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2-07 22:31:03作者:智慧百科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道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yè)頻道網站12月2日發(fā)表題為《美國希望歐洲對中國苛刻,但歐洲苛刻不起》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嚴厲措辭,希望歐洲效仿,但歐洲承擔不起這么做的代價。
美國政府一直特別關注中國,在喬·拜登總統(tǒng)上任后不久便把這個話題作為國際討論的主要內容。近幾個月來,相關評論和行動不斷升級。例如,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周三說,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企業(yè)日益嚴重的威脅。
雷蒙多。美聯(lián)社資料圖
這一信息在歐洲得到了分享和認可。有報道稱,美國官員告訴歐洲國家官員考慮對中國實施出口管制。本頻道周四聯(lián)系了美國商務部,但該部并未立即對此發(fā)表評論。10月,美國對中國獲取美國研發(fā)的某些技術實施了限制。
盡管歐盟在不同場合稱中國為“戰(zhàn)略對手”,但歐洲奉行的態(tài)度與美國并不同。
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地緣政治主管安娜·羅森伯格周四在接受本頻道采訪時表示:“歐盟正試圖制定自身有別于美國的對華戰(zhàn)略。這一戰(zhàn)略旨在‘降低’中歐關系的風險,而不是‘脫鉤’?!薄懊撱^”是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經濟聯(lián)系的分離。但對歐洲來說,這并不符合它的利益。
歐洲統(tǒng)計部門的數據顯示,中國是歐洲商品的第三大買家,也是2021年歐洲國家進口產品的最重要市場。在歐洲經濟因俄羅斯對烏克蘭采取特別軍事行動而舉步維艱之際,中國作為歐洲市場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美國試圖把歐洲拉向自己的方向,與中國保持距離,而歐洲則熱衷于與中國保持經濟聯(lián)系。戰(zhàn)爭的經濟后果將在明年更加嚴重地影響歐洲經濟,這使得這種愿望更加強烈?!绷_森伯格說。
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心主任李-牧山浩石也對本頻道表示,“歐洲沒有多少市場”可打交道了。他還說,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訪華,可能是為了談判在中國進一步放松新冠疫情措施時“排在第一個”。
資料圖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也于11月初訪華。羅森伯格說:“我們認為,歐洲與中國的關系實際上會在短期內得到改善,米歇爾的這次訪問跟朔爾茨訪華的時間如此接近,這就是證據。”
與此同時,歐洲與美國的關系正在變得略微惡化。李-牧山浩石說:“跨大西洋關系正處于20年來的最糟糕狀態(tài)。”
歐洲官員對美國政府為支持電動汽車的推廣而提出的國家補貼表示不滿。歐盟國家認為,這挑戰(zhàn)了國際貿易規(guī)則,是對歐洲公司的威脅。
法國總統(tǒng)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周四與拜登舉行了會談,希望彌合其中一些分歧,避免新的貿易爭端。
延伸閱讀
馬克龍從美國回去后,歐洲人決定不忍了
中新網12月7日電 (記者 孟湘君)近期,面對美國,歐洲領導人坐不住了。
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前幾天對美國的國事訪問,被認為是歐美避免滑向“貿易戰(zhàn)”的“最后機會”。但按照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的觀點,如今看來,想要靠談判避免危機已然徒勞,歐洲有必要發(fā)起反擊,到世貿組織“狀告”美國了。
口口聲聲承諾恢復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美國,怎么老讓歐洲盟友“做噩夢”?
資料圖
【美國出招,歐洲為難】
幾個月前,美國出臺《通脹削減法》(IRA),對企業(yè)打出一張極具誘惑力的“王牌”。
從風力發(fā)電等清潔能源投資到電動汽車、電池及相關配件生產等,2023年1月起,只要是主要生產環(huán)節(jié)在美國境內完成的綠色產業(yè),就有免稅“大禮包”奉上,獎勵高額補貼,計劃10年內撥出高達4000億美元。
烏克蘭危機引發(fā)的能源價格暴漲,早就讓歐洲商家不堪重負,美國此時拋出巨額優(yōu)惠,歐洲大小企業(yè)怎么可能不“瘋狂心動”?
不僅是歐盟經濟領頭羊德、法兩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企業(yè),也紛紛加快將產業(yè)布局轉移到大洋彼岸。
在歐盟官員看來,美國使出這一招,就是在為難歐洲。他們紛紛指責美國搞貿易保護主義,違反世貿組織規(guī)則,將加劇歐洲工業(yè)生產萎縮。
10月時,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要與美國就法案深入討論,他擔心美國的做法將引發(fā)“一場巨大的關稅戰(zhàn)”。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一針見血,認為美國正“搜刮”歐洲。
11月,馬克龍兩度親自出馬,在愛麗舍宮設宴,一次召集了法國制造業(yè)巨頭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戶,另一次叫齊了愛立信、沃爾沃、聯(lián)合利華、阿斯利康等一票歐洲“頭部企業(yè)”負責人,目的只有一個——懇請大家將生產線留在歐洲。他還重提薩科齊時代的“購買歐洲產品法案”,期望與美國分庭抗禮,挽救歐洲的再工業(yè)化進程。
法國還決定與德國聯(lián)手反擊。當地時間11月22日,兩國達成聯(lián)合聲明,共同打響歐洲經濟“保衛(wèi)戰(zhàn)”,宣布將守護歐洲工業(yè),聯(lián)合抵制美國這一法案。
資料圖
【給了面子,少了里子】
在此背景下,馬克龍開啟了“敘友誼”和“求公平”的訪美之旅。
馬克龍的任務之一,是向美國總統(tǒng)拜登表達法美關系之牢固;任務之二,是傳達歐洲的訴求,呼吁美國不要用“咄咄逼人”的《通脹削減法》,來懲罰歐洲。美國“政治”網站披露,馬克龍此行是代表歐盟27國意見,試圖說服拜登采納墨西哥、加拿大模式,給予歐洲部分行業(yè)豁免。
面對美國國會議員,馬克龍激烈抨擊美國損害歐洲利益的行為,但在與拜登會談時,他的語氣明顯緩和。法國希望被美國“當成一位好友來尊重”,馬克龍說,“一個強大的歐洲盟友符合美國利益”。
然而,現實很骨感。拜登在會談中允諾法案可作“微調”,以回應歐盟關切,但白宮發(fā)言人讓-皮埃爾此后又表示,不會尋求讓美國國會修法。
馬克龍雖獲價值50萬美元的白宮國宴款待,贏了面子,歐洲卻沒找回“里子”。
資料圖
【被美國“擺了好幾道”】
這幾年,法國和歐洲的確被美國擺了“好幾道”,馬克龍此前多次批評美國損人利己,也有據可依。
第一回合:搶潛艇大單
2021年9月,美英澳成立小集團三邊安全伙伴關系“奧庫斯”(AUKUS),把法國一腳踢開,撬走法國為澳大利亞建造12艘潛艇的“世紀合同”,馬克龍氣得召回駐美、澳大使。
其后拜登親赴法國駐意大使官邸會晤馬克龍,外媒稱雙方“和解”。
第二回合:天價天然氣
烏克蘭危機開始以來,美國要求歐洲盟友共同制裁俄羅斯,導致歐洲陷入能源危機,不得不轉買美國天然氣。美媒《商業(yè)內幕》援引估算數據稱,從美國購買6000萬美元一船的液化天然氣,運抵歐洲時價格飆升至2.75億美元,一艘船獲利高達逾1.5億美元。
2022年10月,馬克龍在巴黎一場企業(yè)家大會上喊話美國和挪威,稱它們以其國內價格的3到4倍對歐洲國家出售天然氣,“這可不是友誼的真諦”。
第三回合:排外“小圈子”
2022年11月,G20峰會在印尼舉行期間,馬克龍就美國“印太戰(zhàn)略”、AUKUS把法國排除在外,再度表達不滿。
第四回合:《通脹削減法》
實際上,在G20會議期間,馬克龍已經提起美國《通脹削減法》對歐盟經濟的消極影響,此次訪美,這一問題自然是重中之重。
但當馬克龍從美國回去后,歐洲人發(fā)現,一切并沒有改變。
評論認為,馬克龍對解決分歧“有信心”,其實只是一種外交表態(tài)。如美國果真將歐洲國家納入補貼范圍,只會增加歐企在綠色投資上對美國依賴,不符合“歐洲自主”的長遠目標。
【“歐洲自主”,如何反擊?】
究其根本,“歐洲自主”,就是歐洲脫離對美國的依賴。這是馬克龍執(zhí)政以來的努力目標,也是歐洲多國越來越強烈的共同意識。
此前,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頓用行動表達不滿。他認為美國“不夠重視”歐洲所提問題,拒絕訪美出席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峰會。
歐洲議會最大黨團歐洲人民黨財務發(fā)言人費伯,主張對美國采取強硬方針。他指出,如美國在貿易保護主義道路上一意孤行,歐盟將不得不“將所有酷刑工具擺上臺面”,“這肯定是‘核選項’,當下沒人想看到這樣的局面”。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敦促歐盟當局,就美國的行為盡快向世貿組織提起申訴。朗格假定在歐美談判期間或可就《通脹削減法》實施達成“一些小的變化”,但他不認為在本質上會有太大改變。
資料圖
12月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發(fā)聲,直指美方政策“扭曲市場”、分裂全球供應鏈,認為歐盟須采取行動,重新評估全歐資金供給,平衡美國《通脹削減法》實施帶來的競爭。
由于《通脹削減法》只有不到四周時間就將生效,歐盟能對美國打的“牌”,選項有限。這其中可能包括馬克龍?zhí)岬降摹百徺I歐洲產品法案”,以及如未來貿易摩擦升級,歐洲不排除向美國貨品加征關稅以報復。
美國“政治”網站歐洲版透露,通過“歐洲主權基金”向歐洲企業(yè)提供大量補貼,也是歐盟考慮的應急手段之一。歐盟委員會和歐洲國家意識到,如要防止歐洲大陸變成“工業(yè)荒地”,必須趕在企業(yè)改變生產布局前,迅速行動。
美國“政治”網站、卡塔爾半島電視臺新聞、英國《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等主流媒體均得出類似結論,即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美國制造”、“美國優(yōu)先”等舉措,正在破壞跨大西洋貿易,讓歐洲淪為受害者,加劇歐美間的緊張關系。
《歐洲時報》社論指出,對美國來說,美歐可以并肩作戰(zhàn)的領域僅限于意識形態(tài)共同體,對俄、中等國強硬,一旦觸及美國利益,對不起,武器、天然氣還得買美國的,投資只能流向美國,企業(yè)競爭力也必須美國第一。
經濟學家給美國補貼政策算了一筆賬,即使歐盟最大限度以牙還牙補貼自己的企業(yè),競爭力最多只是美國的1/4。也就是說,買一輛在美生產電動汽車可獲8000美元減價,而在歐洲買最多只有2000歐元(約合2098美元)補貼。
毋論同甘共苦,只有一再被“坑”,歐美盟友秀團結的時刻,總是那么短暫。要等到何時,歐洲才能從“噩夢”中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