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9-30 10:31:58作者:智慧百科
只剩三個月的2022年,可謂是國際化教育局勢動蕩最“猛烈”的一年——疫情封控,停學停課、好不容易疫情平穩(wěn),卻發(fā)現外教“跑”了、有的學校外教還在,學校卻竟因“無證經營”被取締了、還有“民轉公”的沖擊…今天家長君就帶各位一起來看看北京國際化學校的情況。
文|星圖
From 爸爸真棒
微信號:gauchewood
K12原創(chuàng)國際化教育平臺,致力于理性、深度
有啟發(fā)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最近,北京的國際化學校家長圈似乎格外折騰。
我的朋友小J媽在開學第一天發(fā)了朋友圈,終于把孩子從一所因為“公參民”問題而改名的民辦學校,轉到了公立國際部,她感慨道:
又近又便宜又穩(wěn)定
另一個朋友小米媽,因為孩子所在的外籍學校老師疫情期間“潤”去國外,擔心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思前想后,決定帶娃低齡留學到了加拿大。
像小J、小米家的“兩頭逃離”——小學“逃回”到公辦,初高中“逃離”到國外,今年在北京國際化學校圈里并不鮮見。甚至每所學校都開始出現一些家長因為經濟原因,無法再負擔國際學校學費,而轉回公立的情況。
這幾年,家長難,國際化學校也真的太難了。
政策層面
民轉公、民辦學校改名、5%招生比例限制、國際高中面臨整改、國際化學校學生也要參加中考……像一波波巨浪沖擊著民辦校,勸退了一部分搖擺不定的家長;
形勢層面
疫情使得不少外教辭職回國,學校招聘成本大幅上漲;
招生層面
不僅有“兩頭逃離”造成的生源流失,還有不少家庭因為經濟原因離開國際化學校,也讓一些學校雪上加霜;
升學層面
盡管已經大有突破,但每年民辦校的升學成績仍然被公立國際部“吊打”……
“四面楚歌”之下,一部分學校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試圖通過和其他學校戰(zhàn)略合作,解決自身困境,產生1+1大于2的效果;
有的學校為了吸引生源,愈發(fā)“國際校公立化”,開出了普高班、綜合素質班,將“兩條腿走路”“多元升學”進行到底……
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明年是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正式發(fā)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首次明確了國家關于發(fā)展民辦教育的“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十六字方針的30周年。經歷了30年起步、成長、井噴的民辦教育步入拐點,北京的國際化學校教育生態(tài)也進入了“裸泳時代”。
國際化學校何去何從?
家長是該逃離還是堅定初心?
01、
從迷戀到清醒
北京國際化學校的30年
中國最早的國際學校誕生于北京,第一所學校是1969年的巴基斯坦駐北京大使館學校。之后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公立國際部陸續(xù)誕生。
△數據來源:新學說
如果說90年代國家開放民辦學校的10年是探索期,那么進入千禧年后的20年,特別是2002年《民促法》頒布,民辦國際化學校逐漸進入了井噴期,每年新建學校不斷,越來越多富裕家庭、海歸父母,厭倦了公立體系的千篇一律,希望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
△2021年北京升學榜十強
當年我曾親眼見證過一所新開的國際化學校,甚至連校舍都沒有完全建成,首場開放日就吸引了近千的家長。
各學校的宣講會上,中外方校長把新鮮的國際課程、教育理念介紹給懵懂的家長,什么IB、AP、A Level,PBL、STEAM……打開了一片新世界。
而穿著得體的媽媽們認真記著筆記,頻頻點頭回應,還時不時用流利的英語發(fā)問。
這是北京國際化學校的黃金時代。
2018年我進入北京的國際教育圈后,采訪了很多從公立轉國際,或從小就讓孩子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家長,理由大多集中在:
希望孩子適應未來發(fā)展
不希望孩子機械刷題
中高考競爭激烈
不利于孩子個性發(fā)展
老師照顧不到所有孩子
學校太過千篇一律
自己的孩子“不被看見”
公立校班級人數太多
能獲得不一樣的視野和技能
希望孩子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希望孩子從小就接受國際教育
未來一定要孩子出國
因為戶籍等問題沒法就讀
公立校讀不下去了
好友E媽就是其中一員,把孩子從人人羨慕的北京頂尖公立校實驗班,轉到朝陽一所新建的民辦校,讓人大呼看不懂。
但E媽卻說,實驗班是好,但每天就是大量做題,孩子連滾帶爬只能勉強處于中段。過多的作業(yè)讓孩子的自驅力消失,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學習,變得很暴躁。
而轉學后,孩子更從容,情緒更穩(wěn)定,有時間開始尋找自己的興趣方向,讓她暫時對自己的決定放下心來。
然而,一場長達三年的疫情讓家長和國際化學校的“蜜月期”發(fā)生轉變,家長們的心思也在幾年中經歷了百轉千回:
疫情和國際形勢不好的時候,家長猶豫到底還要不要走國際化道路;
上網課的時候,有家長質疑,交著天價學費上網課是否值得;
與此同時,一批原本打算帶孩子低齡留學去美初美高的家長,在國外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打消了這個念頭,延遲了留學計劃,在國際化學校繼續(xù)就讀;
而一批從海外回流的小留學生,又給國際化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消彼長,來回拉扯。這時盡管已經出現一批家長轉回公立,但國際化學校仍有海外優(yōu)質生源作為補充,挑戰(zhàn)中仍有機遇。
而2021年國家對于民辦學校一系列的規(guī)范措施出臺,讓經歷了高速發(fā)展的國際化學校,真正迎來了“規(guī)范期”。
除了校名和性質的轉變,國際化學校對課程的規(guī)范也在進行中。
海淀、朝陽、順義一些老師都告訴我,今年對民辦學校查的越來越嚴格,從學籍到課程、教材、課表等都有一系列的規(guī)范。一些原本課程偏國際的學校,不得不回過頭來再好好做融合,對學校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加上疫情持續(xù),外教流失,新招聘外教的成本大幅上升,自負贏虧的民辦學校大呼吃不消。為了降低成本,有的學校甚至在網課期間動起了把廚師、保安等部門先裁員的念頭,等到開學后再招聘;
防控措施也在不斷升級,有學老師苦笑著告訴我,他們學校的校醫(yī)因為外面做核酸檢測的工資更高跳槽了,真是意想不到的影響。
學校不斷在調整,落在每一位家長身上都是天大的事。
小E的學校今年面臨學校高層大換血,當初她進校時的中外校長都換人了,一下子把她打蒙了,著急來問我,還有哪些可選的學校。
走這條路充滿了不確定,
每一步都要為自己的選擇后果負責。
當時轉學的時候,E媽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想不到這一天來的那么快。最終她選擇把孩子轉到了一所口碑更好的頭部國際化學校。
小J的學校因為“公參民”的問題,是這次不得不改名的學校之一,原本學校承諾除了改名其他都不會變,想不到之后引入了一個戰(zhàn)略合作伙伴。
J媽和其他同學的家長們都覺得不安,萌生了逃離的念頭。而小J最終讓孩子去了相對穩(wěn)定的公立國際部。
原本就是從加拿大帶孩子回國的小米,因為學校外教要么直接回國,要么被其他學校高薪挖走,師資變化很大,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最近又帶著孩子重新回到了加拿大。
△《國際化教育家庭調研報告》顯示,今年低齡留學回溫,比去年上漲136%
三個人走向了三條不一樣卻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路:
低齡和高齡兩頭向公立和海外走,二三線民辦校的學生走向更頭部的民辦校。
造成的結果是:
口碑好的頭部學校仍然一位難求,大批學生擠破頭想進,即便疫情和民辦學校的調整也沒有對他們產生太大影響,反而因為大浪淘沙,讓家長和學生更希望加入。
對于這些學校來說,他們的壓力一方面在于,如何從想去公立國際部和想要出國的學生中,“搶”到更好的生源;
另一方面,要維持口碑和招生的平衡,是為了生存招進更多可能并不適合的學生,還是為了口碑仍然保持嚴格的招錄比。
而口碑一般的學校,卻在這樣的動蕩后,面臨招生困境,舉步維艱。
02、
“國際公立化,公立國際化”
困境中求生、求變的北京民辦校,有了很多新做法。
一批民辦國際化學校紛紛開出了普高班和綜合素質班。
比如像新英才、清華附中稻香湖學校、海淀青苗等,都有面向高考的班級,而匯佳、新府學等學校則開設了綜合素質班。
一位開設普高班的民辦校老師告訴我:
普高班里有一些中考差幾分沒有進入心儀學校的學生,不甘心去二流的高中;也有一些來自人大附、陳經綸、80中等名校,學習一般、‘不被看見’的孩子,他們的目標都想沖一本線,”這部分班級的需求還不小?!?/p>
而之所以選擇在國際化學校里上普高班,家長多少存有一些“兩條腿走路”的心思。如果高考分數不錯,那就沖一下985、211;如果高考分數一般,還可以嘗試現在很火的中外合作辦學大學,如上紐大、昆山杜克等,或者國外一些可以用高考分數申請的學校;
此外,哪怕高一讀完,實在覺得高考路線不適合自己,還能轉軌到出國路線。“多一些選擇總是好的?!?/strong>
△《國際化教育家庭調研報告》顯示,48.8%的家長想要“兩條腿走路”,46.2%的家長想要純粹的國際化教育路徑
其次,國際學生在公立化,而公立學生在國際化。
有民辦學校的出國班,在初一初二就把所有公立課程的內容都上完,到了初三鼓勵有學籍的學生都參加中考。
該校老師告訴我,今年中考,出國班竟然有20多個學生過了600分,還不乏650、640分的選手。
而一些學生,即便是在國際化學校就讀,課余時間仍然在學而思、高思補習,不僅數學、中文一個都不能少,還拼信息、物理競賽,連學校天天在上的英語,也要補習閱讀、寫作,雞血得不行。
另一方面頂尖的北京公立校,其實也在逐漸“國際化”,做各種項目制學習,新課標也對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出要求;不僅要求學習好,課余時間體育、音樂、藝術等也沒拉下。
△ 圖片來源:《2022北京公立國際部擇校指南》
其三,民辦校通過戰(zhàn)略合作在尋找出路。
比如清森學校和探月,海淀青苗和領科、達羅捷派和BISS。這樣的融合一來形成規(guī)模效應,二來提前避免培訓資質被停招的風險。
這種“強強聯手”能將國際化教育帶向何方,也許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
03、
家長的轉變
與此同時,家長的想法也在發(fā)生著變化:
高凈值人群更愿意選擇公立體系?
海淀一些擁有上千萬學區(qū)房的高凈值家長,寧愿把孩子送入中關村X小,也不會把孩子送入國際化學校,理由是在北京,確實是公立資源更強,比如學校有金帆樂團,疫情前會去聯合國、金色大廳等地方演出,那是民辦學不可想象的;
還有一部分高凈值家長,哪怕把孩子送入了國際化學校,也會選擇綜合素質班,一方面想讓孩子能打好扎實的基礎,另一方是希望未來有更多路可以走。
△ 29.8%的家長希望從高中開始國際化教育
破除對外教的迷信
從一開始,把外教數量當作衡量一個學校好壞的標準,到現在,北京的家長越來越理性,認為其實好的中國雙語老師,有時候比外教更能讓孩子學到東西。
因此現在有不少學校,經歷了由外籍老師上全科科目后,開始用中文或雙語教授數學等理工科目,對語文和數學基礎尤為看重,反而家長更為買單。
△ 46.7%的家長期待更多海歸老師,32%的家長認為中教也很好
04、
還要不要讀國際化學校?
最終的問題回到,在北京,還要不要讀國際化學校?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聊聊對這些年國際化學校各種變化的看法。
國際化學校的興起符合周期規(guī)律,經歷了高速發(fā)展,一定會伴有無序,掛羊頭賣狗肉的有之,無資質辦學的有之,所以進行民辦教育的規(guī)范化,是必經之路,大浪淘沙下來的才是精華。而經過規(guī)范后的國際化教育,對家長和學生來說,應該是利好。
震蕩過后回歸理性,面對變化,家長到底應該怎么應對?
我曾看到過有家長一遇到變化就焦慮,一焦慮就想通過轉軌緩解焦慮。
疫情開始的時候,她把孩子從民辦轉到公辦,
雙減來了,覺得公辦學不到東西,又把孩子從公辦轉回民辦;
疫情蔓延時,想著讓孩子讀完高中再出國,
最近國內疫情持續(xù),又想著讓孩子早點去讀美高英高……
一位大咖校長曾用他從教4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
教育規(guī)劃不能只看眼前
墻頭草最容易受傷
怎么找到“不變之錨”?我們的觀點是,還是要以終為始,思考清楚你想要培養(yǎng)一個怎樣的孩子,再來看怎樣的教育能幫助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 仍有96%家庭堅定出國留學,徹底放棄的只有3.94%
國際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它孕育著很多可能性,以及很多個性化培養(yǎng)的機會。
不僅注重學術,也注重身心培養(yǎng),尤其是孕育學生在未來人生中的后勁和加速度。”
一所學校的最大價值所在,就是幫助學生在這種全人教育的環(huán)境下,找到自己的熱愛和特長。”
國際教育是尊重個性的教育,而且確實出口方向這么多,盡管大家都在力爭名校、TOP10、TOP30,但依然可以錯位競爭;并且也并非只有進入前10的名校才意味著成功,只要學生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每個人的未來都會非常精彩。”
這是幾位國際學校的校長曾告訴我的話語,想把它們分享給所有家長。
只要對于差異化、個性化、全人教育的需求在,國際化教育就永遠有它的意義。
△2021年清北錄取率,雖然各大高校都在擴招,但真的能上清北復交等名校的學生卻寥寥無幾,各省市重點中學的尖子生已經包攬大部分名額,根本輪不到普娃或者普通學校。而且哪怕孩子只是百里挑一,但在高考時,是否真的能確保成功?并不一定。而世界名校不止100所,每個名校的專業(yè)也不止100個,每條賽道上不會太擁擠
這幾年,我采訪了很多北京國際化學校的家長和學生。
有“小透明”轉軌后煥發(fā)出強大的自信;
有不是“學霸”的孩子,但保持著強大的好奇心和后勁;
有高中生就已經思考成熟,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國際教育的意義,這些收獲不會因為部分外教的離開,或者短期形勢的變化而改變。