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1-08 00:44:59作者:智慧百科
題圖 | 視覺中國
2022年11月6日,騰訊科學WE大會迎來了十周年。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之一,騰訊的一舉一動總是牽動著媒體和公眾的目光。而如果要總結騰訊最近這兩年惹人關注的新聞,“不確定性”恐怕是最具概括力的關鍵詞,股價震動、業(yè)務和組織變動,無一不可以歸納在這個關鍵詞之下。
不過,也有確定的,那就是始于2013年的科學WE大會,延續(xù)至今。雖然期間遇到各種挑戰(zhàn),但始終沒有停歇,即便這三年遇到疫情,也照辦不誤,只是從線下挪到了線上。
騰訊首席探索官 網(wǎng)大為
本屆WE大會邀請的嘉賓依然是全球頂尖科學家,包括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托馬斯·林達爾、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馬瑟、中國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奮斗者”號總設計師葉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tǒng)總設計師楊宏、等離子物理學家李建剛等。
不僅如此,在WE大會現(xiàn)場,騰訊還宣布將在前海新總部建一座永久性科技館,并將和科研機構合作,基于科技史實和海量論文篩選,運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聯(lián)技術制造一棵“科技樹”。這棵“科技樹”將跨越百年科技史,以基礎學科為根脈,以學科的發(fā)展演為枝干,串聯(lián)起突破性的科學成果。
盈利是企業(yè)存在的目的和賴以生存的基礎,但WE大會完全不同。雖然每一屆都投入巨大的資源和心力,不遺余力地邀請世界頂級科學家出席,甚至專程派團隊前往國外攝制演講,但大會不談商業(yè)、無關競爭,科學家只是獨立談科學、看未來,而且騰訊也從來不做主角,更不做廣告、不求回報。
只搭臺、不唱戲、純公益、不賺錢,這樣的傻事,騰訊一干就是十年。
騰訊CEO馬化騰只出現(xiàn)在第一次WE大會上,給大會奠定了“不談競爭,不談商業(yè),只看未來”的基調(diào)。從第二屆開始,馬化騰再也沒有登臺,而是成為忠實的觀眾。
騰訊這樣做,價值觀很明確,那就是既然一開始就定下不談商業(yè)、無關競爭的基調(diào),那就說到做到,把這個舞臺交給真正的明星:科學家。
于是我們看到,10年里,來自五大洲10個國家、涵蓋數(shù)十個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及前沿科技應用的87位科學家登臺傳遞科學知識,分享科研成果,探討人類未來命運。其中包括7位諾貝爾獎得主、1位圖靈獎得主、十多位的中國兩院院士,以及多位美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等。
WE大會也早已不僅僅是一個百家講壇了,而是增添了許多人文關懷和溫情成分。
它成為了連通科學家友誼的橋梁——
科研搭檔在此聚首。2017年,包括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基普·索恩(Kip Thorne)在內(nèi)的三位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主要成員,因?qū)χ苯犹綔y引力波做出的杰出貢獻,一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巴里什和索恩先后于2016年、2018年站上WE舞臺。
同事在這里相聚。2018年,索恩的同事兼舊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麗莎·蘭道爾(Lisa Randall)也登上了WE大會舞臺。
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在此延續(xù)。斯蒂芬·霍金和索恩早在1960年代就建立了友誼,后來霍金成為加州理工學院的客座教授,又與索恩成為同事?;艚鹪?017年參演WE大會,索恩2018年登臺;同樣在1960年代,霍金成為劍橋新生時,羅杰·彭羅斯(Roger Penrose)是其博士學長,2021年,彭羅斯登上WE大會舞臺。
它成為頂尖科學家傳幫帶的紐帶。潘建偉讀高二時,聽了中國現(xiàn)代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嚴濟慈回母校東陽中學的講座,受到嚴老的鼓勵,走上科研道路。潘建偉如今是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打造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墨子號”。12年后,潘建偉回到母校講量子科普,坐在臺下的陸朝陽受到他的影響和鼓勵,后來成為潘建偉的學生、量子科學家。2020年,潘建偉在WE大會登臺。1年后,陸朝陽參加騰訊科學小會,又給孩子們做科普。
它成為偉大科學家經(jīng)典時刻的留聲機。2017年,霍金在身體欠佳的情況下,在英國給WE大會錄制了8分鐘時長的演講視頻——《我們?yōu)槭裁匆剿饔钪妗?。沒想到轉年3月,霍金就與世長辭。那8分鐘演講,成了他留給中國觀眾的絕唱。演講結尾時那句“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此后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肩負起探索太空的使命。
它甚至成為諾貝爾獎的“前哨站”。 Barry Barish在2016年出席WE大會,并發(fā)表主題演講《從愛因斯坦到引力波》,次年就因為對LIGO和引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技行業(yè)辦會,最后大多淪為主辦方技術、產(chǎn)品的推介會,并未真正觸及前沿科技——要么不新,要么不深。
但是說WE大會傲立于全球前沿科技潮頭,卻不是溢美之詞。事實上,十年來,WE大會見證了不同領域最新科研成果的層出不窮,記錄了全球科技的迭代、前進——
2016年,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基因編輯領域?qū)<邑晾谔岢隽思俭@四座的“生命是可被編程的”的觀點,并展示如何將CRISPR技術應用于人類基因編輯工程;
2019年,卡爾·朱恩(Carl June)發(fā)表演講《第一種能治愈癌癥的療法》,分享了CAR-T細胞免疫療法如何對抗癌癥;
馬克·麥考林(Mark McCaughrean)曾參與哈勃望遠鏡項目,推進韋伯空間望遠鏡項目落地實現(xiàn),2018年在WE大會舞臺演講《韋伯空間望遠鏡:從初光到新星》,介紹韋伯空間望遠鏡的進展;
2021年12月,韋伯空間望遠鏡發(fā)射升空;
2022年11月,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韋伯空間望遠鏡高級科學家約翰·馬瑟(John C. Mather)來到WE大會舞臺介紹韋伯空間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中關于太空的最新發(fā)現(xiàn)。
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韋布空間望遠鏡高級科學家 約翰·馬瑟
WE大會的名字是Way to Evolve的縮寫,關照的是人類科技的進化之路。WE大會關心前沿科技和人類未來命運,也借助頂級科學家最新科研成果的分享,將億萬中國普通民眾了解科學領域最前沿、頂端的科技,甚至啟發(fā)更多的青少年兒童帶著好奇心和懵懂去勇敢叩響未來的科研大門。
騰訊將在前海新總部新建的科技館點亮的“科技樹”也將沿襲這一理念,全面展示人類過去數(shù)千年從最早仰望星空,到不斷摸索前行,艱難穿越黑暗,直到一點點創(chuàng)造燦若繁星的科技變遷史,指引人類邁向更加繁榮的科技、文明、更加美好的未來。
說騰訊一點私心都沒有,其實也不完全對。作為一個在中國主場舉辦的科學大會,WE大會不可能少了東道國的印記。
10年來,一共有近三十位中國科學家登臺,研究領域包括信息技術、地球科學、材料與能源、生命科學等等。從現(xiàn)代密碼學基礎奠定者之一、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到中國腦機計劃負責人、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從帶隊測出“幽靈微子”中微子振蕩模式的中科院院士王貽芳,到締造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墨子號”的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再到今年的李建剛、楊宏、朱敏、姜鵬、葉聰?shù)热耍际窍碜u中外、站在科學金字塔頂尖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在WE大會上,我們看到了中國自主科技創(chuàng)新最新成果,它如同一面映照著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攀高歷程、國之重器變得更強鏡子。在這里,你能第一時間看到中國最新、最強的科技成果。
比如,潘建偉在2020年WE大會上發(fā)表演講《新量子革命》后不久,就研制成功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是中國首次實現(xiàn)“量子計算優(yōu)越性”的里程碑式突破。次年,潘建偉等完成的“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優(yōu)越性實驗入選2021年國際物理學領域十項重大進展。
再比如,2022年10月,“中國天眼”FAST宇宙中探測到最大的原子氣體結構。一個月后的WE大會,國家天文臺FAST總工程師姜鵬就登臺發(fā)表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tǒng)總設計師 楊宏
再有,2022年11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tǒng)總設計師楊宏參加。而就在3天前,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不到4個月前,隨著問天實驗艙發(fā)射升空,成功與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組成了中國空間站的新組合體。
自接入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以來,中國孕育出了龐大的科技產(chǎn)業(yè),也催生了一系列營收規(guī)模達到世界級水平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但有目共睹的是,整個中國的信息技術產(chǎn)業(yè)更多聚焦于社交軟件、電商購物、視頻網(wǎng)站等上層應用領域,在芯片、操作系統(tǒng)、光刻機、工業(yè)軟件等底層核心技術及很多基礎科學領域,底子還十分薄弱,距離歐美發(fā)達國家差距明顯。
隨著國際局勢變化,歐美主流大國發(fā)起科技戰(zhàn),這種差距被進一步放大,導致我國在諸多領域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
再加上人口等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huán)境等達到上限,夯實基礎科研,加強自主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的不二選擇。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的掌舵人,馬化騰深切體會到形勢之緊迫。2018年,中興事件發(fā)生后不久,他在未來科學論壇上呼吁:“現(xiàn)在這個時候,要更加關注基礎學科。過去,大家更關注實用主義,但是我想所有人都清楚,我們不能再抱有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資源去做基礎科學研究?!?019年“兩會”,他又提交《關于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 加強中國關鍵核心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的建議》,再次大聲疾呼:“如果我們的科研成果像沙灘上建高樓,根基不穩(wěn)的話,未來風險非常大?!?/p>
作為一個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而成長起來的公司,騰訊也在用實際行動肩負起支持中國的基礎科研。
中國工程院院士、等離子體物理學家 李建剛
WE大會絕大多數(shù)科學家和研究領域都是基礎科研——80多位科學家當中,近20人來自物理學,近20人來自生命科學,30多位科學家來自材料與能源學、計算機科學和空天科技,他們的研究都扎根基礎科學。
以WE大會為起點,騰訊陸續(xù)打造了醫(yī)學ME大會、青少年科學小會等科普系列項目,以及科學探索獎、新基石研究員計劃等面向基礎科研的資助項目,自身也成立了AI Lab、優(yōu)圖、蓬萊、量子、Robotics等實驗室,形成了一整套支持基礎科研的體系。
其中,“科學探索獎”是為了幫助到那些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青年科學家,在攻堅的關鍵時刻幫助他們?nèi)〉猛黄?,從而攀登科學高峰。迄今為止,該獎已資助了200位優(yōu)秀的青年科學家。
努力沒有白費?!翱茖W探索獎”也實實在在陪伴了科學家的科研突破之旅。比如2021年WE大會嘉賓、浙江大學教授李鐵風。2019年12月,李鐵風團隊、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等聯(lián)合完成制造出的仿生軟體機器魚,成功在1萬多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坐底,自由活動。他正是當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前沿交叉領域的獲獎人。2021年3月4日,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發(fā)了仿生軟體機器魚。
雖然只搭臺、不唱戲,但騰訊并非真正的冤大頭。如果只算短期的小賬,WE只出不進,的確不劃算,但如果往長遠、往大了看,這個純粹的公益行動其實既利他,也利己。
站在歷史的角度,科技是人類社會前進的第一推動力。歷史上,人類每一次沖破危機,尤其是全球性經(jīng)濟危機,科技創(chuàng)新都是不二法門??萍紕?chuàng)新帶來帶來全體人類的普惠。
站在國家的高度,眼下,內(nèi)外部環(huán)境都使得自主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中國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唯一選擇,因此,支持中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基礎科研就是支持企業(yè)自己,每一個體的命運都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國運就是司運,國運就是全體國人的命運。
即使只是站在企業(yè)的視角,放眼全球,沒有第二家公司創(chuàng)造出WE大會這樣的舞臺,而騰訊通過舉辦WE大會以及由此而開枝散葉建立起的支持基礎科研體系,不僅使得自身“科技向善”的形象得到潤物細無聲的強化,也能夠擴大自身的科技生態(tài),持續(xù)跟進科技前沿,擁抱未來,而不至于失去通往新時代的門票。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托馬斯·林達爾
向上、向前,向善,科技本該如此。
正如史蒂芬·霍金在WE大會上留給中國觀眾的最后一次公開演講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的文明始于約一萬年前,其發(fā)展一直在穩(wěn)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xù)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
人類所有偉大的進步,都源自大膽的想象和勇敢的探索。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甚至整個人類,要想更上一層樓,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投身科學,深入無人區(qū),探索未知世界。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zhì)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今天,包括WE大會在內(nèi)的全社會科普行動在青少年、公眾心中埋下一顆科學種子,未來,這顆種子就有機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騰訊高級副總裁郭凱天發(fā)布“科技樹”
假以時日,當種子廣泛播撒,并發(fā)芽成長,一片片科技森林將遍布全國,屆時中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將迎來源源不斷的動力,中國也將為世界的科技創(chuàng)新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