,正需要一個火熱的賽道幫助造血。

        2022年,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美聯儲加息、新冠疫情反復等種種因素疊加下,前一年還比較活躍的中國PE和VC(私募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開始大幅度剎車。

        創(chuàng)投節(jié)奏停滯表現在投融資兩端——募資不順、投資放緩。募資方面,根據Preqin數據,2022年上半年,投資中國的PE和VC僅籌集了43億美元的美元計價基金,還不及去年同期260億美元的一個零頭。投資方面,畢馬威中國的相關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PE和VC市場總投資數量為3610筆,同比下降21%;市場總投資規(guī)模為64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6%。

        水木資本創(chuàng)始管理合伙人唐勁草此前接受《財經十一人》采訪時表示:“目前除了高科技類、雙碳類的項目,其他項目大家都非常謹慎,像教育、消費、文化這些,基本上都不太投了。”

        易凱資本創(chuàng)始人兼CEO王冉在社交平臺發(fā)布消息稱,“保持基本正常的投資機構占比20%-30%,步伐明顯放緩的投資機構占比50%-60%,剩下10%-20%徹底躺平。”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合成生物是資本寒冬中難得的一個積極發(fā)展的賽道?!八莻€筐,可以往里放的東西很多,醫(yī)療基金能投,TMT和消費賽道的基金也能投,大家各有各的訴求?!瘪R睿說。另一方面,生物經濟是國家鼓勵的方向,在中國享有政策紅利,風投在國內有退出路徑。


        深創(chuàng)投創(chuàng)新投資研究院研究員林瑋對《財經十一人》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合成生物有“硬科技”屬性,理論上又能夠應用在食品、醫(yī)美、化妝品等幾個大市場,多項因素結合在一起,資本和FA一起做局,“很香”?!耙郧巴断M、醫(yī)療、互聯網的美元基金下注了挺多,但是人民幣基金不太敢這么玩?!?/strong>

        “那么多機構追著合成生物,大機構想的是必須在這個賽道上插個旗,而小機構可能是被LP催著投。能不能投出一個明星項目,大家都是在拆盲盒?!狈疥空f。“對于一些頭部機構而言,投十個項目,只要有一個成了,就能獲得可能上百倍的回報,覆蓋其他九個失敗?!?/p>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引導也提高了合成生物的熱度。2022年5月,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中四次提到合成生物學。2022年6月,深圳市政府發(fā)布了“20+8”政策,計劃打造20個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和8個未來產業(yè)的產業(yè)集群,而合成生物就是8個未來產業(yè)之一。


        “點石成金”的關鍵詞?

        到了2022年,芯宿科技、恩和生物、微構工場、柯泰亞生物等創(chuàng)業(yè)公司紛紛完成了一輪又一輪融資,背后站的是紅衫、經緯、高瓴、碧桂園、源碼、百度等明星機構。

        合成生物學產業(yè)鏈分為上中下游三個環(huán)節(jié),上游主要為提供DNA合成、基因編輯等底層技術的公司,中游是以菌株改造及自動化平臺為核心的平臺型公司,下游是生產各領域所需產品的應用型公司。

        目前受到資本青睞的多為中游的平臺型公司,例如藍晶微生物和恩和生物。

        恩和生物創(chuàng)立于2019年,已獲得一眾明星機構的投資,包括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旗下的風投公司。其融資總額超過1.45億美元,根據公開資料,恩和生物以計算為基礎,搭建了酶工程、菌株工程和發(fā)酵工藝工程平臺,涵蓋生物催化、生物轉化和生物全合成三大技術路徑。

        下游應用型公司也在采用自行研發(fā)或合作的方式積極布局合成生物技術或產品。以美妝領域為例,無論是海外的歐萊雅、資生堂,還是國內的華熙生物,都在追趕風口。

        歐萊雅通過創(chuàng)新挑戰(zhàn)賽“BIG BANG”聯動其風投基金尋找標的和合作方,資生堂中國也在2022年8月成立專項投資基金“資悅基金”,隨即宣布投資一家合成生物學公司——江蘇創(chuàng)健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布局美妝新型生物材料。這家被投公司主營新型生物材料與創(chuàng)新蛋白、核酸藥品。

        玻尿酸巨頭華熙生物的董事長趙燕則在2021財年的業(yè)績會上反復強調,2022年的重中之重是合成生物,比如多種功能糖和氨基酸類生物活性物質,并圍繞這些物質開展醫(yī)療、護膚、食品等終端產品開發(fā)。

        “合成生物”這個詞在華熙生物2019年年報中僅出現了1次,2020年7次,2021年報中則達59次之多。

        2022年7月,華熙生物方面對《財經十一人》表示,目前華熙對合成生物的研究,主要通過自主的研發(fā)平臺建設和產學研的合作這兩種方式。其研發(fā)團隊、技術平臺已搭建完成。合成生物技術國際創(chuàng)新產業(yè)基地落戶了北京大興生物醫(yī)藥基地,并已投入使用。不過,這家公司沒有提及目前合成生物技術具體應用在哪種原料或產品的生產。

        同樣的,“合成生物”也成了味精龍頭企業(yè)梅花生物財報里的熱門詞匯。梅花生物在2021年的年報中,將自己定義為“從基因組編輯到產品落地的全鏈條合成生物學公司”,29次提到“合成生物”,而這個詞在過往的年報中從未出現過。

        方昕告訴《財經十一人》,主動去貼“合成生物”標簽的公司分兩類,一類是它本來已經在用這方面的技術,只不過沒有“合成生物”這個詞——好比一些公司本來就在做虛擬人的產品,元宇宙這個概念火了,就改口說自己在做元宇宙。

        “第二類公司是真的不靠邊,硬貼上來。這樣的企業(yè)其實對合成生物一則看不懂,二則也不想看懂,只要這事兒可以炒作,賺一把錢就走了?!彼f。業(yè)內對于這種現象一開始很憤怒,現在已經見慣不怪。


        風吹過,誰能安全著陸?

        一個風口吹過,能否平穩(wěn)落地、扎實發(fā)展,取決于創(chuàng)業(yè)者爭不爭氣、投資是否合乎邏輯。目前,有幾處難題是合成生物企業(yè)普遍要面對的。

        其一,技術門檻高。一名投資機構的研究員對《財經十一人》哀嘆,合成生物學太難懂了,“它是一個底層的平臺型的技術,應用到能源、食品、醫(yī)藥等等,每個領域都不一樣,除了懂合成生物,還要懂不同的產業(yè)邏輯,入門時快‘瘋’了?!?/p>

        為了做好合成生物的投資,這幾年,馬睿把京津滬深的合成生物學專家都拜訪了一遍,自己也成了業(yè)內的專家,在《合成生物學》期刊擔任編委會委員。這本期刊的前身是中國生物工程學會會刊《生物產業(yè)技術》,從2020年開始更名為《合成生物學》。

        科學家對于資方來說是寶貴資源,許多投資經理都在找專家快速學習。方昕表示,一些創(chuàng)始團隊需要著名科學家去站臺,作為交換,對后者許諾一些股權,“科學家就是吉祥物”。

        其二,合成生物學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領頭人往往是科學家,但他們未必懂商業(yè)。很多情況下,資方需要進行“保姆式投資”——幫創(chuàng)始人找CEO、找員工。更有甚者,一些投資機構干脆“組局”,造一個項目出來,拉一個管理團隊、一個技術團隊,再找一個科學家撐場面,大家一起寫故事。

        恩和生物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崔好是哈佛-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培養(yǎng)的醫(yī)學工程和生物物理博士。在投身合成生物學的創(chuàng)業(yè)之前,她有多年的投資經驗,2017年在波士頓創(chuàng)立了巢生資本(Nest.Bio)。巢生資本也是恩和生物的種子輪投資者。

        另一名聯合創(chuàng)始人盧冠達則是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與電機工程系副教授,是崔好在麻省理工的導師。盧冠達是波士頓知名的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已聯合創(chuàng)辦了8家生物技術公司。這家公司的CTO蔡佳宏曾在Amyris擔任代謝工程科學家以及產業(yè)項目負責人。

        一個優(yōu)秀的CEO,決定了合成生物學項目的成敗,得“懂生意”??蒲腥藛T創(chuàng)業(yè),要么成為這樣的CEO,要么找到這樣的CEO。

        張浩千就是從“理工男”轉型“公司CEO”的實例,對此,他有切身體會。早期當他還不明白怎么做公司時,拿著峰瑞最初給的500萬元,花了一半去買了一臺設備,剩下的一半只夠發(fā)半年工資?!耙驗檫@件事,我們被峰瑞吐槽了好幾年。我現在站在投資人視角來審視自己,我們當時確實挺愣的?!?/p>

        其三,投資金額高、變現慢、商業(yè)前景存在不確定性。在這個“長坡厚雪”的賽道,其他行業(yè)的投資邏輯無法直接搬過來用。

        五年陪跑,馬睿發(fā)現合成生物“燒”錢的能力超乎想象。2017年峰瑞資本給藍晶第一筆500萬元后,至今在這個項目上已經追加超億元?!拔以缜耙詾槿谫Y兩三千萬,它就能拿出很多產品,后來發(fā)現需要一直追加投資。我們低估了這件事的難度和它成長所需的時間。”

        深創(chuàng)投創(chuàng)新投資研究院研究員林瑋接受《財經十一人》采訪時表示,目前市面上合成生物的項目估值普遍較高,并且離商業(yè)化還較遠,甚至有一些“攢局”的項目,實質上產品都還沒有落地,需要潑一盆冷水,“看了五六個項目都覺得邏輯不太能站得住腳?!?/p>

        “相比數字虛擬產業(yè),合成生物的確是有影兒的東西,但是在商業(yè)市場上需要被驗證?!?/strong>林瑋表示,所謂被驗證,至少需要在產業(yè)上與傳統(tǒng)化工的生產方式去競爭,如果合成生物的生產方式能“以百分之幾百的增速去提高市占率”,就還算是站得住腳——目前這一現象還未出現。

        由于合成生物學對于減排、環(huán)保的貢獻——據中科院天津工業(yè)生物技術研究所統(tǒng)計,和石油化工路線相比,目前生物制造產品平均節(jié)能減排30%至50%,未來可達到50%至70%——投資人也喜歡強調合成生物學與碳中和的密切關系。張濤認為,怎么減少碳排放,是有社會責任的公司都要考慮的問題,“但是把社會責任變成財務投資標的,多少有點偏門?!?/p>

        他觀察到,許多投資人帶著TMT的投資方式,通過合成生物學項目來到農業(yè)、食品領域,實際上行不通。食品行業(yè)是一個長跑的賽道?!叭绻顿Y人都是為了安全退出,不管后面的洪水滔天,只管自己的財務利益,那么不僅是投機行為,甚至是違法行為?!?/p>

        這些質疑都指向可能出現甚至已經出現的投資泡沫。林瑋預測,如果一些項目不能被持續(xù)認可,會僵持在一個估值上,難以持續(xù)融資。企業(yè)若不肯降估值,可能就裁員以壓縮成本。有些項目可能流血上市,發(fā)極少量的股份,到原始股解禁那一天,股價就一落千丈。

        馬睿雖然認定合成生物的長期趨勢,亦坦言資本市場這一陣勁風可能吹不過三年。“會很快洗牌,這是肯定會發(fā)生的事?!?/p>

        其四,平臺型公司需要證明自身的造血能力。

        根據興業(yè)證券的報告,目前合成生物的整體發(fā)展階段仍處于較早期,市場規(guī)模還不大,對產品研發(fā)的需求并不大,許多下游企業(yè)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就可以滿足生物基產品的研發(fā)需求。

        另一方面,目前合成生物學在規(guī)模放大的產業(yè)化過程中仍存在較高失敗風險,也會影響下游企業(yè)與平臺型公司合作的意愿。對于平臺型公司而言,僅依靠平臺為客戶提供研發(fā)服務,還不足以支撐其發(fā)展。即便是國外已經上市的公司,其研發(fā)服務的盈利模式還未得到完全驗證。反而是下游的應用型公司在節(jié)能環(huán)保、成本、產量等方面表現更佳。

        據《財經十一人》了解,一級市場上的平臺型公司多未實現盈利。


        合成生物的發(fā)展關鍵在下游

        合成生物的市場規(guī)模有多大,取決于它所應用的產業(yè)前景有多廣。

        峰瑞資本創(chuàng)始人李豐表示,在美國,合成生物學的產業(yè)技術多半被運用到了生物制藥技術當中,代表有如 Amyris、Precigen等公司;在中國,合成生物學產業(yè)技術基本都被運用到了化學和化工相關的行業(yè)。

        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從中國角度來說,中國基礎化工行業(yè)產值約占全球化工行業(yè)產值的40% 。麥肯錫預測顯示,未來10年,中國將為全球化工行業(yè)提供一半以上的增長。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經濟政策逐漸從投資驅動型增長轉向消費驅動型增長,催生出更為復雜的產品需求,可能導致特殊化學品需求的進一步增長。例如,高端個護產品市場的增長可能會需要更復雜的特殊表面活性劑。

        根據CBInsights數據,2019年全球合成生物學市場規(guī)模為53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將達到189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28.8%。在這一過程中,合成生物技術應用在食品飲料、農業(yè)和消費品領域的增速將遠超大盤的平均水平。


        數據來源:CB Insights、中信建投。制圖:熊彥莎

        李豐總結的這一現象,也可以理解為業(yè)內常說的合成生物的“選品”問題??茖W家在實驗室可以做各種嘗試,但是到了量產的范疇,只有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才有可能實現商業(yè)化。

        就算是大名鼎鼎的Amyris,也花了很多年才從選品的坑里爬出來。最初這家公司把法尼烯的應用定在生物燃料上,但是其成本高,與石油相比沒有價格優(yōu)勢,市場并不接受。后來,Amyris把法尼烯的應用從燃料轉向維生素市場,成為維生素E新工藝的合成原料,抓住了成本優(yōu)勢,在維生素品類上大獲成功。

        如果應用到食品領域,還必須考慮到政策法規(guī)問題。張濤表示,食品原料申報周期長,而且合成生物學生產的原料和食品,比如細胞基食品,在國外也少有能借鑒的,國內獲批需要很長時間。

        整體而言,有先例的應用獲批概率會更高一些?!拔覀兊慕涷炛?,發(fā)酵基生成的食品進展會快些,因為利用菌類、藻類的發(fā)酵方式在中國有先例,得到法規(guī)的認可更快?!睆垵f。

        化妝品領域也有類似的風險。以森瑞斯生物為例,這家合成生物學公司以釀酒酵母為底盤細胞,生產出大麻二酚、大麻萜酚和液體新材料橡膠這三種產品,在2022年4月完成了近億元的A輪融資。不過,即便是投資了森瑞斯的資方,也心存隱憂。

        森瑞斯的一名資方人士對《財經十一人》說,“它(森瑞斯)最初想做大麻二酚與大麻萜酚(功效型護膚品添加劑),但是這些成分在化妝品行業(yè)被禁用了?!彼f:“而現在想做的東西屬于上游的添加劑,到了下游產品里能添加多少量,還得再觀察?!?/p>

        這名人士坦言,資方的安全底牌在于,這一項目投得較早,估值低,風險也較低,“便宜就是安全,不用等它上市也可以在后期退出?!?/p>

        相似的,投資了PHA企業(yè)的王永也認為一切都需要再觀察?!昂铣缮飳W的本質是一種工具,怎么用到產業(yè)里,怎么推動產業(yè),企業(yè)如果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就技術談技術沒有意義。”

        產業(yè)化的關鍵,在于成本。他在PHA領域研究發(fā)現,無論是他曾經考慮過、因估值過高而放棄的藍晶微生物,還是他所投資的企業(yè),目前生產的技術很難實現與石油和煤炭同樣的成本,但是要發(fā)展新材料,就需舉國之力。

        王永認為,合成生物可以參考新能源的路徑。近五年來,新能源汽車的高速發(fā)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引導?!?019年以前,很多千億市值的企業(yè)還認為新能源不行,搞電車就死。然而隨著國家引導,外加上龍頭企業(yè)或實或虛的宣傳,行業(yè)飛升,公司股價飛升。”他說:“如果(合成生物的)下游市場得到國家重視,那么就是下一個新能源汽車(的規(guī)模),就誕生下一個寧德時代?!?/p>

        高瓴資本、經緯中國、紅杉資本、源碼資本、森瑞斯生物、弈柯萊生物等沒有接受《財經十一人》的采訪,記者未能聯系上倍生生物、柯泰亞生物、未名拾光等。

        作者為《財經》記者

        本文標簽: 合成生物學  蛋白  微生物  生物技術  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