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2-21 12:31:06作者:智慧百科
不知你有沒有這個感覺,如今當父母真有點無所適從。拿最常見的親子關(guān)系問題來說,孩子不學習,各種看電視、玩手機,根本停不下來。這時候管孩子,有時免不了一頓雞飛狗跳??墒怯腥苏f,這種熱暴力對孩子有傷害。
那么換個好點的辦法,講道理,定規(guī)則,設獎懲,可是執(zhí)行起來也是百般艱難。不能打,就免不了“冷處理”,可又有人說這是冷暴力,給孩子的心理陰影更大。
有父母就問了,那究竟該怎么做?乖巧的孩子怎么說都好,可攤上不聽話的孩子,好好說話根本不聽,怎么辦?
我有一個7歲多的娃,老話說“七八九,嫌死狗”,作為一個每天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老母親,我想說,該怎么管還怎么管。而且我想問,人就那么脆弱么,哪來那么多心理陰影?
01,一件事情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在于我們怎樣解讀
看過一期《圓桌派》,幾個嘉賓聊打孩子的事。馬未都、李玫瑾都說他們小時候就是打孩子的文化,家家戶戶都打孩子,沒有恨父母的,也不存在什么心理陰影。
竇文濤說,這應該和一個社會的共識和傳統(tǒng)有關(guān)。如果是在美國,打孩子是國家都不允許的。馬未都深表認同:“文化是最后一塊最強大的幕布?!?/p>
意思是,打孩子有沒有傷害要看當時的文化背景,人們的觀念。大家都不認為打孩子有傷害,孩子看到自己小伙伴都是這樣的,也就沒什么心里不平衡了。
一個事情對我們的影響,關(guān)鍵看我們怎么解讀。
類似的,TED演講《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里說,過去,無論是科學家還是大眾都認為壓力有害健康。但現(xiàn)在有研究報告表明,“壓力會增加死亡風險”只適用于那些相信壓力有害健康的人。那些承受很大壓力、但不認為壓力是有害的人,就沒有面臨死亡的問題。而且,這群人的死亡風險反而是最低的。
TED演講《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
這項長達八年、參與人數(shù)達三萬的追蹤研究證明,當你改變對壓力的看法,同時也改變了身體對于壓力的反應機制。當你認為這是我的身體在幫助我應對挑戰(zhàn),身體就會相信你,對壓力的反應也就會變得更健康。
這大概是心理學里的“自我實現(xiàn)預言”原理,預言可能是假的,但你相信了,它最后就真的成為現(xiàn)實。畢竟我們的想法和語言塑造著我們。
回到管孩子的事情上,如果你認為嚴格的管教對他是莫大的傷害,每天憂心忡忡,那么孩子也會受到這種悲觀情緒的影響,感到自己的童年充滿了陰影。
相反,如果你不這么認為,該管教管教,該關(guān)心關(guān)心,生活依舊,大家也不會覺得自己不正常。
這樣說倒不是贊成打孩子,喜怒無常、肆無忌憚地打孩子是虐待,這個常識我們是有的。而是說,出于管教的目的懲戒孩子沒必要擔心什么陰影。教育離不開紀律,有紀律就有嚴格的時候。
再者,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會犯錯,管教孩子也有不完美,不必因為一點不完美就惶惶不可終日。
02,管教要出成績,讓孩子嘗到甜頭
有人說,管孩子過于嚴格,就會給孩子特別大的挫敗感,孩子會感到很絕望,在學校老師管,回家父母管,太壓抑。
真的是這樣嗎?我看未必。
孩子是不喜歡受管教,都愛玩,但他們同樣也想在外面刷存在感:幼兒園的小朋友把小紅花看得比天大,小學生上課都爭前恐后舉手發(fā)言,朝氣蓬勃的小生命,誰不喜歡優(yōu)秀?
我們班的學霸每天做三份課外練習題,每次考試得第一,又當班長,天天被老師表揚、被同學羨慕,他會覺得每天做那么多題壓抑嗎?學霸的每一天可是滿滿成就感。
所以別說不能把孩子管太嚴,自信很重要。管得嚴出了成績,讓孩子嘗到了甜頭,他不會討厭被管,反而學到了自律。
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剛上學就對他說“分數(shù)不重要,只要努力了就行”,他可能都不能理解“努力”的意思。低年級的知識量和難度都不大,目標明確地跟孩子說“考100分”,當孩子考到了,肯定他是學習好的孩子。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自然就希望保持下去。
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當學霸,也不是非要考100分,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定目標,保持進步就好。這次考80多,下次就奔90。
另外,長遠來看,100分什么也代表不了,學霸也未必是最有出息的那個。這也提醒我們:未來是多元化的,別讓孩子把讀書、成績當成唯一的追求,也要多方面發(fā)展。
總之就是找到自己的長處,“刷到自己的存在感”。
03,比起管教,孩子更需要的是幫助
既然管教要出成績,管就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幫到孩子。
比如孩子磨蹭不愿寫作業(yè),催他一遍不動,兩遍不理,到了三遍我們?nèi)滩蛔”l(fā)了。這個過程就有點等著孩子犯錯挨罵的意思,雖然我們完全不是這樣想的,但出來的結(jié)果是這樣。
這種情況就別讓孩子拖到犯錯的那一刻,催促無效,就得換個做法。我通常是不廢話,拿起女兒的書房進書房,書本作業(yè)拿出來,“來,我們寫作業(yè)了?!?---也就是我先進入做這件事的狀態(tài),你也要跟著來。我不啰嗦,事情該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節(jié)外生枝。
幾歲的孩子,自控力很有限,貪玩、拖延都正常,很多時候做事得大人帶著做。我們做出表率,帶得多了,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自律。
孩子拖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時間預估不準確。一件事情要花多少時間,他沒多少概念,可能低估了任務難度,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這方面我們大人也常常失誤,比如做一頓飯要多少時間,現(xiàn)在開車去趟銀行要多久,1小時做個PPT夠不夠,等等,我們也說不準。所以不能怪孩子,估計時間、安排事務這個能力也是要通過訓練來學的。
我和女兒最近就開始記錄時間的練習。每天的日常,刷牙洗臉,吃飯,寫作業(yè)……全都記下。先預估一個時間,做完這件事再看實際花了多少時間,前后做個比較,看看自己預估得準不準,根據(jù)比較結(jié)果調(diào)整要做的事。
這是《奇特的一生》一書中,柳比歇夫管理時間的方法。他56年如一日地記錄時間,規(guī)劃時間,取得了很多成就,成為昆蟲學家,哲學家和數(shù)學家。
這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時間的方法,早點帶孩子做起來,記錄得越久,收獲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