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女老師一個電話挽回兩條命!學生父親被驚醒,才知妻兒出事了
2023-02-08
更新時間:2023-02-07 14:24:07作者:智慧百科
作者|周超臣
頭圖|視覺中國
星消云散,大師圓寂。
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創(chuàng)辦人星云法師于2月5日圓寂,享耆壽97歲。佛光山6日清晨在公告中表示,將于2月13日(下周一)上午9時于佛光山云居樓舉行圓寂贊頌典禮,謹遵祖規(guī)一切從簡,不設治喪委員會、不個別發(fā)訃聞、不做系念佛事,并懇辭香奠、花圈、花籃、花車。即日起佛光山暫停對外任何活動,于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開放吊唁。
圖片:佛光山官網(wǎng)
佛光山總本山宗長心保和尚在大雄寶殿向千名僧信二眾宣布星云大師已住世緣盡,昨天下午五時于莊嚴念佛聲中,在佛光山傳燈樓開山寮安詳辭世,面對如此佛教一代大師人天眼滅,般若舟沉,大眾痛失依怙,同聲祈愿大師能乘愿再來。
佛光山方面表示,星云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開山56年來,于全球創(chuàng)建300余所寺院、創(chuàng)辦5所大學、佛光會員數(shù)百萬人,利益無數(shù)人。
佛光山表示,星云大師1927年出生于江蘇江都,幼年家貧,12歲陪同母親赴南京尋父未果,途中遇南京棲霞山寺志開上人,后剃度出家,15歲于南京棲霞山寺依若舜老和尚求授具足戒,祖庭為江蘇宜興大覺寺,法名悟徹,號今覺,為臨濟正宗第48世、佛光第一世開山祖師。
星云法師圓寂的消息最早是5日晚傳出的,朋友圈不少人轉發(fā)相關文章悼念。曾與星云法師有過交集的莫言“驚悉星云大師圓寂,不勝悲涼”,并在公眾號“兩塊磚墨訊”發(fā)手書舊文《壁虎亭記》追憶星云祥音慈容。
莫言《壁虎亭記》文字版,來源:公眾號“兩塊磚墨訊”
星云大師1927年出生于江蘇江都(在今江蘇揚州),俗名李國深,幼年家貧,12歲陪同母親赴南京尋找因戰(zhàn)亂失散的父親未果,途中遇南京棲霞山寺志開上人,后剃度出家,15歲于南京棲霞山寺依若舜老和尚求授具足戒,祖庭為江蘇宜興大覺寺,法名悟徹,號今覺,為臨濟正宗第48世、佛光第一世開山祖師。
1947年從焦山佛學院畢業(yè),1949年遷居臺灣,1967年在高雄大樹鄉(xiāng)麻竹園開創(chuàng)佛光山,逐漸發(fā)展為臺灣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法鼓山、中臺山、慈濟齊名。
星云大師先后創(chuàng)辦美國西來,中國臺灣南華、佛光,澳大利亞南天及菲律賓光明等5所大學,并于全球創(chuàng)辦16所佛教學院、27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云水書坊——行動圖書館”、五十余所中華學校,以及智光商工、普門中學,均頭、均一中小學和多所幼兒園等。
1978年成立“佛光出版社”、1988年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7年創(chuàng)辦“香海文化”,同年設立“佛光衛(wèi)星電視臺”。
星云大師一生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間》《人間萬事》《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人間佛教論文集》《僧事百講》《百年佛緣》等,輯成星云大師全集395冊出版發(fā)行,逾4000萬字。
星云法師有來自世界各地跟隨出家之弟子千余人,全球信眾達數(shù)百萬。1988年,被譽為北美第一大佛寺的西來寺落成之際,除了傳授“萬佛三壇大戒”,同時主辦“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開啟海峽兩岸佛教界代表同時參加會議之先例,為兩岸佛教界首開平等交流之創(chuàng)舉。
1992年,星云大師于美國洛杉磯正式成立國際佛光會,并被推為世界總會總會長,于五大洲170余個國家地區(qū)成立協(xié)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之一。
據(jù)臺媒報道,星云大師晚年仰賴洗腎維持健康,每兩天要進高雄長庚醫(yī)院洗腎。近期因血壓過低、入住高雄長庚醫(yī)院加護病房,星期六(4日)一度喘到無法進食,驚動醫(yī)護人員緊急為他洗腎,才得以舒緩。
近年來,星云大師于中國大陸宜興復建祖庭大覺寺,捐建中國書院博物館、揚州鑒真圖書館、南京大學佛光樓,成立揚州講壇、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以及復建南京天隆寺等。
星云生前一直致力推動兩岸交流、主張兩岸和平:“我一以貫之的心愿就是兩岸和平。我想對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亦曾說:“中國地方這么大,人這么多,怎么樣可以合作?團結起來成為一個拳頭,有力量,那就是中國夢。”
他還曾在接受楊瀾采訪時表示:“希望國家強大起來,那時候每一個中國人都很有面子?!?/p>
楊瀾又問他:“出家人最高的境界都是要解脫生死,要結束輪回,最后就成佛了。但是您卻說過這樣的話,自己不想成佛做祖,不欲往生天堂,也志不在了脫生死,那您志在何處?”
星云答曰:“我志在來生再做和尚,因為我覺得做和尚可以做很多事,做和尚可以結很多緣,做和尚可以度諸多眾生。假如說成佛,成佛太安閑了,太靜了。暫時沒想到那個。我先把人做好,把和尚做好?!?/p>
他曾在現(xiàn)代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往事百語》中寫道:“在回顧我的一生,正如同陳誠所言:‘為做事,必須忍耐;為求全,必須委屈?!彪m然“我就這樣忍了一生’,但是喚醒了多少迷惘眾生,成就了多少法身慧命,所以,我祈愿生生世世再來娑婆,以比丘身永遠堪忍地利濟有情。”
“我一生,不曾使用辦公桌,也沒有自己的櫥柜,雖然徒眾用心幫我設置,但我從來沒有用過。我一生沒有上過幾次街,買過東西;一生沒有存款,我的所有一切都是大眾的、都是佛光山的,一切都歸于社會,所有徒眾也應該學習“將此身心奉給佛教”,做一個隨緣的人生?!痹谛窃拼髱煱耸鍤q時,也就是2013年,他曾預立遺囑《真誠的告白——我最后的囑咐》,他總結道,“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聚眾有方,事實上我的內心非常孤寂,我沒有最喜歡的人,也沒有最厭惡的人。別人認為我有多少弟子、信徒,但我沒有把他們認為是我的,都是道友,我只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歸?!?/p>
“心懷度眾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边@應該是星云一生最好的寫照。
以下是《真誠的告白》全文——
各位護法信徒、各位朋友、各位徒眾弟子們:
在這里要向各位做個真誠的告白。
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很有錢,事實上我以貧窮為職志。
我童年家貧如洗,但我不感到我是貧苦的孩子,我心中覺得富有。到了老年,人家以為我很富有,擁有多少學校、文化、出版、基金會,但我卻覺得自己空無一物,因為那都是十方大眾的,不是我的。
在世界上,我雖然建設了多少寺院,但我不想為自己建一房一舍,為自己添一桌一椅,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佛教僧伽物品都是十方共有,哪里有個人的呢?但在我的內心可又覺得世界都是我的。
我一生,不曾使用辦公桌,也沒有自己的櫥柜,雖然徒眾用心幫我設置,但我從來沒有用過。我一生沒有上過幾次街,買過東西;一生沒有存款,我的所有一切都是大眾的、都是佛光山的,一切都歸于社會,所有徒眾也應該學習“將此身心奉給佛教”,做一個隨緣的人生。
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聚眾有方,事實上我的內心非常孤寂,我沒有最喜歡的人,也沒有最厭惡的人。別人認為我有多少弟子、信徒,但我沒有把他們認為是我的,都是道友,我只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歸。
我沒有什么個人物質上的分配,說哪一塊錢分給你們,哪一塊房舍土地分給你們,也沒有哪一個人拿什么紀念品。你要,那么多的書,隨便在哪里都可以取得一本作為紀念;你不要,我有什么良言好話也沒有用。我只有人間佛教供你們學習,只有道場供你們護持。
我對大家也沒有何好、何壞,在常住都有制度,升級都有一定的標準,但世間法上總難以平衡,升級的依據(jù):事業(yè)、學業(yè)、道業(yè)、功業(yè),這里面大小、高低、有無,看的標準各有不同,都與福德因緣有關。所以大家升級與否,不是我個人所能左右,這是我對所有的徒眾深深抱歉,我不能為你們仗義直言,做到圓滿。不過,你們也應該學習受委屈,宗務委員會決議你們的功績升降,出家道行,自有佛法評量,不在世法上來論長道今后,我所掛念的是徒眾的調職,佛光山它不是政府,但是單位多,又有調職制度,傳燈會竭盡所能安排適能適任,對于個人所長、想法縱有所差,大家都要忍耐。
世間難以論平等,我們要把它創(chuàng)造成和平、美滿的人生,但也要看在哪個角度來論平等。未來如有不同意見,大家要依循《佛光山徒眾手冊》,可以更改,但要經(jīng)過大眾的同意。
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創(chuàng)業(yè)艱難,事實上我覺得非常簡易;因為集體創(chuàng)作,我只是眾中之一,做時全力以赴,結果自然隨緣。許多人以為我善于管理,事實上我只是懂得“無為而治”。感謝大家互助合作,除了戒律與法制之外,我們都沒有權力去管理別人。對于世間的一切,來了,并沒有覺得歡喜,去了,也沒有覺得可惜??傁?,人生應該任性逍遙,隨緣自在,能夠與道相應、與法相契,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我一生,服膺于“給”的哲學,總是給人贊嘆、給人滿愿;我立下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因為我深知結緣的重要,心里只想到處結緣、到處散播佛法種子。我立志興辦各種教育,因為從小我沒有進過正規(guī)的學校讀書,明白教育才能提升自我,改變氣質。我也發(fā)心著書立說,因為從佛陀那里一脈相承的法水流長,我不能不把心里的泉源用來供應世間。
我這一生,奉行“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
凡我出家弟子,都應本諸出離心,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yè),生活要求簡樸,不要積聚。過去三衣一具、頭陀十八物、衣單兩斤半,這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都合乎戒律,都應該深思熟記。
佛光弟子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托,不私置產(chǎn)業(yè),不私造飲食,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大家都能這樣做到,佛光山的法脈會更加光耀永遠。所謂“光榮歸于佛陀,成就歸于大眾,利益歸于社會,功德歸于信徒”,大家應該好好奉行。
須知“佛道遍滿虛空,真理充塞法界”,法界一切都是我的,但形相上的無常,一切都不是我的,不要對世俗有太多留戀。人間佛教雖然不舍世間,但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不要太多留意、太多分別。時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
凡我徒眾,擁有佛法就好,金錢、物質,盡量與人結緣,因為那是人間共有的財富。對于財務經(jīng)濟,點滴歸公,我們每個人一切都是常住供應,不需紛爭,不要占有,只要大家正信辦道,生活應該不足掛慮。也希望徒眾不要為世間這種衣食住行太多的分心罣礙,此實不足道也。
我希望常住凈財要用于十方,不要保留,這才是佛光山未來的平安之道。除了道糧需要以外,如果還有凈財,一律都布施文化、教育、慈善。佛光山取之十方、施之十方,我們要濟助急難,關心鰥寡孤獨,或隨緣做些施舍予貧困民眾。因為災難、貧苦是人間的不幸,急難救助,這是理所當然要給予一些助緣。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等土地以及所有的別分院道場,都是常住陸續(xù)以凈資購買。所有一切全為佛光山常住所有,沒有與人合股共業(yè),沒有牽連,也沒有借貸,常住開山以來,從未向外借貸。
對于那許多別分院道場都要好好輔導、整修,給予信徒方便。如果實在不能維持,得到宗委會和信徒的同意,把它結束,凈財集中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私人不可分配。和佛教界、道友都不共金錢來往,要有來往就是布施,沒有償還,不可借貸,免除日后紛爭。
我這一生信仰佛陀,以佛陀為我的導師,為我的道路。
未來,大家在佛道的修學上,佛陀、十大弟子都是我們的榜樣,佛教的宗門祖師都是我們的模范。在佛法的弘傳上,世界各地的道場,要盡量給予本土化,請當?shù)赝奖娮〕郑晃覍θ碎g佛教的所有言教,都要能傳達到家家戶戶,為人所接受。
我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佛說的、人要的、凈化的、善美的,凡有助于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要視為我們增上緣的力量;無常,不是定型的,可以改變我們未來的一切,促進人生的美好;空,不是沒有,空是建設有的,要空了才有,我一生一無所有,不是真空生妙有嗎?
我堅信人間佛教必然是未來人類世界的一道光明;說好話是真,做好事是善,存好心是美,讓三好運動的真善美要在社會里生根。智就是般若,仁就是慈悲,勇就是菩提,要努力做到,讓戒定慧在我們的心里成長,以實踐菩薩道做為我們人間的修行。
人間佛教的本源發(fā)自于佛陀,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普遍的氣候;所以佛光山、佛光會的發(fā)展,必定會成為佛教界一個正派的團體。但世間的人事各有所執(zhí),自古以來,在印度就有上座部、大眾部,傳到中國有八大宗派,在教義上實踐理念各有不同,無可厚非,但如果在人我是非上較量,那完全不能契合佛心。
假如你們有心,為團結佛光僧信四眾,可以效法過去古德圣賢成立一個宗派;但所謂創(chuàng)宗立派,則是看后代行人的作為,如果后來的人對佛教有所貢獻,又眾望所歸,有個當代佛教的宗派來為佛教撐持,做擎天一柱,這也未嘗不可。
對人間佛教弘法事業(yè)方法有所不滿意的,所謂“我執(zhí)已除,法執(zhí)難改”,要另立門戶,我們也要有雅量接受這種佛光的分燈法脈。只要對宗門沒有傷害,不要給予排擠,還是要給予包容。
我們的理念不在于自我的成就,是在于佛法能夠傳承,不分男女老少。
在“佛光大道”上,僧信四眾現(xiàn)在已有規(guī)模,佛光山的僧眾比丘、比丘尼要擔綱,佛光會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也要出一些人才,有所發(fā)揮,彼此不容分散力量,凝聚共識,讓大家有團聚的向心力,使佛光會日日增上,使佛光普照、法水長流。對于佛光會會員在社會上合乎八正道精神意義的事業(yè),都要鼓勵,大家相互幫助發(fā)展。
佛光會永遠為佛光山教團所屬,僧信和諧,不爭彼此,不必對立,等于空有是一體兩面。佛光山已經(jīng)推行民主的制度,今后佛光山和佛光會的領導人,都按照常住的循序,不要有所爭論,要以大眾意見為歸。
我倡導“平等”,深信男女、貧富都在平等之中,不可以有所歧視。
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都能同圓種智,所以我從“人權的尊重”到“生權的提倡”,希望徹底落實“眾生平等”的精神。大家對山上的老樹、小花,要多多愛護,山下的村民、百姓,應該給予關懷;育幼院的兒童要多多鼓勵,精舍贍養(yǎng)的老人要時常慰問,對開山的諸長老要給予尊重。
我對兩岸視如一家,我對世界都如兄弟姐妹,我希望把美好的因緣留給人間,把佛法的情誼留給信者,把信心的種子留給自己,把無上的榮耀留給佛教大眾。但愿普世大眾,都能信仰因緣果報,希望每位仁者,都能奉行慈悲喜舍,把一切的心意留在人間。
人間佛教的事業(yè):如辦大學、電臺、報紙、編輯出版、云水書車、養(yǎng)老育幼等,凡有利于社會公共事業(yè)的,都應該交由教團擔當,給予支持,不可間斷;滴水坊要把“滴水之恩”做得更加美好。對于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有緣分,要常去禮拜。
我對社會的文教、公益數(shù)數(shù)尊重,所以有一個公益信托教育基金,現(xiàn)在已有十余億元,除了少數(shù)由信眾發(fā)心捐贈,全由過去的稿費和一筆字所得。今后,山上的長老可以護持,也希望佛教人士或熱心公益者的遺產(chǎn)都可以參與進來,讓公益基金壯大,更能造福全民,成為國家社會的一股清流。
像真善美傳播貢獻獎、三好校園獎、全球華文文學星云獎、星云教育獎等,其他再有項目,只要經(jīng)濟許可,將來都可以設立。我們對于社會總要增加養(yǎng)分,這是每一個佛教徒不可以推卻的責任。
在教育上,開支最浩繁的,就是常住辦的幾所大學、中學等;若有緣分,無條件地贈予有緣人管理,不可買賣;如果賣學校,對那些募款辦學的人怎么交代?這對佛光山的名譽不好,會給人批評。
對于協(xié)助佛光山文化教育發(fā)展的社團,如有興辦,應該量力補助,以使其有心人更加團結。如有良言建議,甚至批評,只要是善意的,也不要排拒,要以“聞過則喜”的雅量接受,我們總要接受大家的意見,他人才會更加擁護。
我時常看到園藝組的徒眾們在那里除草修花,看到環(huán)保組的同道們在那里做資源回收分類,看到工程組的修繕、都監(jiān)院的服務、大寮里的典座,以及殿堂里的香燈、殿主等,那種投入,任勞任怨,實在是山上成功的動力,我只有感動、感激。沒有大家的發(fā)心,何能有今日的佛光山?今后,對于客堂的接待,對于信徒的招呼,對于義工的參與,都要有種種教育訓練,以使我們的教團更增臻完美。
所以,集體創(chuàng)作的精神,要永遠的、無怨無悔的堅持下去,這是我一生的志愿。因為誰都不能單獨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寧可以個人犧牲、忍耐,不要讓常住和大眾受到損失。我的鄉(xiāng)親前輩唐朝鑒真大師,經(jīng)過多少磨難到達日本弘法傳播文化,在七十五高齡,自知歸鄉(xiāng)無望,他寫下遺偈:“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痹谌松纳骼?,如同大江東去,終會有再回來的一日,人的生命一期圓滿,還會有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人類不能獨居于世間,生活需要士農(nóng)工商的供應,生存需要地水火風的助緣;大自然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生命,大家要愛惜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要幫助地球上的一切眾生,因為他們都是曾經(jīng)給我、助我的人,對我們都有恩惠。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因緣里,要彼此相依相助。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沒有帶來,死也沒有帶去”,回顧自己這一生,我不知道曾為人間帶來什么?但我?guī)ё吡巳碎g多少的歡喜、多少的善緣。我難以忘記多少信徒對我的喜舍、對我的護持、多少同門的祝福,我也難以忘記刻骨銘心的助緣。我這一生所受到的佛恩、友誼,真是無比浩蕩,我應該在人間活得很有價值。我愿生生世世為佛陀奉獻,為大眾服務,以此上報四重恩。
現(xiàn)在,我雖然快要帶走了你們對我的尊重,帶走了你們給我的緣分,帶走了你們對我的關懷,帶走了你們與我的情誼,未來我會加倍補償你們。
我一生所發(fā)表過的言論,如:“集體創(chuàng)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又如傳法說偈:“佛光菩提種,遍灑五大洲,開花結果時,光照寰宇周。”希望大家都能謹記、實踐。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凡我信者,要實踐慈悲、喜舍、結緣、報恩、和諧、正派、服務、正常、誠信、忍耐、公平、正義、發(fā)心、行佛……這些都是佛法,能夠實踐,你就會有辦法。
我一生雖然遭逢大時代的種種考驗,但我感到人生非常幸福,我享受苦難、貧窮、奮斗、空無;我體會“四大皆有”,我感覺人生“花開四季”,佛陀、信徒給我的太多了。雖然出家,注定要犧牲享受,但其實吾人也享受了犧牲的妙樂,我覺得在佛法里的禪悅法喜,就已享受不盡了。
對于人生的最后,我沒有舍利子,各種繁文縟節(jié)一概全免,只要寫上簡單幾個字,或是有心對我懷念者,可以唱誦“人間音緣”的佛曲。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人間佛教,我想,這就是對我最好的懷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
最后我所掛念的,除了信眾的幸福安樂,要重視世界各地辦的大學,這也是我們的根本;山上的大眾,尤其叢林學院的師生,他們未來都是佛光山菩提種子,要他們健全、發(fā)心,人間佛教才能長久與天地同在,與大眾共存。
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期愿大家未來都能在人間佛教的大道上繼續(xù)精進,大家相互勉勵,共同為教珍重。
我最后要說的是:
心懷度眾慈悲愿,
身似法海不系舟;
問我一生何所求,
平安幸福照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