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你瘋了嗎!我們怎么可能贏中國,我們可是西班牙??!”
2023-02-05
更新時間:2023-02-03 20:05:08作者:智慧百科
作者|章劍鋒
出品|網易科技《科學大師》欄目
拍攝|網易新聞直播中心團隊
平均每天有超過1.11萬人被診斷為新發(fā)癌癥,有將近6600人因癌癥死亡,肺癌的發(fā)病和死亡率居于眾多癌癥類型的首位。中國的癌癥負擔很重,預計在未來十年腫瘤患者還將繼續(xù)增加。
上面的數據載于2022年國家癌癥中心發(fā)布的全國癌癥報告,采用的研究數據是2016年一個年度的全國癌癥登記處登記資料。
在新冠疫情困擾著人們的身心健康之際,我們也十分有必要把目光投向其他的疾病領域,作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頭號疾病,癌癥是首要引起關注的方面。
2023年2月4日,是國際癌癥日,網易新聞《科學大師》欄目特別發(fā)表腫瘤病因學家程書鈞教授的訪談,請他分享癌癥醫(yī)學及健康應對知識。
程教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研究員、中國抗癌協(xié)會名譽副理事長,一生奮戰(zhàn)在腫瘤醫(yī)學與科研的第一線,帶領團隊建立了有先進水平的致癌物快速檢測系統(tǒng),對中國食管癌和肺癌發(fā)生相關的致癌因素作了大量研究,并構建人肺癌變前病變模型,提出以癌前病變發(fā)生與逆轉機理作為我國當前腫瘤集注研究的主攻方向,獲國家批準,成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首批入選項目。
一,老年人更易得腫瘤,這是一種進化性的疾病
《科學大師》:人為什么會得癌癥,您是腫瘤病因學家,請給我們通俗地做一些解答?
程書鈞:人們圍繞腫瘤已經研究了將近200年,提出了種種學說,到今天為止,比較占優(yōu)勢的主流學派應該是基因突變學,這個學派認為腫瘤的產生是由于人體細胞基因發(fā)生突變,突變的細胞累積到最后,就產生了腫瘤,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我傾向于認為,腫瘤的產生跟人的進化有關系。某種意義來講,腫瘤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疾病。
有研究表明,人一般在50歲以前,得腫瘤的幾率不到2%,也就是說50歲以前的人很少得腫瘤,但是到了五六十歲以后,腫瘤病人就開始增多了。
按照進化學說,就是人在四五十歲以前要繁衍后代,必須在這樣一個年齡段要保證繁衍后代的能力,否則這個物種就不能生存下去。一旦過了生育期年齡,已經完成了你的生殖使命,這時候自然界就要淘汰你,人就要開始走向衰退。
這時候產生的疾病很多,主要是慢性代謝綜合征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包括腫瘤,這些病都會逐漸產生。
《科學大師》:按照這個理解,老年人更容易得腫瘤?
程書鈞:是的,人的壽命越長,腫瘤的發(fā)生幾率就越高。為什么現在的腫瘤比以前多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的壽命長了,我們國家人均壽命現在到了78、 79歲了,解放前恐怕才四五十歲,所以那時候腫瘤發(fā)病率就不會太高,現在自然就高了。
有統(tǒng)計,腫瘤百分之八九十的發(fā)生幾率都是在五六十歲以后到七八十歲人群之間。一般到了六七(十)歲的時候,腫瘤發(fā)病率就顯著增高了,進入發(fā)病最高峰,這個高峰一直要持續(xù)到80、90歲以后。
美國人均壽命大概在79歲左右,他們腫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都接近70%了,但發(fā)病率也不比我們低。歐洲腫瘤患者有時候發(fā)病率比我們還高,因為他們的人均壽命比我們要高一點,核心問題就是衰老(長壽)的人多了。
《科學大師》:是不是我們很多正常人的體內實際上也是有癌細胞的?
程書鈞: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會不斷遇到外界各種各樣有害的東西,造成身體的細胞發(fā)生改變。這些發(fā)生改變的細胞,很多都潛伏在身體里,如果人的免疫功能比較好,會不斷清除它,到了五六十歲以后,你完成你的生育功能以后,機體的免疫能力下降,這些細胞就有可能發(fā)展起來。
我看到相關的科學報道,在對幾百例尸檢(他們不是死于腫瘤,而是別的各種各樣的原因死亡)的研究中發(fā)現,這些死者從20、 30、 40、 50、 直至70 、80歲,他們的前列腺腫瘤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到了八九十歲時幾乎有50%的人有前列腺癌,但是由于前列腺癌導致死亡的人不到1%,就是說大多數帶著前列腺癌的人還能存活。
人類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身上帶著一些瘤細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不一定是腫瘤病人。比如我今年82了,身上會不會有一些癌細胞?我相信會有的,但是我現在的機體功能還能保持平衡,所以我現在不是腫瘤病人。
二,這些因素都可能誘發(fā)癌癥,要當心!
《科學大師》:現實生活中,哪些因素會誘發(fā)腫瘤?
程書鈞:有報道說,幾十年上百年前我們人類身上沒有的東西,現在都有了,有好幾千種,是什么原因導致?
一個是化學因素,比如吸煙,煙里面有很多致癌物。有人跟我說,程老師某某人吸煙30年,他沒得腫瘤。我說你這個話講的對,他這個人吸煙不得腫瘤是對的,因為易感性不同,但如果你拿10萬個吸煙的人和10萬個不吸煙的人,你去對比,吸煙的人得腫瘤的幾率是不吸煙人的10倍到20倍,吸煙會增加得腫瘤的概率。
化學因素中還有各種的污染,包括我們吸入的汽車尾氣,空氣中有一種二惡英,是致癌的。包括我們平時做菜的油煙,也可能含有一些致癌因素。咱們中國有一部分人做菜都要爆鍋,覺得這樣做出來的菜好吃,我自己幾十年做菜從不爆鍋,油煙機四五年都不要清洗,因為我從來是先放菜,后擱油,這樣不冒煙,也不用吸入油煙。
還有塑料,這本身是一個好東西,我們生活中離不開塑料袋,但是塑料里面有一種硬塑劑,里面有雙酚A,現在知道雙酚A,和有些腫瘤的發(fā)生是有關系的。我建議你,最好不要拿塑料杯去盛熱水喝,特別是油炸的裝著熱湯的,如果你天天吃這樣的東西,那就不大好,有些塑料里的化學成分會溶解出來。
再有一個是物理性的東西,比如射線、太陽紫外線,西方人皮膚癌就多,中國人好一點,黑人就很少,因為他的皮膚色素保護了,所以對射線也是要防護,這是物理性的。
另一個是生物性的病毒,像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跟宮頸癌有關系,乙型肝炎病毒跟肝癌有關系,還有胃癌,跟幽門螺旋桿菌有關。這些很大一部分跟人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環(huán)境、個人的防護意識有關系。
還有營養(yǎng)結構的改變,跟腫瘤也有關。我們國家二三十年前,結直腸癌患者還是不多的,西方很高,這幾十年我們國家結直腸癌發(fā)病率也上來了,因為很多人生活方式改變了,開始用高脂肪飲食,攝入大量的脂肪。營養(yǎng)好了人也吃得多,體重開始超標。這些原因就使我們的腫瘤的發(fā)病譜改變了。
現在是結直腸癌發(fā)病率上來了,食管癌發(fā)病率下去了,有人說食管癌是窮病,結直腸癌上升跟營養(yǎng)有關系。不只是癌癥,過度的營養(yǎng)也是很多慢性代謝綜合征的重要成因。
三,腫瘤可以推遲發(fā)生,但是要消滅腫瘤可能很難
《科學大師》:癌癥為什么會成為健康頭號殺手?目前有特效藥嗎?
程書鈞:總體來講,腫瘤患者在我們國家的死亡率大概占1/4到1/5左右,按照2020年的數據,我們國家腫瘤的發(fā)病人數大概在400萬左右,死亡率是300左右。從這個數據看,我們國家的整個腫瘤發(fā)病率還在上升中,但是死亡率有所改善,從十幾年前的5年生存率在30%左右,現在上升到將近40%了。
高血壓都沒有5年生存率一說,腫瘤它就特殊,說我給你治療后你存活了5年,就算治好了,這就叫5年生存率,所以腫瘤確確實實是全世界都面臨的一個頭號的或者二號的死亡疾病。
現在腫瘤治療中,有一個最時髦的靶向治療,就是當人體細胞的基因突變后會產生新的產物,那么我們的藥物就針對這個新的產物去治療,這有一定效果,但是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靶向藥物治療,都存在耐藥性的問題。腫瘤是一個混雜的異質性的東西,是由各種各樣的細胞組成的一個群體,你靶向治療把其中敏感的細胞殺死了,但是它總會剩下一些不敏感的細胞,這就是腫瘤的異質性。
關鍵是腫瘤的轉移,這很致命,一旦發(fā)生轉移,治療起來就極其困難。如果不轉移,人是沒有事的,它就是身體的局部長了一個腫瘤而已,但轉移發(fā)生后,它還會繼續(xù)生長,會破壞人體很多器官的功能,導致人的死亡。
腫瘤為什么會出現轉移?現在醫(yī)學上并不是很清楚它的發(fā)生機制,對它的科學認識差得很遠。
一個瘤塊里面,存在各種各樣的細胞,有的是癌細胞,有的是正常細胞,一般治療是用化療藥物,它把大部分細胞殺死,剩下還有一部分是抵抗的,本來好的細胞跟癌細胞混在一起,大家還能平衡一段時間,你把這部分殺掉了,那一部分就很快會活躍起來。因為癌細胞跟正常細胞有很多共同性的東西,你把癌細胞都殺死,本來的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了,所以轉移就會加速。
現在治療腫瘤也沒有特效藥,一般我們主張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但這并不是說我吃一個藥就全好了,就能永遠治好再也不得了,現在還沒有這種醫(yī)學手段。只能說你得了癌癥,用了某類藥治療,有一部分人群會出現一定百分比的好轉,可以持續(xù)生存一段時間,也就是這樣。
癌癥是人的體內細胞產生的,它不是外來的細菌感染,說我可以吃藥就吃好,藥物沒有辦法百分百對人體內的正常細胞和癌細胞進行區(qū)分。這就是它難治的原因。
《科學大師》:癌癥有可能被人類攻克或消滅么?
程書鈞:我個人體會,從生物進化角度來講,人們不大可能消滅腫瘤。人們可以把得腫瘤的時間不斷往后推遲,比如從五六十歲推遲到七八十歲、甚至九十歲,這是可能的,也可以做到讓腫瘤病人的生命質量相對比較好的存活下去,延長他們的存活期,但是你要說以后現實世界中就沒有腫瘤了,這種可能性不大。
因為目前人們對于腫瘤的科學認識,還有很大距離,對于這種微觀的生命現象我們不清楚的地方還很多,已經認識到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
以前在腫瘤治療的過程中出現過很多所謂的希望之光,比如說抗體出來了,有人說這下可以把腫瘤征服了,結果證明也不行。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要攻克腫瘤的神話,最后一個都沒有實現。
今天流行的靶向治療,說是可以把腫瘤細胞殺滅,應該承認它是醫(yī)學上的進步,但真想消滅腫瘤,還遠著呢,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聲稱要把腫瘤全部消滅,就像聲稱要消滅高血壓一樣,我覺得很艱難的。
《科學大師》:也就是說,不能吹牛,不能冒進,要有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程書鈞:是的,不能吹牛。我跟我們學生講,搞腫瘤醫(yī)學的人,不要吹牛。我們眼見歷史上一個個在腫瘤治療上吹牛的案例,最后都破滅了。就像前面講的,腫瘤涉及整個人類生命進化過程的很多因素,很復雜,所以不要輕易就說能攻克腫瘤,也許今后的研究當中會有進展,但是也會是很緩慢的。
四,年輕人得腫瘤幾率低,但不能掉以輕心
《科學大師》:雖然年輕人群體腫瘤發(fā)病率不高,但我們也會經常看到一些年輕病例,尤其是年輕的病例得了癌癥去世的報道,作為專家,您對年輕人抗癌有什么專業(yè)建議?
程書鈞:我說年輕人不如老年人那樣容易得癌癥,但年輕人得癌癥也有一定的比例,不是說他們就完全不得這個病。有的年輕人很早就發(fā)病,我見過三十幾歲得腫瘤的,是個公司的老板,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說這人病了,我了解到這個人工作非常努力,超負荷工作,飲食和作息都不規(guī)律,又抽煙又喝酒,后來發(fā)現時已是胰腺癌晚期,這時候再看醫(yī)生為時過晚。
我們有些年輕人,為什么早逝?他們工作十分努力,壓力很大,超過體能負荷,加上他們生活的方式也不怎么健康,經常開夜車,他的宿主因素不足以修復外界的損傷,所以就得病。
我認為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在身體保健方面都應該做到這四點:一,科學的營養(yǎng);二,合理的運動;三,良好的心態(tài);四,宜居的環(huán)境。其中的前三點,都是和我們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系。
科學的營養(yǎng),就是你吃東西要多樣性,東南西北什么東西都得吃一點,不要老吃一種東西,攝入量過多也不行,可能會造成營養(yǎng)的失衡,吃到好吃的就猛吃也不行,最好是能把你的體重保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
運動跟健康的關系,也很密切?,F在很多人出現脂肪代謝障礙,營養(yǎng)過剩,運動不夠,脂肪代謝就出麻煩了,發(fā)生脂肪肝,肝功能、腎功能也不好了,糖尿病、心血管病、動脈硬化,都是跟缺乏運動調節(jié)有關系。
第三個良好的心態(tài),這是最難的,但它對人的健康是起決定性作用。一個人在一生中會不斷遇到問題,面臨各種情緒和心理狀況,心理平衡差一點的,有時候就緩不過來,可能長期就停留在抑郁焦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的時間長了就要得病,所以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五,得了癌癥不可怕,人們可以實現帶瘤生存
《科學大師》:談癌色變,您覺得有必要么?
程書鈞:過度懼怕是沒必要的,我們經??吹?/b>影視節(jié)目,主人公得了白血病之類的,最后都不行了,這是一個誤區(qū)。實際上大家沒有注意到,真實世界里面有很多得了腫瘤的病人,他們心情愉快,也活得很好。
不要一講得了腫瘤就覺得那么可怕悲觀,說我得了糖尿病還不要緊,我打點胰島素也能活下去,我得了高血壓也不要緊,唯獨得了腫瘤就不行了?這個錯誤觀念一直籠罩著我們。但在抗癌樂園里有相當一部分病人,狀態(tài)都很好,喜歡跳舞唱歌,身上的腫瘤并沒有完全消失,但是他們的機體跟腫瘤實現了平衡,就能跟得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帶病生存。
醫(yī)學上要盡量去研究怎么讓患者帶瘤生存,盡量提高他們的整體生存狀況,就是身上帶著瘤也沒有關系。如果我們從這個方向進行研究探索,也許將來會有所發(fā)展,你要保證病人機體正常的功能在運轉,而不要尋求想盡辦法把他身上的癌細胞徹底殺光,實際上要把人體癌細胞徹底清除是很困難的。
《科學大師》:您說到良好的心態(tài)跟健康的關系,這方面有研究案例么?
程書鈞:有人做了一組實驗,把父本母本遺傳完全一樣的小鼠,分成兩半,一半放在一個小籠子里,還有一半放在很大的空間里面,有玩具,有吃的,環(huán)境很不一樣,最后研究發(fā)現,無論是誘發(fā)的腫瘤,或者是自發(fā)的腫瘤,小籠子里的小鼠身體里的腫瘤個頭都非常大,而那些生存環(huán)境很好的小鼠,身上腫瘤都非常小。
還有一個實驗,把長腫瘤的小鼠分兩組,一組刺激它們大腦可調節(jié)情緒的中樞神經,另一組不進行刺激,實驗發(fā)現刺激中樞神經的小鼠得的腫瘤非常小,沒有刺激的就不行。差別在于它們的大腦中能分泌出導致愉悅的激素,這對腫瘤生長能產生抑制。愉悅的情緒對疾病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動物是這樣,人也是,你看有些人得了病,成天靠藥靠醫(yī)生來維持,進入到病人模式。另外有一些人得了病,除了一些必要的治療外,照樣上公園鍛煉,背包出去游玩,這些人群總體的治療效果就會比較好。
《科學大師》:這對腫瘤治療是不是也有啟示?
程書鈞:科學證明,人一旦被診斷為腫瘤,有50%的人會進入抑郁狀態(tài),別的病一般沒這么高的。這些進入抑郁狀態(tài)的腫瘤病人,死亡率比沒有抑郁狀態(tài)的病人要高20%,可以看出情緒對腫瘤病人的存活很重要。我主張,一旦得了腫瘤,也應該保持良好生活規(guī)律不變,適當減輕一點負擔,要有信心,一個人的強烈信念和愉快積極的心情是很重要的。
我們不要只是把眼睛盯在腫瘤上面,還要關注患有腫瘤的病人,要全方位去發(fā)展人本身的康復能力。
你看動物,得病了誰給它用藥,它很多都能好,靠什么?靠的就是它在進化過程中的自我修復能力。
我主張,現在的醫(yī)學不要把人當成一個純粹的生物,不要發(fā)展成生物醫(yī)學,現代醫(yī)學實際上包含了社會醫(yī)學、心理醫(yī)學,是非常綜合的一個概念,你不關心病人的心理和情緒,不關心病人的生活狀況和家庭環(huán)境,光就靠醫(yī)院和大夫是不夠的,離開了醫(yī)院,病人自己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六,這幾種腫瘤死亡率并不高,可以摘帽
《科學大師》:腫瘤有很多種,是不是有些癌癥經過治療也是可以緩解的,并不都是絕癥?
程書鈞:有些科學家建議可以把幾種腫瘤的帽子給摘了,比如甲狀腺癌,現在高敏感的B超檢查,很多人經常會被告知甲狀腺有結節(jié),非常普遍,這人就害怕了,懷疑自己是不是得腫瘤了,甚至有的醫(yī)生建議說甲狀腺結節(jié)可能癌變,要切掉。切掉以后就得終身服用甲狀腺激素,這屬于過度診斷。結節(jié)我自己也有,幾十年了沒事。而且這幾十年來診斷出來的甲狀腺癌發(fā)病率高十四五倍,可是甲狀腺癌的死亡率并沒有變化,還是很低。
還有前列腺癌,現實生活中身上帶著前列腺癌的人不少,但是死亡比例很低。還有乳腺癌,這也是讓很多女同志感到害怕的,其實乳腺結節(jié)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問題的,這些所謂的腫瘤惡性程度很低,現實生活中乳腺癌發(fā)病率也在上升,但死亡率并沒增高。還有皮膚癌和透明細胞腎癌,死亡率都沒有大的變化。有人建議是不是不要把這類疾病叫作惡性腫瘤,就改稱惰性上皮內病變,我很支持這個觀點。
哪怕真得了腫瘤,也不必害怕,腫瘤中有一類的發(fā)展是非常緩慢的,你只要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就好了。
《科學大師》:講到健康,大家樂衷于養(yǎng)生,但普通人不是專家,可能又不得法,您覺得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程書鈞:健康與否,關鍵取決于人的心理狀態(tài)。像我們老年人,工作上可以退休,但永遠不要在精神上也徹底退休,要始終保持有所作為的心態(tài),要相信自己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可以為他人為國家做一點貢獻的,這極其重要。要說養(yǎng)生,我覺得這才是最關鍵的。
有的人退休后,覺得自己沒用了,啥也做不了,這一類人身心恐怕很快就要退化。我覺得一個人千萬不要靠養(yǎng),事物發(fā)展都是處在動態(tài)平衡過程中,總是會不斷遇到問題,不斷實現新的動態(tài)平衡,老人在家里,哪怕掃個地也是貢獻,不要就等著吃飯,吃完飯就睡覺。
什么叫健康?現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不是強調人的壽命一定要活多長,而是強調要有健康的壽命、健康的生活,不是說你活到90歲,天天躺在床上要有人照顧,這種長壽的意義終歸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擁有健康的長壽,自己能夠生活自理,最好還能為他人為社會作出一些貢獻,發(fā)揮一些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